柴蕓
[摘 要]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育的有益補充,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日益凸顯其“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靶挛目啤钡奶岢?、《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發(fā)布推動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發(fā)展。通過教學實踐探索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挖掘教材內部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xiàn)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大學英語思政育人隱形體系有效途徑研究——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為例”(2019XJ0001B);2020年度新疆農業(yè)大學校級教研教改項目“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 柴 蕓(1980—),女,新疆哈密人,碩士,新疆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9-0075-04? ? [收稿日期]2020-12-2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拓寬知識、了解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有提高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知識目標,也有促進全面發(fā)展的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包括自主學習、跨文化交際、溝通交流、團結協(xié)作等能力,以及人文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等素質。語言反映并影響認知和認知方式,所以價值觀的建構也需要重視語言對認知的塑造作用。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喜好的溝通方式等特點,借力翻轉課堂、慕課、微課、“雨課堂”、QQ群、釘釘群、微信群等多媒體、網(wǎng)絡和社交平臺的優(yōu)勢,利用英語朗讀、英語演講和寫作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形式,通過“線上+線下”和“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大學英語這門意識形態(tài)屬性較強的課程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四個自信”?!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且不可割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新文科背景要求大學外語課程應該幫助學生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意識、家國情懷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大學英語課程應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應該成為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和經驗的重要舞臺?!罢n程思政”引領大學英語教學回歸“初心”和“使命”,讓教學最終回歸到“育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tǒng)一,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教書和育人有機統(tǒng)一[1-3]。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
全國高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可行性,分析了學術界從2017年起關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二者融合的路徑,課程思政格局下英語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等等。2020年,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進一步深入。肖瓊和黃國文(2020)從主要內容、教師是外語課程思政的關鍵、國際化是外語課程思政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了如何進行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劉正光和岳曼曼(2020)探討了轉變人才培養(yǎng)和大學英語教學理念,重構了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成矯林(2020)深入思考了外語課程思政的本質,應以深度教學實現(xiàn)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的有機統(tǒng)一[4]。
通過對《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預備級、1~4冊)的初步梳理,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了符合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逐冊深入的思政育人體系。由圖1可見,五本逐級遞進的教材在關注學生個人成長發(fā)展的同時注重增加對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情懷的培養(yǎng),在每冊教材中都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的思政育人元素。
目前專門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教材較少,因此需要改革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其中改革教學大綱應排在首位。依據(jù)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類,改革后的教學大綱更加側重于價值塑造方面。價值塑造的目標可以分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發(fā)展要求三個層次,對應布魯姆的認知領域分類理論中的“識記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各個階段。教學內容側重“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等內容[5,6]。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選取來自China Daily、CGTN、“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平臺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材料,同時注重課前、課中、課后各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領悟課程內蘊含的思政元素。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本案例教材為《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第三單元主題為“安全”,“Text A”的題目為“鎖之國”(The Land of the Lock)。
(一)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在掌握核心詞匯的基礎上,理解比較和對比的寫作方法。能力目標:幫助學生培養(yǎng)辯證思維,進行正確的辯證分析和價值判斷。價值目標:從人文、法治、和諧三個方面層層遞進地分解單元主題下的思政育人子主題,幫助學生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理解,培育其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從而更加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定“四個自信”。教學方法:在深入挖掘課文內涵和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啟發(fā)式、任務驅動、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7]。
(二)教學內容及過程
第一,課前。學生在線完成該單元“Text A”的詞匯學習及測試,通過教師在釘釘群發(fā)布的自主學習材料完成課文的預習并思考問題(威脅校園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請?zhí)峁┮恍┙鉀Q校園安全問題的方法),教師布置和課文思政元素相關的材料搜集作業(yè)(文字、圖片或視頻),要求文字用英語表述。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學習任務后將答案發(fā)布在釘釘群班級作業(yè)平臺上。
第二,課中。首先,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部分學生的課前作業(yè)答案,鼓勵其他學生當堂補充及糾錯,教師引導及點評。和學生分享圖片,梳理校園安全問題涉及的內容,糾正作業(yè)中英語表述的問題并做適當補充,結合作業(yè)內容和學生一起列舉解決問題的措施并做適當補充。在此基礎上講解涉及校園安全類四級作文的寫作構思。其次,讀前思考。提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問題是否會危及個人、社會、國家的安全及其原因。通過關聯(lián)兩輪問題中學生的回答將其注意力逐步引到“安全”這個主題上,并聯(lián)系課文內容,在師生合作互評的過程中有意地使用一些課文中的核心詞匯以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運用。此階段屬于認知過程的識記和理解階段。再次,課文泛讀。課文泛讀1:通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能很快熟悉課文的主題。進行第一輪課文泛讀,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概括課文大意,教師設置兩個提示問題(在美國的哪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鎖?鎖引發(fā)了怎樣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以此為線索簡要概括課文。通過師生互評強化學生的閱讀和總結能力。課文泛讀2:將課文的段落劃分展示給學生,學生做填空題補全段落大意。泛讀練習為其后的精讀活動做好前期準備。最后,課文精讀。精讀1:針對課文第一部分內容發(fā)布對錯判斷題。思考問題(如遇到文中處處上鎖的情況你做何感想?覺得安全還是感到困擾?)并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過程中引導其思考東西方人文精神的差異可能是產生不同反應的原因。在學生搜索給出的碎片化材料的基礎上,簡要總結和分享東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異同及二者對比展現(xiàn)出的不同文化價值取向,喚醒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記憶,并進行跨文化常識的學習,辯證地分析文化現(xiàn)象。播放中國日報發(fā)布的雙語短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學習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這部分的課程思政活動“解鎖”了個人安全,此階段屬于認知過程中的運用和分析階段。精讀2:針對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提問:你在美國社會的何處發(fā)現(xiàn)了鎖?這些鎖在過去和現(xiàn)在有何區(qū)別?在學生討論和師生互評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會英語寫作中的比較和對比,并結合第一部分的答案分析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提出問題:如果人文精神不能令人自制,有何有效的辦法確保安全?學生自然就會想到依法治國的必要性。此處引入一個復合式聽寫題,原文來自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學生在做題時既能鍛煉聽力,學習核心詞匯,又能在翻譯后體會中國依法治國理念中的以人為本。這部分的課程思政活動“解鎖”了社會安全。精讀3:學生在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內容后將體現(xiàn)美國人不安全感的詞匯短語劃出來,然后思考問題:美國號稱是自由民主和安全之國,為何作者會在文中寫道“我們也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不安全的國家”呢?選擇展示一些學生課前搜索并上傳的有關中美安全和法治的文字、圖片,以及音頻、視頻,供其他學生作為參考。在師生互評討論后播放一段有關美國人權現(xiàn)狀的雙語視頻,做一個短文英譯漢的練習。原文來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fā)表70周年座談會的節(jié)選。學生在練習聽力和翻譯的過程中領悟人文精神和法治社會的雙重作用推動了和諧中國的發(fā)展。這部分的課程思政活動“解鎖”了國家安全。此階段屬于認知過程的評價階段[8]。
第三,課后。挑選學生課前提交的有關和諧中國的文字、圖片,以及音頻、視頻等發(fā)布到班級群,播放有關《民法典》的雙語視頻,并提問:“你看到的和諧中國是怎樣的?”學生成組討論展示及師生合作互評后回顧本課的課程思政脈絡,并布置作文題目《我能為和諧中國做什么?》在課程思政任務鏈活動后,學生積累了相關詞匯,領會了相關理念,可以言之有物。此階段屬于認知過程的創(chuàng)造階段。
(三)教學反思與評價
該課的教學較好地完成了知識、能力和價值目標。在語言知識技能方面,將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和課文內容融合,貫穿課堂活動全過程。練習語言技能的文字、音視頻材料主要來源于China Daily、CGTN、中國網(wǎng)、“學習強國”、B站等媒體平臺及“00后”學生熟悉的視頻平臺,確保語言文字表達正確,思想意識定位準確。在能力方面,引導其自主搜集素材,對比中西方人文精神的異同及因此產生的不同文化價值取向理解課文中的文化現(xiàn)象,做辯證的分析判斷,學習跨文化常識并鍛煉其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在價值素養(yǎng)方面,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校園安全問題導入,通過重溫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理解中國以人為本的依法治國理念,觀看美國人權現(xiàn)狀的雙語視頻和翻譯習近平總書記有關人權的重要思想論述,感悟和諧中國的意義,在三個層面的育人過程中逐步“解鎖”個人安全、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案例僅實施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英語朗讀、英語演講等聚集性的第二課堂形式暫時無法實施。
由于教學內容和活動的設置較多,處于分級教學不同級別的學生接受、理解和參與的程度各不相同。就英語水平處于中下游的學生而言,需要課前預習、搜索準備材料的任務相對較多,大部分學生不適應團隊協(xié)作討論學習,課上同班互助學習的效果和討論的質量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習慣以教師講授為主,認為課前自主學習和準備材料的任務較多。就英語水平處于中上游的學生而言,已經無法滿足詞匯課文的講授,需要提供更多的擴展學習資源,而且有能力參與團隊活動并簡單發(fā)表個人見解??偟膩碚f,大部分學生肯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對問題鏈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式,可以適應師生一起探討并挖掘課文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依法治國及和諧中國理念的任務鏈活動,也能夠較好地理解該課內部蘊含的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9]。
四、結語
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及新文科建設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引領大學英語回歸“教”和“學”的初心,對教學大綱進行以課程思政為導向的調整,促使教學目標和內容為育人服務。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緊密融合豐富了教學內容,混合式教學豐富了教學方法,“任務鏈+問題鏈”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鏈”,層層遞進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17(5):30-36.
[2]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jù)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3]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5):21-29.
[4]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
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2020-12-14].
[5]蔣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建構[J].麗水學院學報,2019,41(6):121-124.
[6]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外語教育
研究前沿,2019,5(2):3-7.
[7]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7(5):10-14.
[8]岳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J].外語教學,2020,41(6):15-19.
[9]楊金才.外語教育“課程思政”之我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0(4):48-51.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Mixed Teaching
CHAI 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As the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explicit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implic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ts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proposal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publish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lines (2020) and the Guiding Outlin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such as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rlocking educational effect with the help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xed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