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嬌 周蕓芳
摘要:《兒童法案》是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2014年所著的短篇小說,小說圍繞女法官菲奧娜的家庭和職場兩條線索展開,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樁樁宗教與法律相抗衡的案件。麥克尤恩在該小說宗教與法律的“外衣”下包裹成人精神世界和孩童心理世界存在巨大差異的內核,在對“本我”這一原始欲望的把控方面,成人與孩童的態(tài)度有明顯不同。基于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評中的無意識理論及三重人格結構理論為視角,對小說中成人與孩童欲望生發(fā)以及相應對抗行為進行抓取,揭示出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現(xiàn)代性社會問題。
關鍵詞:宗教信仰 麥克尤恩 《兒童法案》三重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
伊恩·麥克尤恩是英國當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早期作品充斥著暴力、死亡和愛欲。約翰·倫納德(John Leonard)曾在評論麥克尤恩的作品時這樣說:“(他的)腦袋是個有意思的地方……那里漆黑一片,彌漫著乙醚的氣味。弗洛伊德吊在房梁的鉤子上,床腳箱里裝滿骷髏,蝎子滿地橫行,蝙蝠四處亂撞……”[1]麥克尤恩小說中飄蕩著弗洛伊德的影子,其早期作品善用辛辣的文字給現(xiàn)代社會倫理道德的錯位現(xiàn)象敲響警鐘?!皬?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麥克尤恩對以往的寫作模式進行了突破創(chuàng)新,由描寫敏感極端主題到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家庭幼兒教育、政府個人沖突、兩性關系等親民大眾世俗性話題上?!盵2]這未嘗不是麥克尤恩針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扭曲的倫理道德觀作出的大膽揭露。他的小說作品多次被改編為影視劇,深受觀眾喜愛,其中一部《兒童法案》是以宗教和法律為主題,圍繞一個德高望重的女法官展開,講述了她處理的諸多宗教家庭兒童的棘手案件故事。它不僅是一部心理小說,也是一部社會小說,更是一部倫理道德寓言。“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夠察覺到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還能感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阡陌交織,這些都賦予文本以無限的張力,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空間?!盵3]本文以小說關鍵人物的精神世界為主,深入了解《兒童法案》中成人與孩童三重人格結構構成的不同之處。
一.成人世界的原始欲望與自我把控
《兒童法案》采用雙線并進的敘述模式,一條是主人公菲奧娜的家庭困境,一條是她的職場困境。菲奧娜把生活的重心大部分都放置在職場,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法官,這導致她對家庭投入極少,以至于她和丈夫杰克年過半百仍無子嗣。法庭的繁多工作讓菲奧娜不再富有激情,現(xiàn)實生活的冷峻和對性的渴望又不停地強迫杰克做出背叛婚姻的決定,無法隱忍的他終于向菲奧娜表示出開放式婚姻的意愿,這令菲奧娜感到荒唐至極,已經年滿六十的丈夫提出出軌,在震驚之余,她感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挫敗。
在家庭中不如意的她,在職場上卻是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菲奧娜從小到大的學習和事業(yè)都經營得順風順水,“期末考”“學年考”“律師考試”,每場考試,每個節(jié)點一步步走過,進入職場后,又從一名見習律師提升到能參加法官議事室的厲害角色,足以見得菲奧娜是個極其重視事業(yè)的女性。年輕時期的菲奧娜就已如此出色,而接手過諸多錯綜復雜案件后的她已然成為一位處變不驚的大法官?!蔼q太教女童上學案”、“連體嬰分離案”,各個都是極其棘手的案件,幾乎都是以法律與宗教產生抗衡為主題的案件,她都處理得近乎完美,而緊接著出現(xiàn)的“耶和華見證人案”,卻險些讓她走向背叛職業(yè)道德、倫理綱常的道路。
案件對象是一位17歲患血液疾病的少年——亞當,由于病情原因急需輸血,而信仰“耶和華見證人”①的亞當父母卻拒絕醫(yī)院的輸血治療,他們遵從《圣經》指示,認為血液代表著生命賜予他們的禮物,是他們的靈魂所在,“把自己的血同動物或是他人的血混在一起是一種玷污,是對造物主美妙禮物的一種拒絕,那是與上帝作對?!盵4]在死亡和背叛宗教信仰這兩個選擇之間,亞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醫(yī)院則認為亞當是個才華橫溢的孩子,具有司法認定的“吉利克能力” ② ,他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受到了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他理應有權力拋開父母灌輸?shù)乃枷?,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醫(yī)院希望法院能做出判定,以法律的裁決準許他們?yōu)閬啴斴斞?。菲奧娜是這個案件的負責人,她找到亞當,試圖說服他改變主意,沒想到在勸說過程中,菲奧娜產生了一些異樣的情愫,這一次會面,讓這位女法官的職業(yè)生涯首次面臨困境。麥克尤恩這樣描述道:“他在戲弄她,想把她拉回另一個陣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在那里他可以圍著她起舞,引誘她再次說些不得體但有趣的話。她突然意識到,這個智力早熟的年輕人只是無聊透頂,缺乏刺激,他以自己的性命作要挾,上演了一出扣人心弦的戲劇。他是每一幕中的主角,而這出戲也把諸多要人顯貴帶到了他的床邊,不斷懇求他。如果是這樣,那她更喜歡他了。重病也無法扼殺他的勃勃生機?!?[5]面前的這個少年就像一束白月光,照進了菲奧娜的內心,她無法抑制對他的喜歡,這份喜歡遠遠超出了法官與代理人的關系界限,是絕不可能受到社會認可的喜愛之情。在亞當彈起他的小提琴后,菲奧娜則大膽地以一首葉芝的《柳園里》為他伴唱,這是首情詩,“這一切都助長了一種肆意妄為的氣氛”[6],一個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一個是年近六十的女法官,麥克尤恩安排他們見面,從此兩個人便無法擺脫彼此。為了保住這個天才少年的性命,菲奧娜“無私地”施予援助,她給亞當留下收信地址,帶領亞當一步步走向了耶和華信仰之外的世界,那里充滿各種可能性,對亞當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使他有十足的勇氣將代表上帝的十字架“擲入水中”,重新燃起生的希望。而在拯救亞當?shù)倪^程中,菲奧娜卻差點背叛自己的婚姻,她也和自己的丈夫一樣,在壓抑和釋放的焦慮之中,被內心潛在的欲望給控制住了。
弗洛伊德曾把人的大腦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識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識相當于處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隨著海水的波動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沒入水面;而無意識則是沒于海水中的碩大無比的主體部分。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三重人格結構學說。即:伊德(id,又譯“本我”)、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耙恋峦耆菬o意識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組成,按‘快樂原則活動;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響,滿足本能要求,按‘現(xiàn)實原則活動;超我代表社會道德準則,壓抑本能沖動,按‘至善原則活動。伊德和超我經常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中,自我總是試圖調和這對相互沖突的力量。”[7]菲奧娜在接收到本我的信號后,遵循“快樂原則”,在亞當面前不顧旁人地唱起情詩,又在再次見面時“不經意”輕吻了他,可怕的本我力量就像沒有預告的火山噴發(fā),摧毀了菲奧娜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線。
菲奧娜在本我的誘惑下嘗到了禁果,但在跳出超我的“圍欄”后,她的內心又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掙扎與懺悔,她畏懼別人的目光,違反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這一事實就像顆定時炸彈,隨時會讓她丟掉工作,成為他人飯后的談資。可見,社會道德準則(即“超我”)在無形中壓抑著潛在欲望,使得菲奧娜在本我和超我的互相抗衡之間不斷地調整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及思想,不至于釀成大禍。
菲奧娜靠近又疏遠亞當,拒絕被扣上“道德淪喪”的帽子,理性至上的她最終還是作出了權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談道:“我們相信人類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之下,曾經竭力放棄原始沖動的滿足,將文化創(chuàng)造起來,而文化之所以不斷地改造,也由于歷代加入社會生活的各個人,繼續(xù)地為公共利益而犧牲其本能的享樂?!盵8]深居高位的菲奧娜一旦被欲望控制,將不只是她個人的名譽受損,整個法院都將會受影響。法院的最高法官道德敗壞,人民不再相信法院,不再相信法律,關于類似的上述的棘手案件將不再交由法院處理,整個社會將會形成一種無秩序的混亂局面。菲奧娜放下一切沖動欲望選擇重新生活,為她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這是麥克尤恩有意將現(xiàn)代病態(tài)生活引向健康發(fā)展的表現(xiàn),而這一做法也僅僅體現(xiàn)在了成人世界中,當孩童遇到倫理道德問題,又是否能自如應對?
二.未成年人的信仰崩塌與人格失衡
“耶和華見證人”亞當在被說服之后,陷入了另一重困境,原有宗教環(huán)境不再接納這個“背叛者”,他急需找到新的依靠、新的信仰,他想到了救他性命的女法官菲奧娜,那份情意一直盤旋在他腦海中,促使他去追尋菲奧娜的蹤跡。在醫(yī)院會面后,亞當不斷寫信給菲奧娜,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可菲奧娜并沒有回信,這激起亞當迫切想見面的欲望。在菲奧娜出差到紐卡斯爾的時候,他也一路跟蹤到那里,并毫無掩藏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您的到訪是我經歷過的最棒的事情之一。接著,他很快說道:‘我父母的宗教信仰是一劑毒藥,而您是解藥?!盵9]此時他已經完全摒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相當于與自己的父母長輩處在對立面,他不僅背離了自己的家庭,還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對于一個青少年而言,擁有無限獲取自由的權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亞當早已下定決心和菲奧娜生活在同一個維度,他對未來的希冀充斥著羅曼蒂克式的幻想,這顯然是對公序良俗的一種莫大挑戰(zhàn)。不過亞當稚嫩的孩子氣的本我沖動卻使菲奧娜有所動搖,她甚至在可控的情況下親吻了亞當,這無疑又給亞當打了一針強心劑??蓭资甑姆ㄍソ洑v及生活經驗捆綁著菲奧娜,在這個吻之后她陷入了恐慌。她并沒有要和他一起生活的打算,她想要重塑生活,出于“超我”的約束,不得不與亞當劃清界限,“她作為他心目中的宗教庇護之所,什么也沒有給他,沒有給他提供任何護佑?!盵10]這使得亞當在信仰破碎后未能及時重塑另一個信仰,以搖搖欲墜的姿態(tài)走向毀滅。
“當本我的能量改道注入構成自我潛在的心理過程時,自我才真正存在。本我的能量流居不動,而自我的能量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和約束性。超我奉行監(jiān)察批判,起到抑制作用。人格的動力狀態(tài)是由能量在整個人格的不同分布決定的,而一個人的行為則取決于他所具有的動力狀態(tài)。通常情況下,這三者處于協(xié)調和平衡的狀態(tài),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fā)展。一旦三者關系失調,就會產生神經紊亂,危害人格的發(fā)展?!盵11]對于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亞當?shù)撵`魂是自由的,做什么決定大部分是受自我的“快樂原則”指揮,以往的約束力量來源于他的宗教信仰,根據弗洛伊德的話來說:“童年最早期的第一次認同作用的影響將是普遍和持久的?!盵12]這也是他一開始拒絕輸血的緣由,宗教的教義在他腦海里根深蒂固,就算為之獻出性命也毫無顧慮。然而經過輸血一事后,宗教信仰于他而言已算不上什么條框。沒了超我力量的壓抑,本我欲望得到釋放,使得亞當做出上述種種瘋狂行為。
筆者認為,亞當在放棄原有宗教信仰后,同時也失去了抑制自己的力量,他需要另一個新的約束力來維持自身平衡,而這個力量在他看來,是來自于菲奧娜的。當菲奧娜拒絕給予這份力量時,亞當?shù)那榫w就此崩潰,在他18歲再一次面臨輸血時選擇了放棄,這意味著他將就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這使“本我、自我、超我”在他的世界中分崩離析,他變得失控,拒絕輸血,以獲取自我解脫,而這次選擇結束生命是他成年后的權利,誰也無法拯救他了。
三.結語
在《兒童法案》中,成人與未成年人對自我欲望的把控形成了鮮明對比。成人慣以理性權威者自居,普遍認為孩子尚不足以被視為理性的主體,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導方可合理處事。誠然,作為成長中的年輕人,孩子在社會共同體中“有必要通過參與有行為能力者的互動關系,接受他們所從屬社會集團的價值取向,從而逐漸形成自我人格的同一性,并獲得全面的行為能力。”[13]由此可見,成人相比于孩童而言,不管是出于自身還是社會公序良俗的約束,他們都表現(xiàn)得更為理智,更能夠對抗“本我”欲望的侵蝕,而對于未成年來說,任其本我欲望的釋放是在放任他們的慢性自殺,他們需要一個正確世界觀的引導,一個強有力的框架來制約。
麥克尤恩通過這部作品想讓我們關注到現(xiàn)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問題以及宗教與法律相對立的問題,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評理論的視角來觀察小說中的人物,強調了三重人格的重要性,能量失衡可能會讓人的世界觀整個被摧毀,可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三個部分之間是很難保持平衡的,因此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但現(xiàn)代人應盡力把持住三者的占比,不要讓一方完全壓制住另一方,始終堅信自己的能量,去探索未來生活的奧秘。
注釋:
①耶和華見證人(英語:Jehovahs Witnesses),是一個不認可三位一體的另類新興宗教派別,主張千禧年主義與復原主義。耶和華見證人的歷史可追溯到1881年由查爾斯·泰茲·羅素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建立的錫安的守望臺書社,直至1931年一次大會上,才根據圣經《以賽亞書 43:10》“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人,是我所揀選的仆人?!逼鹈麨椤耙腿A見證人”。較突出的主張包括拒服兵役、拒絕輸血、拒絕慶祝圣誕節(jié)、拒絕賭博、拒絕慶祝生日等等。見維基百科https://bk.tw.lvfukeji.com/wiki/%E8%80%B6%E5%92%8C%E 5%8D%8E%E8%A7%81%E8%AF%81%E4%BA%BA.
②“吉利克能力”指兒童,即未滿十六周歲的自然人,“在達到心智成熟,能充分理解議題的前提下,有權決定自身的治療方法。” 見[英]伊恩·麥克尤恩:《兒童法案》,郭國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第90頁。
參考文獻:
[1]藍純.伊恩·麥克尤恩其人其作[J].北京外國語大學學院學報,1998(6):23—27.
[2]羅媛.國外伊恩·麥克尤恩研究述評[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4(02):45—56.
[3]林莉.麥克尤恩《兒童法案》中的倫理困境與倫理選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44—48.
[4][5][6][9][10]伊恩·麥克尤恩.兒童法案[M].郭國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81,111,124,173,226.
[7]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45.
[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9.
[11]曾繁仁.西方文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35.
[12]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車文博,主編.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131.
[13]王潔.麥克尤恩《兒童法案》的交往內涵[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20(01):120—125.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