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 統(tǒng)編教材在適配課標、編寫理念、體例結構以及相應的教學指引上都有很大的變化。新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完成特定任務,使學生享有學習的獲得感。為有效完成單元核心任務,根據具體學情,我們主要嘗試了“大任務統(tǒng)領下的單元學習設計”“依托單元學習任務的微專題設計”“基于單元任務的單篇精讀設計”三類課堂教學設計,力求在課堂上避免單一講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 單元核心任務;大任務統(tǒng)領;微專題;單篇精讀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經使用兩年了。溫儒敏先生用“守正創(chuàng)新”來概括這套教材的特色。統(tǒng)編教材既包含了中國語文教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部分,又有在新課標要求之下的創(chuàng)新部分。與過去的語文教材相比,新教材在適配課標、編寫理念、體例結構以及相應的教學指引上都有很大的變化。
以前的課堂是以單篇課文和課時為基本教學單位,以教師講授為主,聽說讀寫的訓練分布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毙抡n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由重點設計教師如何講轉變?yōu)樵O計學生怎么學。教案的設計多往學習活動方面靠攏,不全是授課的講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材料提示、對學習和交流活動的組織引導、讀書的引導等。新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完成特定任務,使學生享有學習的獲得感。因此,才有了單元核心任務。為有效完成單元核心任務,根據具體學情,我們主要嘗試了“大任務統(tǒng)領下的單元學習設計”“依托單元學習任務的微專題設計”“基于單元任務的單篇精讀設計”三類課堂設計,力求在課堂上避免單一講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一、大任務統(tǒng)領下的單元學習設計
大任務統(tǒng)領下的單元學習設計是指整合單元學習內容,根據單元核心學習任務,從人文素養(yǎng)提升、閱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綜合實踐素養(yǎng)發(fā)展等多個方面設計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這類設計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實際操作起來難度較大,但它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比較全面的。我們對那些適合學生生動地展示任務成果或者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實踐性較強的單元進行了此類設計的嘗試。
比如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其核心任務就是牢牢抓住戲劇體裁的特點,以此為線索引導學生深入到這幾部悲劇作品中去,領略其中豐厚意蘊,深化對戲劇體裁的理解,從而發(fā)展欣賞戲劇作品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學閱讀的能力。為了完成的這個任務,我們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活動一,研讀劇本;活動二,臺詞朗讀比賽;活動三《雷雨》話劇表演。
在活動一中,學生抓住戲劇沖突這一核心,分組討論三部戲是如何開展的,發(fā)生了哪些戲劇沖突,如何理解這些沖突。此活動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理解戲劇沖突,體會悲劇內涵。從性格看,竇娥、魯侍萍、哈姆萊特都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從遭遇看,他們都遭到罪惡的侵襲。從結局看,他們都被毀滅了。人物的美好與他們命運的不幸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悲劇的震撼力量正來源于此。
在活動二中,學生選出小組代表,對三部戲中的經典臺詞進行朗讀——有的學生選擇竇娥的三樁誓愿,有的選擇哈姆萊特的獨白,有的選擇周樸園和侍萍對話。讀完之后同學們進行點評,探討這些臺詞有哪些潛在含義、蘊含了人物怎樣的情感、如何讀最合適,最后再以自薦和互薦的形式進行第二輪展示。臺詞是劇本的關鍵部分,讀好臺詞為接下來的話劇表演打下了基礎。
為提高學生面對復雜場景的多種能力,整合學生對戲劇的認識,本單元的最后一個活動為《雷雨》話劇表演。一出戲要有演員、導演、編劇、服裝、劇務,甚至要有舞臺燈光舞美。通過編排和演出《雷雨》,學生面對各種復雜的情境,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其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參與度,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各自能做的。在排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更可以在各種復雜的情形中鍛煉組織協(xié)作能力,更有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稟賦。從實際教學來看,由于學生是在自己閱讀、探究,投入的是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他們從文本深處得來的“發(fā)現(xiàn)”有很多是精心“備講”的老師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意料不到的。
又如必修下冊第四單元為“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屬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本單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生活。具體來說,就是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點,學習綜合運用多種媒介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評判媒介信息,辨識其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逐步形成獨立判斷;還要學會正確面對海量信息,恰當篩選利用。
本單元的學習筆者放在了2020年5月份回校復課之初,同學們剛剛經歷了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在家的時候,也通過多種途徑關注此次新冠疫情。所以,我們進行了“抗擊疫情,人人有責”主題報告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呈現(xiàn)如何抗擊疫情主題報告。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學生通過多種媒體形式搜集資料,并認識不同媒體的特點。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展開小組活動,進行組間交流,對那些有疑問信息進行整理、答辯,引導學生辨識虛假信息,挑選出正確、格調高、導向正的信息來使用。最后,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主題報告并進行展示。在課堂展示之后,我們進一步對學生的活動成果進行課外拓展,指導學生將主題報告的核心內容,改寫成海報、電視臺、廣播臺、校報、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每一種媒介的功能優(yōu)勢,實現(xiàn)媒介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
二、依托單元學習任務的微專題設計
依托單元學習任務的微專題設計是指借助教材設定的學習任務,參照課文的自身特點和編排結構,進行分解、重組,找到合適整合的切入點實施專題教學的設計。在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我們根據學情整合單元教學,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特點進行一些短平快的整合,以主題、文體、內容或寫法聚合,以核心任務為引領,整合學習內容進行設計。這些探索課以小的切口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比如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精選了八首經典詩詞作品。八首作品分為三課,從時間線看分別屬于魏晉、唐、宋三個時期,從內容看,每一課有比較集中的主題。因此,們將三課設計為三個專題,分別是,魏晉文人的入世與出世,唐詩的浪漫與現(xiàn)實,宋詞的豪放與婉約。這種微專題設計,可操作性強,思路比較清晰,內容比較集中,便于學生深入地挖掘詩詞內涵。
新教材不再僅僅是為閱讀而存在的“選文”,而是要為18個學習任務群中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提供“語料”和資源。我們也嘗試將課堂的切口設計得更小一點、更具體一點。比如必修下冊第五單元“抱負與使命”的第10課,由《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組成。兩篇文章都是革命導師的演講詞,文體一致,且都為譯作,其中還有不少長句子,理解難度大。我們以此作為聚合的突破口,將這兩篇文章的主要學習任務設定為感受演說詞中的長句之美。我們首先為學生推送背景資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然后設置情景,學生以聽眾的身份感受革命導師的精神力量,體會演講的魅力,在課上一起剖析文中表意豐富的長句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基于單元任務的單篇精讀設計
群文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但不意味著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這種方法。使用新教材進行單篇精讀,不是機械地單篇疊加,而是在單元任務的引領下,以經典單篇為基點,對外擴容,對內在文化意蘊上進行打通,更加全面深刻地解讀文本。這類設計比較適合內容豐富、學生自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本。
如必修下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之一是思考儒家對人生價值和理想社會追求的意義。因此,我們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學習任務設定為“認識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原則和人生理想追求”。學生在疏通字詞、了解文意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對孔子四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為了幫助學生更準確的認識四位學生的言行,我們推送了四位學生的人物介紹,補充《公西華(赤)使齊》一文,并進一步拋出問題“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需要‘公西華式謙讓”。學生的思考關注點從說話的內容到說話的人身上,從古人到今人身上,在討論中充分理解了這次對話所包含的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溫良恭儉讓”處事方式的提倡。
又如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核心任務是“傾聽理性的聲音”。所謂“傾聽”,即理解和把握;所謂“理性”,即辯證思考?!读鶉摗纷鳛橐黄氛摚翘K洵針對國家現(xiàn)實問題、為委婉勸喻而作。我們將學習《六國論》的主要任務設定為“能夠辯證看待六國興衰,以史為鑒,培養(yǎng)家國情懷”。我們?yōu)閷W生推送蘇轍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學生閱讀三篇文章、聯(lián)系所學歷史,對六國滅亡的原因和現(xiàn)實意義暢談自己的看法,對蘇洵《六國論》中所持觀點進行辯證分析和合理推斷,從而養(yǎng)成大膽質疑、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
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文本內容的更新,還有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更新。這種更新是涅槃重生式的,老師只有為學生設計出合適的學習活動,拉近學生和教材的距離,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共建課堂,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是否容易教不是評價教材的標準。遇到難啃的骨頭,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吃透教材和課標,深入理解編寫意圖,充分利用好統(tǒng)編教材。在使用統(tǒng)編教材的過程中,我們對新教材的使用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對新教材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但是,我們會堅持遵循課標精神,積極探索整合之路,轉變角色,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安排好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上,引領學生帶著問題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運用必備知識和提高關鍵能力。
[作者通聯(lián):山東青島第十九中學]
強化“五育并舉” 扭轉“唯分數(shù)”導向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方案(二〇二一年修訂版)》答記者問
本報記者 焦新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啟動第三周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方案》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簡要介紹前兩周期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開展情況。
答: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是教育督導的一項制度安排。2015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方案》正式印發(fā)以來,全國已完成兩個周期監(jiān)測,31個?。▍^(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抽取了1966個縣(市、區(qū))約120萬名四、八年級學生參加。監(jiān)測在診斷教育問題、引領教育改革方面作用明顯:一是摸清底數(shù)。研制各級各類監(jiān)測結果報告,客觀呈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狀況及影響因素,成為掌握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的可靠來源。二是診斷問題。向省政府反饋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并督促整改,推動解決長期在教育系統(tǒng)內部循環(huán)的老大難問題。三是建成品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監(jiān)測指標工具,建成世界最大的國家教育質量監(jiān)測體系,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評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