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杜勇 李敬 師曉強 賈艷輝
【摘要】目的:深入探析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患者外周血當中固有淋巴細胞變化及其臨床相關性。方法:任意篩選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5月治療于我院的風濕免疫科病患者,并且符合相應年齡段,且規(guī)避免疫有關病癥及其家族史遺傳的身體健康群體,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當中ILC、B細胞、CD4+T與CD8+T細胞百分比值,解析ILC各亞組之間的變動偏差,區(qū)別于B細胞、T細胞亞群相互間的關聯(lián)性。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漿當中包括細胞介素(IL)-4、-33與干擾素-γ等細胞因子水準,并且解析ILC亞群和各因子的關聯(lián)性。結果:具體劃分為SLE活動組,即P=0.0037;SLE穩(wěn)定組,即P=0.0462,分開跟健康對照組進行比較,外周血當中ILC百分比完全上升,伴隨著ILC2百分比的提升,而SLE疾病活動度評價也隨之下降,兩者呈現(xiàn)負相關,SLE病患者當中ILC2即r=0.1543,P=0.0288與ILC3百分比即r=0.3136,P=0.0011對比IL-4水準呈現(xiàn)正相關。結論:SLE病患者ILC細胞百分比失調(diào)和病癥活動有著緊密關系,細胞因子出現(xiàn)不尋常表現(xiàn)也摻雜當中,需要深入研究功能與作用。
【關鍵詞】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固有淋巴細胞;臨床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93.241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保定市科技計劃項目:艾拉莫德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B淋巴細胞的影響及臨床療效研究;(編號:2041ZF323)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簡稱為SLE,其是一種多系統(tǒng)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體內(nèi)形成對于核蛋白復合物的致病性身體抗體針對包含腎臟在內(nèi)絕大多數(shù)器官有極大的損害影響。通過探究從中找出各種固有免疫細胞加入到SLE的發(fā)病中,參照ILC細胞因子譜把其劃分為三大亞群,呈現(xiàn)出分泌干擾素-γ特性,集中分散在黏膜和組織當中。接下來文章主要研究了ILC在SLE中的表現(xiàn)水平,及其跟細胞因子有慣性,進一步深入研究LLC在SLE具體實踐中的影響。
1 研究對象
具體探究對象為任意篩選從2017年到2018年5月在我院診治風濕免疫科SLE病患者40名,整體病患者完全符合1997年SLE劃分標準,當中男性1名,女性39名,平均歲數(shù)42.0+2.2歲。根據(jù)SLE病癥活動度-2K把SLE病患者劃分成為活動組與穩(wěn)定組,每組各20名,篩選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體檢歲數(shù)達標的人群,同時規(guī)避免疫有關病癥及其家族遺傳病史的健康對照者15名。按照我院倫理委員會的相關制度,已獲得全體研究對象及其家屬簽字知情同意書。
2 方法
2.1 實驗室檢查數(shù)據(jù)
采集SLE病患者實驗室檢查材料,比如:抗核抗體、血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及其免疫球蛋白等,并且綜合病患者臨床病癥實施SLEDAI詳盡評估。
2.2 重點試劑和儀器
其中流式熒光抗體為:CD56-PE,CD11b-PE,CD16-PE,CD14-PE,CD19-PE,CD11C-PE,CD20-PE,F(xiàn)eRIa-PE,CD3-PE,CD123-PE,CD127-PerCP/Cy5.5,CD161-AF700,CD336-APC,CD117-BV421,CD45-FITC,CD294-PE/Cy7,CD19-PE/Cy7,CD4-FITC,CD3-PaificBlue,CD8-PerCP/Cy5.5;儀器具體包含:BDFACSCCantoII流式細胞儀、Biocell2010酶標儀。
2.3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制備
需要空腹抽取兩組數(shù)據(jù)5ml外周抗凝血,通過Fi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最終獲得PBMC懸液,且計算數(shù)值。
2.4 測定ILC細胞群測
獲取200μlPBMC懸液中添加到抗體CD56,CD11b,CD16,CD14,CD19,CD1IC,CD20,F(xiàn)cRlo,CD3,CD123,CD127,CD161,CD336.CD117,CD45,CD294,待避光孵育30分鐘之后,采取磷酸鹽緩沖液沖洗,添加300μulPBS重懸,流式細胞術檢測ILC細胞比例。
2.5 測定外周免疫細胞亞群
獲取200μlPBMC懸液添加到抗體CD3,CD4,CD8,CD19;待避光孵育30分鐘后,使用PBS沖洗,添加300μlPBS重懸,流式細胞術T、B細胞群比例。
2.6 ELISA檢測二組研究對象血漿中細胞因子表達水準
遵照ELSA試劑盒當中說明書檢測L-4.-33與干擾素-γ具體濃度,試劑盒完全購買于外國公司。
2.7 統(tǒng)計學處置
采取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實施數(shù)據(jù)解析。全部數(shù)據(jù)完全達到正態(tài)分布,每組計量材料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式,三組及其三組之上材料運用方差解析,結果為P<0.05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SLE病患者臨床材料對比二組病患者的SLEDAI評分與ESR呈現(xiàn)上升趨勢,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活動組C3水準對比穩(wěn)定組有所下降,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然而,RF、CRP、IgG及其C4水準二組之間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所示。
3.2 三組對象ILC百分比對比
第一,SLE活動組和對照比較,ILC比例呈現(xiàn)上升趨勢,即22.33+2.52)%比(14.56+1.28)%,t=2.488,P=0.0181,ILC2比例呈現(xiàn)下降趨勢,即(8.67+0.83)%比(42.48+3.46)%,t=10.79,P<0.0001;ILC3百分比在SLE活動組中下降(5.72±1.08)%比(14.35+2.40)%,t=3.504,P=0.0013。第二,SLE穩(wěn)定組和對照組比較,二組之間ILC1與ILC3群百分比之間沒有顯著差異,ILC2百分比在SLE穩(wěn)定組中對比健康對照組顯著下降,第三,SLE兩組病患者對比,活動組對比穩(wěn)定組的ILC1比例上升,LC2比例顯著下降,ILC3在兩組之間差異化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3.3 SLE病患者外周血T、B細胞百分比與ILC百分比關聯(lián)性
第一,SLE穩(wěn)定組當中ILC各亞群和CD4+T、CD8+T與CD19+B細胞沒有明顯關聯(lián)性,全部P>0.05;第二,SLE活動組病患者外周血中,伴隨著外周ILC2百分比例上升,而CD4+T細胞比例有所降低,兩者有互相關聯(lián)性,ILC1與ILC3細胞和CD4+T、CD8+T及其CD19+B細胞百分比完全沒有明顯關聯(lián)性。
3.4 SLE病患者外周血LC細胞比例和臨床血清學標準關聯(lián)性解析
SLE病患者外周ILC百分比和ESR、RF及其CRP等不具備明顯關聯(lián)性,全部P>0.05。隨著SLE病患者外周ILC2百分比上升,血清當中的IgG含量下降,二者體現(xiàn)出負相關。
3.5 SLE病患者外周血PBMC當中ILC占比及其疾病活動度相關性
ILC2百分比上升時,而SLEDAI評分卻漸漸下降,二者體現(xiàn)出負相關,然而,在ILC1和ILC3群中沒有相關性,差異化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不一樣活動度的SLE病患者外周ILC表達水平不一樣,跟對照組進行比較,SLE穩(wěn)定組當中ILC百分比上升,即(3.79+0.39)%比(6.59+1.19)%,t=2.077,P=0.0462;SLE活動組中ILC百分比明顯上升,即(3.79+0.39)%比(12.58+2.40)%,t=3.129,P=0.0037;SLE兩組對比,活動組即(6.59+1.19)%比(12.58+2.40)%,t=2.155,P=0.0379,病患者外周血中ILC百分比先祖上升,活動組LEDAI評分對比穩(wěn)定組呈現(xiàn)上升趨勢。
3.6 三組對象干擾素-γ、IL4和IL-33表現(xiàn)水準對比
SLE活動組當中干擾素γ水準對比SLE穩(wěn)定組與健康對照組有所上升,SLE二組病患者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SLE兩組患者血漿IL4水平完全比健康對照組上升;然而,SLE活動組對比穩(wěn)定組IL4水平略微上升,但是無差異化統(tǒng)計學意義。IL-33表達水平,SLE活動組分開跟與健康對照組及其SLE穩(wěn)定組對比全部呈現(xiàn)下降,SLE穩(wěn)定組與健康對照組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3.7 SLE病患者外周血ILC亞群比例和細胞因子相關性分析
SLE病患者外周LC2與ILC3百分比跟血清當中IL-4水平呈現(xiàn)相關性,ILCI與血清IL-4水平?jīng)]有顯著相關性,其他亞群和IL-33和干擾素-γ也沒有顯著相關性,P>0.05。
4 討論
SLE其實為免疫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錯亂的自身免疫性并贈,呈現(xiàn)的特性為形成很多自身抗體與多系統(tǒng)受累,且病患者身體內(nèi)T、B細胞異?;罨?,同時跟細胞因子的變化有關聯(lián)。通過探究表明,先天細胞與淋巴細胞相互間放大的互相影響促使耐受性欠缺,造成本身反應性B細胞激活與連續(xù)產(chǎn)生。此次探究得出結論:ILC各亞群在SLE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跟健康對照組對比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ILC有不一樣活動度SLE病患者外周血比例區(qū)別性非常顯著,干擾素-γ為介導細胞之間互相影響的關鍵因子,經(jīng)過調(diào)整TLR,抗原呈遞與淋巴細胞募集到生發(fā)中心,推動身體內(nèi)部抗體形成。基于此,干擾素-γ為驅(qū)動消耗性病癥與整體身體炎癥的關鍵原因,此次探究結果也證實了干擾素-γ在SLE病發(fā)中的影響。
ILC2分泌IL-4、-5和-9等2型細胞因子,部分炎性細胞因子介導各種炎性反應,可影響到T、B與DC等細胞。其DC細胞與單核細胞分解的IL-I2影響下,增強分解干擾素-γ的功能。其他探究得出結論,可塑性ILC2s能夠下調(diào)CATA3的表達,致使細胞走向類ILCI樣的狀態(tài)。不僅如此,SLE病患者血清中IgG水準隨著ILC百分比例上升而提升,同時SLE活動組外周血C3補體水準對比SLE穩(wěn)定組顯著下降,致使保護性免疫轉(zhuǎn)向病理狀態(tài)。
ILC3亞群具備非常強的可塑性與異質(zhì)性,其在特定環(huán)境中轉(zhuǎn)向ILC1群,具體探究表明,NKp46+T-be+ex-ILC3針對促炎細胞因子刺激的應答中失去了RORyt表達,且在功能與表型跟ILC105很相似。除了1L-17與-22,NCR+IILC3與ex1LC3也可分泌干擾素-γ與-ɑ加入到保護性免疫,隨之慢性活化的ILC3引導爆發(fā)性炎性反應造成病癥產(chǎn)生。ILC3活化后的分解IL-2、-6、-17、-10,有助于T與B細胞應答的啟動或調(diào)整。
通過此次探究得出結論,ILC細胞百分比與疾病活動度有一定相關性,ILC百分比提升并無法控制自身炎性反應,同時不一樣病癥活動度情況下,各亞群差異化完全不同。ILC不但呈現(xiàn)出百分比提升,同時跟適應性免疫反應細胞相互間的影響逐漸增強,由此得出結論,ILC細胞具備“雙刃”功能,其在SLE發(fā)病機制中影響需要深入探究。
5 總結
總而言之,SLE病患者尤其在病癥發(fā)病期內(nèi),身體內(nèi)總T細胞及其亞群數(shù)量分配出現(xiàn)了異動情況,T細胞亞群、B細胞及其NK細胞的變動在病患者發(fā)病當中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當檢測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有針對性地全方位掌握機體免疫情況,才能精準地推斷出病情與指導臨床診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燕文,王超,王旭光,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T、B細胞自噬水平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10).
[2]湯杰印,張祥貴.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1).
[3]周紅霞.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B淋巴細胞中TLR9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18(11).
作者簡介:
李璐,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狼瘡腎炎治療。
杜勇,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狼瘡腎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