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玲 張增強
摘? 要: 探討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課程思政融入的路徑,解決在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痛點問題。采用“微課+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從教學設計、內容、活動及評價四個方面,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的具體方法。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繪制“課程思政元素導圖”,提出“一環(huán)二元三步多融合”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能夠實現(xiàn)“思政元素”和專業(yè)知識教學協(xié)調同步、互相促進。
關鍵詞: 課程思政; 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 混合式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1)05-107-04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courses
Yang Yanling1, Zhang Zengqiang2
(1.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2.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mputer aided design courses to solve the pain point in teaching.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micro lecture + flipped classroom" is adopted, and the specific method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on the design, content,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The reform practice with blended teaching mode draws a "guiding ma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ut forward a teaching mode with "multi-integration of one ring, two elements and three steps", which can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synchroniz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Key words: course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uter aided design courses;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
1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xiàn)立德樹人[1-3],為了實現(xiàn)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
“課程思政”建設的原點在課程。沒有好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功能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4]。因此,課程必須要精心設計,實現(xiàn)課程思政和專業(yè)知識無縫融合,良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能夠讓專業(yè)課程找對方向,具有靈魂,能夠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凸顯其價值引領功能。
“課程思政”建設的突破點在教師。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是課堂的負責人。教師的言行舉止、完成教學工作的效果,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都會極大的影響學生。為此,教師要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成為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合的突破點,成為打開學生情感大門的突破點,守好自己的“這段渠”,建好自己的這份“責任田”。
“課程思政”建設的聚焦點是學生。學生是教育主體,是知識、技能、素質的習得者[2]。教師要結合新時代要求,將專業(yè)課程內容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異步自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動態(tài)檢測學習效果并及時調整課程的相關內容。
2 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課程思政”融入的痛點問題
“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是指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簡稱CAD。CAD技術目前在建筑設計、環(huán)境藝術、電子電氣、機械設計、軟件開發(fā)、服裝設計、工業(yè)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此類課程會在工學、理學、醫(yī)學和藝術等學科中開設,因此有必要針對此類課程進行深入探討。由于在專業(yè)教學中此類課程安排課時較多,側重教授軟件的操作技能,教學形式單一,沒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實際的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層面存在“貼”和“擾”兩種現(xiàn)象
傳統(tǒng)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教師課堂側重演示軟件命令與技巧等操作性內容,思政元素的呈現(xiàn)和軟件知識容易呈現(xiàn)兩層皮的“貼”現(xiàn)象,兩者平行沒有交匯點,思政元素的突然出現(xiàn)也會干擾專業(yè)知識傳授即“擾”現(xiàn)象,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可牽強附會地“勉強融入”,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整個教學效果帶來負面效應,起不到提高學生政治覺悟、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作用。
2.2 教師責任意識和教學設計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教師責任意識不強,教師要做到既精于“授業(yè)”和“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5]。這其中蘊含的就是立德這一重要目標,課程思政所要實現(xiàn)的就是寓德于課,寓德與具體的課程內容,更寓德于教師的課程教學過程[3]。其次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上經(jīng)驗不足,切入點尋找困難;第三是該類課程普遍存在軟件更新速度快而教學任務重的情況,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以“講授”為主,在時間維度上無法再面授或課堂上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更談不上打開學生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的價值取向。
2.3 教學活動形式單一,無法滿足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能力目標的豐富性
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課程思政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家國情懷、職業(yè)素養(yǎng)和工匠精神等素質,傳統(tǒng)的教學沒有把課程要求的能力和思政元素的表達融入日常教學、主題討論、作業(yè)表達中來。由于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所講授軟件大部分是國外開發(fā)的,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文化不自信,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要理清“術”與“道”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道馭術,在教學活動中側重講授中國故事、解決中國問題,以豐富的教學活動滿足培養(yǎng)目標的豐富性、多維性和綜合性。比如產(chǎn)品設計中平面軟件的應用可以選擇“國徽制作”的主題,學生在繪制國徽的過程中既練習了軟件的命令,也深刻體會了國徽設計者的匠心,明白各個設計元素的涵義,教師通過背后的設計故事繼續(xù)深入引導學生的歷史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完成了教學設計與目標達成的閉環(huán)。
2.4 教學評價存在維度單一、立場不堅定的問題
育才先育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不能僅看知識、能力掌握程度,更應該立場堅定的以德為先,比如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設置生生互評環(huán)節(jié),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與,如果在學習階段都不能生生協(xié)作,工作后勢必不能與同事協(xié)作。另外,在作業(yè)評價方面,如果存在思想偏激、詆毀民族國家、政治不正確等問題,在勸誡無效后實施一票否決制。
3 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路徑
筆者以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維度為橫向主線,以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為縱向拓展,提出“一環(huán)二元三步多融合”教學模式。“一環(huán)”指在縱向拓展中形成封閉的教學環(huán)(見圖1),“二元”指學生和教師,“三步”指課前、課中、課后,“多融合”指思政元素和專業(yè)課程融合的觸點較多。
教學設計需要有思政視角和專業(yè)視野。對教學內容篩選、甄別,找到知識載體中的素材、案例、作業(yè)等能夠和思政元素相結合的觸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開展生生互評、主題討論等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專業(yè)知識能力,開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進一步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加大過程性評價,學生課前的微課學習,平臺討論,課中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人際交往的社會性,課后自我評價的客觀性等都成為教學評價的元素,使評價結果盡可能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此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依靠信息化手段和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數(shù)據(jù)化、彈性化、思政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在內容和活動上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學習特點。具體的創(chuàng)新路徑分析如下:
⑴ 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把教育目標分為三大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思政教育屬于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情感在認知轉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皼]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6]?!笨梢?,如果沒有情感的交流傳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就無從談起。
教學設計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從專業(yè)知識單一角度開展的方法,增加思政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甄別和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置問題、組織討論、選擇案例、布置作業(yè),實現(xiàn)學生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全方位培育。
⑵ 教學內容和活動的創(chuàng)新
采用“微課+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教學內容和活動創(chuàng)新提供了時間條件,全面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明確課程中每個思政元素的切入點,按照混合式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的順序做好整體規(guī)劃繪制“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導圖”。
從圖2可以看出,教師在整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能夠開展思政元素的環(huán)節(jié)較多。課前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選擇合適的素材資源,比如在平臺發(fā)布兩張圖片:原圖、平面軟件處理過的圖片,讓同學們進行甄別,進而引出討論的主題:眼見即真實嗎?引導學生發(fā)表個人看法,最終得出“眼見不一定真實”的結論,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微課視頻案例可以選擇模范人物海報制作來演示軟件命令的操作,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講好人物故事。學生在課前線上學習階段,觀看老師提供的素材,對發(fā)布的討論主題發(fā)表看法,學習微課視頻,記錄學習筆記,帶著問題進入課中階段。
課中翻轉課堂是學生價值觀體現(xià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積極有效的引導作用,教師通過重難點知識講解、師生深度互動、生生間協(xié)作學習等方式構建師生認知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的“我——你”關系[7],真正實現(xiàn)高品質的課程思政教育。根據(jù)課程目標要求安排課堂作業(yè)或組織競賽,選擇“我愛我的家鄉(xiāng)”、“紅色經(jīng)典”、“節(jié)氣海報”、“傳統(tǒng)文化”等為主題讓學生們進行表達,學生在學習軟件知識的同時強化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能夠更好樹立文化自信。
課后教師借助智慧教學平臺進行歸納總結,對學生作業(yè)開展針對性的深度反饋,提出改進的建議,并進一步開展反思評價活動,通過平臺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從而有針對性的給予學生價值情感方面的引導,實現(xiàn)把“鹽”溶于“湯”的思政教育效果,讓學生真正獲益,達到育人的功效。
⑶ 教學評價的創(chuàng)新
教學評價方式由傳統(tǒng)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等顯性能力的評價轉換成專業(yè)能力達成和價值觀塑造的綜合評價,具體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價值取向等,教學評價更具有多元性、動態(tài)性和公平性。這樣的評價方式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有助于不同環(huán)節(jié)思政元素發(fā)揮作用,進學生頭腦。
4 結束語
本文以“計算機輔助設計——平面設計軟件”課程為例進行了混合式教學過程的分析,以時間順序為橫向主線,以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為縱向拓展,提出“一環(huán)二元三步多融合”的教學模式,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把原有“無聊”、“乏味”的軟件知識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基礎上轉換為“有趣”、“給力”,實現(xiàn)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增強了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但由于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存在于不同的學科領域,由于專業(yè)的局限性,本研究提供的教學模式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不同在專業(yè)應該結合具體知識點找出和思政元素對接融合的觸點。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陳磊,沈揚等.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方向、現(xiàn)實困境及其實踐超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7(629).
[3]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20.3.
[4]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中國高等教學,2017.15/16.
[5]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9.
[6] 列寧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88.
[7] 李森.教學交往觀的確立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