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優(yōu)質而有效的社會教育,應以“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是一種文化實踐”為理論觀照,以“文化實踐課程化”為社會教育專業(yè)化路徑,打造“大教育”“真學習”運作體系。在分析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可以明確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文化實踐;社會教育;課程化;未成年人
【中圖分類號】G77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7-0029-03
【作者簡介】徐燕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江蘇蘇州,215000)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蘇州市實事項目“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領銜專家及項目課程負責人。
“大教育”是一種覆蓋完整生活全領域的教育供給。“真學習”是一種有持久動力、高效策略、自主調控的學習狀態(tài)。新時代到來,教育供給側的結構型轉軌也悄然啟動?;谏鐣嬛髁x學習理論、“三個實踐”學習理論,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知識”“學習”和“教育”的界定,“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是一種文化實踐”這一理論假設應運而生。蘇州市實事項目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實踐課程化是一種社會教育專業(yè)化路徑。優(yōu)質的未成年人社會教育,需要有專業(yè)力量介入,要走課程化的道路,用課程思想來科學系統地研制、設計、組織和指導實踐活動。
一、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基本特征
(一)社會教育課程具有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價值取向
當前,在一般情況下,建構課程體系主要有六種價值取向:一是經典承接,例如國學、文學、歷史;二是知識傳授,例如數學、物理、化學;三是技術訓練,例如勞技、職業(yè)技能;四是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例如生活、道德、綜合實踐;五是藝術,例如音樂、美術、戲曲;六是體能競技,例如足球等體育專業(yè)訓練。面對不同的價值取向,課程的結構和形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社會教育課程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價值取向的綜合課程,并主要是一種文化實踐活動的課程。
(二)社會教育課程具有生活化實境形態(tài)
社會教育堅信杜威“生活教育”的理論假設,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生活化、實境化、活動化的教育。所謂生活教育,有兩個層面:一是結合生活實境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二是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倡導的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僅在第一層面展開,把抽象概念情景化、直觀化,還沒有真正回歸生活。社會教育的文化實踐,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短板,使教育和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促進了人的優(yōu)質全面發(fā)展。
社會教育課程生活化形態(tài),要堅持結合社會現代化育人需求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選擇生活中的主題,讓未成年人學習認知,學習使用工具,學習交往,學習自我控制,走前人的文化之旅,并且回歸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思考自己的社會責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三)社會教育課程具有綜合主題活動結構
一般而言,課程結構有兩大類:一類是以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的邏輯結構,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形成循環(huán),循序漸進。另一類是以綜合實踐為核心的主題結構。社會教育課程的綜合主題活動結構是一種登山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者參與活動,按一定的路線去攀登目標。當學習者完成所有學習目標后,就如同登上了山頂,會產生“悟”的感覺,原來世界很大,自己渺小,就會反思自己的經驗和行為,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這就是文化之旅,就是文化承接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
日本學者佐藤學教授指出,每個人都生活在三個世界,即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自我世界。三個世界對應著學習的三種實踐:認知世界的實踐、文化實踐和自我意義建構的實踐。社會教育活動是以文化實踐為主的學習活動,有綜合性、活動性、自主性、反思性特征,是一種非指導性的交流體驗活動過程。社會教育課程是一種受教育者發(fā)展的可能性平臺,并不是強制性的規(guī)訓。優(yōu)質的社會教育課程是一種未成年人喜歡的課程,是一種文化潤澤的課程,是一種具備反思性、批判性的動態(tài)過程。
二、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實現路徑
(一)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實現的三個關鍵點
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優(yōu)質化,是未來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優(yōu)先研究的方向。目前,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化的議題還在起步階段,優(yōu)質化的過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首先要在以下三個關鍵點上發(fā)力。
1.明確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責任主體和實施單位。
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責任由誰承擔?政府是第一主體、責任主體,負責政策層面、法規(guī)層面和組織層面事務。實施單位應該是社區(qū)或者學區(qū)、學校、文化機構、司法、民間社團、家庭等組建的聯合體。
要健全兩個組織機構:一是以社區(qū)或學區(qū)為單位的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聯合體,負責課程的實施和評估;二是建立由課程專家、資源單位、社會志愿者、社團組成的咨詢協作委員會,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課程方案的規(guī)劃設計、學習工具和場域的提供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可操作性的設計,使課程優(yōu)質化的進程有序推進。
2.確立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基本框架。
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要確立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基本框架??梢愿鶕Y源特征和學情特點,選擇適配的主題活動課程基本模型,即認知探究式模型、問題解決式模型、反思批判式模型、信仰踐行式模型、賦予經典現實意義式模型。主題活動型課程的資源特征決定活動內容,要和模型相一致,不同的主題要選配不同的模型。主題活動型課程又要和未成年人年齡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相吻合。針對年齡低的未成年人,游戲方式可以多一點;年齡大些的未成年人,其認知條件相對充分,應該采用知、情、意、行相結合的方式。
要明確主題活動類型課程模型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其一,讓未成年人明確學習活動的具體目標,激發(fā)未成年人主動參與文化實踐的意向和情感;其二,分階段參與活動實踐,課程方案的設計要以學習過程呈現為主;其三,自我意義建構,也就是經驗的煉制。不管哪種模型,最終都要讓未成年人提升到理性層面,形成智慧,學會自控、自律、自理。
3.有效開發(fā)和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
社會教育資源是豐富的、分散的、多元的,要靠教育工作者去開發(fā)、組織和利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物質文化資源,節(jié)日民俗、儀式教育、家風傳承等非物質文化資源,都是豐富而有內涵的教育資源??梢越⑸鐣逃ぷ髦驹刚邎F隊,組織未成年人一起參與資源開發(fā),實現人類文化的傳承。
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進入生活,進入學校,課堂在發(fā)生變化,學習也在發(fā)生變化。網絡是一種工具,使用工具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因而,在社會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要結合網絡的使用來進行法律意識教育、信息篩選和價值判斷,以此助益技能學習,使網絡工具充分發(fā)揮正能量效應,加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二)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實現的三個步驟
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應該是全社會形成合力的、受到制度和法規(guī)保障的、具有社會約束力的社會教育,應該是一種科學的具有課程化體系的非指導性教育,應該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立足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交匯點上的發(fā)展性教育。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的實現,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步完成未成年人社會教育區(qū)域化的課程框架體系,制定出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指導綱領和課程模塊,明確社會教育課程的總目標。細化出具體分段目標,制定出實施的策略和方法,明確組織和檢測等操作性問題,在內容選擇和課程模式方面提供典型范例,供未成年人社會教育運作者參考。
第二步,以社區(qū)為單位,建設起一個未成年人學習型組織,采用菜單式的資源供給方式,用情景主題學習、境脈主題學習、網絡混合主題學習,溝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建立起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優(yōu)質化體系,動員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體育館等資源單位,建設基地的基礎課程和發(fā)展課程,保障未成年人社會教育的優(yōu)質性和科學性。
第三步,把社會教育的受眾對象范圍從普通未成年人視域拓展到全域,建設學習障礙未成年人、智殘體殘未成年人、心理障礙未成年人、行為矯治未成年人乃至覆蓋所有未成年人的課程體系,使社會教育更富有全納性、特色性和實效性。建設完善的網絡學習體系,讓學習成為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讓更多的社會教育志愿者參與未成年人的社會教育,讓未成年人社會教育課程更科學、更完善、更適切、更優(yōu)質。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佐藤學.教育方法學[M].于莉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