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旭萍
摘要:PIRLS閱讀素養(yǎng)指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均提出中年級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檢索與推理、理解與運用、評鑒與創(chuàng)新。在閱讀課堂中以PIRLS閱讀素養(yǎng)指標為經,以教學提問為緯,在“題眼”處檢索信息時提問,在插圖處提取信息時提問,在段落中心句處推理信息時提問;在大問題導視聚焦篇章處提問,在預測策略先行整合篇章處提問,在比較文本設計解釋篇章處提問;從評鑒構段方式處創(chuàng)新提問,從評鑒語言形式處創(chuàng)新提問,從評鑒思想內容處創(chuàng)新提問。
關鍵詞:精準提問;PIRLS閱讀能力指標;語文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57-04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研究”項目,是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xié)會IEA的研究項目之一。該項目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范圍的閱讀素養(yǎng)評價,以此來監(jiān)控9到10歲兒童閱讀素養(yǎng)[1]89。PIRLS(2016年)明確閱讀素養(yǎng)指標的同時,提出了閱讀能力的相關標準,把閱讀能力分成四個層級,主要包括:聚焦并提取文本明確陳述的信息,直接推論,闡釋整合觀點與信息,考察、評價文本內容、語言和各元素[1]89。PIRLS評估層級為小學語文中年級(9到10歲)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
PIRLS四個閱讀層級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中年級閱讀能力的要求進行粗略匹配,發(fā)現(xiàn)兩者對9到10歲兒童閱讀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由此歸納并總結小學中年級(9到10歲)兒童需要具備閱讀的三級能力:檢索與推理、理解與運用、評鑒與創(chuàng)新[2]。習得三級閱讀能力,需要掌握應具備的閱讀策略,在眾多閱讀策略中,提問策略是最基礎能力。在閱讀教學中,以PIRLS閱讀素養(yǎng)指標為指引,分層提問,分類提問,精準提問,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PIRLS第一、二層級能力:檢索與推理類問題設計
PIRLS第一層級能力:聚焦并提取文本明確陳述的信息,從此能力中得出學生在閱讀文本后需要進行直接檢索即“提取信息”能力,通過過濾、捕捉,挑選適合的內容為學生所用,是檢索信息的基本能力之一。閱讀一篇完整的文本,在文本眾多信息中,需要過濾、捕捉、提取有效信息,經過這三個流程,才能獲取所需信息。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過濾信息”“挑選內容”的能力即信息的檢索能力。在信息檢索能力的基礎上設置有效問題并且進行推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便是PIRLS第二層級能力:直接推論。
(一)在“題眼”處檢索信息時進行提問
題目便是文章眼睛,緊緊抓住“題眼”,能直接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古詩詞的題目往往蘊含多種信息。如《飲湖上初晴后雨》隱含了天氣、地點、事情的信息,在此處便可提問:讀了題目后,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再將所檢索的信息連起來,古詩的題目便明了:在西湖的船上飲酒時,開始是晴天后來下雨。繼續(xù)學習古詩,便得知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時的景象。
(二)在插圖處提取信息時進行提問
插圖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利用形象的插圖引導豐富想象,從而進行有效提問,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課文重點段落所要傳遞的信息。如:三年級上冊課文《司馬光砸缸》《手術臺就是陣地》,前者是統(tǒng)編教材中出現(xiàn)的第一篇小古文,借助文中司馬光砸缸的插圖,可提問:仔細觀察文中插圖,為什么司馬光會想出用石頭砸缸的辦法呢?后者是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的戰(zhàn)爭年代,出示白求恩在戰(zhàn)爭中做手術的插圖,首先讓孩子認識文本的主人公,感受文本中描繪的場景,拉近與文本距離,在教學時可提問:外面是戰(zhàn)火紛飛,而白求恩還能專心致志地救治著受傷的戰(zhàn)士,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利用插圖提供的關鍵信息,提出針對性的問題。
(三)在段落中心句處推理信息時進行提問
一篇文章的構篇、構段隱含著一定的線索,或顯性或隱性。教師根據顯性線索,進行直接提問,學生能快速提取中心句的信息。在提取中心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推理提問。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從第二段開始,都是以時間開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葉,長出嫩綠的葉子。夏天,……。秋天,……。冬天,……。”先引導學生劃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后進行推理提問:這篇文章寫了小興安嶺什么時候的美景呢?在檢索與推理這一層級的能力中,一般提出“你看出什么?”“讀完后,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為什么?”“是什么?”等形式的問題。
二、PIRLS第三層級能力:理解與運用類問題設計
PIRLS第三層級能力:闡釋整合觀點與信息,是指閱讀者從文本檢索或提取的信息中進行閱讀思考、建構意義。對文本的理解與運用需要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全面閱讀的基礎之上,利用直接信息、明確陳述的觀點進行延伸性思考,意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運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理解和運用類問題的提問是最重要的閱讀能力之一。
(一)大問題導視聚焦篇章處提問
四年級上冊的“提問策略”單元,引導學生如何學會提問,是這個單元的重要語文要素之一。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的疑問點、興趣點處提問,逐一解決疑問點、興趣點后,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出對文本理解最有價值的一兩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從而聚焦重要段落展開文本教學。
《蝴蝶的家》是提問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通過前面三篇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呼風喚雨的世紀》的學習,學生已經樹立了問題意識,能夠主動提出問題,有了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并且懂得了有些問題可以從整體上提問,有些問題則可以就某一部分內容提問,有些問題關注的是課文的內容,有些問題則要關注語言表達及寫作方法。因此,《蝴蝶的家》是在習得提問方法后的綜合運用,放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后進行梳理,合并相同的問題,記錄不同的問題,在完成問題清單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哪些問題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應重點解決;哪些問題不影響課文的學習,可以暫且擱置。最后形成核心問題即文本大問題“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聚焦這一大問題,提取文本重點段落重要信息,深入理解,進而有效教學。
(二)預測策略先行整合篇章處提問
教師可以在疑問點、興趣點引導學生提問,預測文本大致講述內容,也可以抓住文本呈現(xiàn)的矛盾點預測內容,進行針對性提問。與認知沖突的矛盾、與時間相左的矛盾等都是引導預測的好方法,更是提問的好抓手。解決文本的“矛盾點”幫助學生整合篇章所描寫內容,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鋪墊,最終達到學以致用??v觀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的3篇課文《總也倒塌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題目呈現(xiàn)出有趣的矛盾點,便可利用矛盾點進行提問:“同學們,讀完題目后,有什么疑問嗎?”引導學生關注“總也倒不了”與“老屋”的矛盾、“胡蘿卜先生沒有胡子”與“長胡子”的矛盾、“不會叫的狗”與“平時會叫的狗”的矛盾沖突,抓這些矛盾點便抓住了預測的關鍵信息,倚靠這些“矛盾”的關鍵信息進行預測,有理有據地整合文本提問,便不偏離文本中心,能有效地進行教學。
(三)比較文本設計解釋篇章處提問
通過比較文本的行文特點,選取文本中一個點,比如文本相似的構段形式,行文中每個段落都是圍繞一個意思講述即段落的中心句,梳理段落的中心句,進行文本建構。建構文本整體概念,對同類型文本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引導學生從文本整體思考,發(fā)現(xiàn)同類文本的共同特點,利用“共同點”設計指向解釋篇章的精準提問,從而達到運用的效果。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在學完《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三篇文章后進行比較教學,引導提問:“對比本單元的三篇文章,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的時候,一段話的開頭就表達了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內容都是圍繞開頭這句話寫的?!秉c明了關鍵句的作用?!斑@樣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話的末尾或者中間?!秉c明了關鍵句的位置。這樣的比較,有助于學生對整個單元文本篇章結構的整體理解,以至在本單元寫作時得以運用。
這一層級的提問一般聚焦“聯(lián)系上下文(已學課文)你理解了什么?”“把……連起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體會到什么?”。
三、PIRLS第四層級能力:評鑒與創(chuàng)新類問題設計
PIRLS第四層級能力:考察、評價文本內容、語言和各元素,這是閱讀的高階思維,只有梳理文本線索、結合個人經驗,概括、建構文本主旨,形成對相關問題的合理解釋后才會有基于個人經驗的理解,對文本主題、內容、語言、形式等元素作出真實的個人判斷和個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發(fā)展閱讀對自身的意義,這樣的問題相對較難設計。
(一)從評鑒構段方式處創(chuàng)新提問
評鑒與創(chuàng)新類提問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文本時可以從類段落處發(fā)現(xiàn)段落共同特點,以文本某一段為例引導學生評鑒段落的寫作特點或是構段特點,在此處進行創(chuàng)新提問,鼓勵學生模仿段落進行續(xù)寫。如: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間老屋與一只小貓、一只老母雞和一只小蜘蛛之間的故事。每當老屋準備倒下的時候,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現(xiàn),請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幫助他們,老屋一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一直沒有倒下。故事塑造了一個慈祥的樂于助人的老屋形象[3]。
縱觀文本,老屋與三位朋友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文本結構相似,通過對三個小故事標注不同顏色,提問:“仔細看看課文中的三個故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繼而引領學生續(xù)寫故事:“老屋一直沒有倒下,它還會遇到誰呢?它還會繼續(xù)幫助他們嗎?”通過發(fā)現(xiàn)文中構段方式,進行模仿,有效地續(xù)寫故事。
(二)從評鑒語言形式處創(chuàng)新提問
對中年級學生而言,對文本的語言形式進行評鑒并創(chuàng)新提問,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勾連已學內容,在已知習得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想并創(chuàng)新提問,發(fā)現(xiàn)新學文本的語言形式,從而勾連已學的、新學的語言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評鑒,鼓勵通過仿寫等方式習得文本語言習慣。四年級上冊《麻雀》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填上適當的詞語梳理麻雀、老麻雀、獵狗三者之間的關系,旨在通過主要人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整體感知之后聚焦“誰才是故事的主角”展開教學,最后聚焦描寫老麻雀部分,寫了老麻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從而體會到老麻雀對小麻雀的愛。在此,勾連已學文章《帶刺的朋友》,“想到的”可以寫心中贊嘆和贊美的語句:“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家伙,偷棗的本事真高明??!”再勾連已學文章《蜜蜂》,“想到的”可以寫自己的猜想:“我放蜜蜂的時候是將近兩點整,也就是說,在大約三刻鐘的時間里,那兩只小蜜蜂飛了四公里路,這還不包括了采花粉的時間。”繼續(xù)勾連已學文章《肥皂泡》寫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到天上,輕輕地挨著明月,渡過天河跟著夕陽西下……”
通過三次勾連已學內容,豐富了“想到的”語言形式,聯(lián)系“想到的”不同表達方式,此時提問:再仔細默讀課文,試著在《麻雀》文本中選擇一處或幾處地方,想象老麻雀此刻可能會想什么,把它寫下來。
(三)從評鑒思想內容處創(chuàng)新提問
隨著年級慢慢升高,不僅要從文本構段、語言形式等處進行評鑒,對文本所要體現(xiàn)的思想也需要深入理解與體會。在文本思想內容處創(chuàng)新提問,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對文本進行評鑒。四年級上冊《牛和鵝》課后題:①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的詞句,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攻擊時的心情。②說說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著金奎叔的話”。學生理解“我”當時的心情后,才會更加深刻地提出“為什么”,在尋找原因過程中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提升對文本思想內容的評鑒能力。
這一層次的問題一般提問方式是“你發(fā)現(xiàn)什么(某處細節(jié))跟什么(主旨)有什么關系?”“你還在這篇文章中發(fā)現(xiàn)這樣地方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創(chuàng)作?”“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或者“想想與課文有什么不同?”“讀完后,你從這個故事里學到什么呢?”等。
基于PIRLS閱讀指標,設計精準課堂提問,形成精彩課堂對話,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檢索與推理、理解與運用、評鑒與創(chuàng)新”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白花麗.基于PIRLS的兒童閱讀性別差異分析[J].考試研究,2021(01).
[2]任云欽.PIRLS“閱讀素養(yǎng)模型”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問題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4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三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1-102.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