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位翻譯大家,林語堂先生譯文精當(dāng),學(xué)界已成共識。林先生在傳播中華文化,讓西方人了解中國人精神素養(yǎng)和審美旨趣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xiàn)。但其部分譯文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風(fēng)土器物等方面確存有誤譯。通過對這些誤譯進(jìn)行分類規(guī)析,認(rèn)為林譯價值應(yīng)當(dāng)重估。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當(dāng)代譯者除應(yīng)有較高的文化站位并主動提升素養(yǎng)之外,還應(yīng)學(xué)習(xí)林語堂先生“以我為主”和“中西融通”的文化姿態(tài)。
關(guān)鍵詞:林語堂;古文英譯;誤譯;譯者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H315;I04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4-0009-04
引言
有的人曾說,在西方人眼里中國只有孔子和林語堂①兩個文人。此言足可以看出林語堂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誠然,林語堂先生所著的《吾國與吾民》《蘇東坡傳》等著作曾在西方世界產(chǎn)生過空前的影響力,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大門。曾有一位著名書評家在《紐約時報》上說,“讀完這本書(指《生活的藝術(shù)》)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見一個中國人便向他深鞠躬?!盵1]37《生活的藝術(shù)》談的是覺醒、關(guān)于人類的觀念、我們的動物性遺產(chǎn)、論近人情、誰最會享受人生(發(fā)現(xiàn)自己:莊子;情智勇:孟子;玩世、愚鈍、潛隱:老子;“中庸哲學(xué)”:子思;愛好人生者:陶淵明)……[1]56林語堂先生把許多歷史悠久的哲學(xué)思想捋清,又根據(jù)個人獨特創(chuàng)見,用機智、明快、流利動人的文筆寫出一部部有血有肉有思想的著作。林語堂鐘情翻譯,他提出了“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并且在其譯著中也一以貫之。筆者自覺翻譯功力不及林語堂先生之萬一,故而懷著恭敬之心情,斗膽指出了一些林語堂先生譯文中的錯漏之處,并談?wù)勛约旱乃妓小?/p>
一、林氏之誤譯
林語堂先生譯著頗豐,曾翻譯清朝文人沈復(fù)的《浮生六記》;精選中國古代優(yōu)秀小品文編纂成冊,即《古文小品譯英》;收錄并翻譯了陶淵明、蘇東坡、司馬遷、班固等名家的小品文。其譯文在學(xué)界已成經(jīng)典佳作,這點毋須多言,但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風(fēng)土器物等方面存在誤譯,可謂白璧有瑕,下文將分類歸納:
(一)文化概念
例1:夫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2]1192。
Briefly,Shansi produces timber,grains,linen,ox hair,and jade.Shantung produces fish,salt,lacquer,silks,and musical instruments[3]181.
山東和山西并非指今日之山西省和山東省,況且西漢時期天下分十三州,也沒有山西和山東作為州一級行政單位之概念。實際上,這里的山是指太行山。林語堂先生的譯文簡單地按照威妥瑪拼音音譯,筆者愚見:不妥。
例2:“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4]。
“Later,he made her elder brother,Li Kuangli,a general and Duke of Haishi,and made Li Yennien Vice-Commander of the Guards”[3]99.
協(xié)律都尉為漢武帝時臨時官名。根據(jù)《史記·佞幸列傳》記載,“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xié)聲律”。李延年因其妹得受武帝恩寵,被封為“協(xié)律都尉”。都尉這一官職大多確為武官官職,但也有與軍事無關(guān)的。比如,掌皇帝所乘車輛的為“奉車都尉”;掌副車之馬者稱“駙馬都尉”;掌樂府的“協(xié)律都尉”。筆者揣測,林語堂先生大抵把“協(xié)”字理解成了“從旁協(xié)助”之意了。
例3:靜室焚香,是閑時的一種雅趣[5]109。
To burn incense in a quiet room is one of the cultivated pleasures of a leisurely life[5]108.
此處之“incense”通常指祭祀等宗教活動用的線香。而中國古代焚香所使用的“香”,通常是經(jīng)過合香制成的各式香丸或香球,而非今日之線香。
例4:“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3]583。
“There was an old man at frontier fort in the north who understand Taoism”[3]348.
“術(shù)”字意思應(yīng)為術(shù)數(shù)、方術(shù),其基礎(chǔ)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與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算命子平術(shù)”之意近似。林語堂先生這里譯為“Taoism”,筆者認(rèn)為有失妥當(dāng)。熟悉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文化中有“道”與“器”的對立。孔子有云,“善易者不卜”“君子不器”。又如,《易經(jīng)·系辭》言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莊子和列子等可以成為“道”,然用“Taoism”形容這位“塞上之人”似乎有些過蒙拔擢了,且與原文意不符。
例5:“離余家中里許,醋庫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廟”[5]59。
“About half a Li from my home,there was a temple to the God of the Tunging Lake,popularly known as the Narcissus Temple,situated in the Chuku Alley”[5]58.
作者沈復(fù)居于江南地區(qū),應(yīng)為現(xiàn)在的江蘇省蘇州市。此湖實際指太湖而不是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今天的湖南?。2⑶摇八蓮R”中的水仙并非是指水仙花,而是指“水中仙”柳毅,系蘇州地區(qū)傳說中的地方神。
(二)文意理解
例6: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6]214。
But Yen Huei was always poor,eating his coarse meals without complaint,and he died young[3]185.
原文意為孔子弟子顏回經(jīng)常陷于窮困,就連糟糠之食也吃不飽,終于早早亡故。林語堂先生將“厭”理解成了厭棄、抱怨之意,實際上此處“厭”是通假字,通“饜”,指吃飽、滿足之意。筆者愚見,此句可譯為“But Yen Huei was always poor,short of even coarse meals…”
例7:故待農(nóng)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2]1192。
The farmers produce them,the wholesalers bring them from the country,the artisans work on them,and the merchants trade on them[3]181.
此句中司馬遷論述士農(nóng)工商各司其職的重要性。其中,虞人古意指掌管山川臨澤的官員。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重農(nóng)抑商”一直是主流。西漢時期,國家實行鹽鐵專賣,在這基礎(chǔ)上還實行一些比如“均輸”“平準(zhǔn)”②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打擊商人,如把農(nóng)產(chǎn)品收歸各地官府,由官府作為中間商進(jìn)行販賣,扮演“wholesaler”的角色。細(xì)細(xì)思之,筆者揣測林語堂先生可能為照顧外國讀者以及譯文本身流暢性,先是農(nóng)民種地,之后批發(fā)商將農(nóng)產(chǎn)品收購販賣,然后經(jīng)過工人加工,最終成為商品似乎合乎情理,然卻忽視了中國歷史、國情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也違背了忠實于原文的原則。
例8:籬邊倩鄰老購菊,遍植之[5]57。
There along the hedgerow,we asked the gardener to plant chrysanthemums[5]56.
“鄰老”對鄰居老年人的敬稱。此處譯為gardener(園?。?。筆者愚見,似乎有悖于忠實于原文的原則,不妥。
例9: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6]633。
At the month of Kuli stands the Stone Bell Mountains[3]146.
彭蠡是鄱陽湖的古稱。此處譯為“Kuli”,有誤。
例10: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7]。
“The Yu:eh State was in trouble,and the Prince of Wu sent a general to fight a naval battle with Yu:eh at the beginning of Winter”[3]387.
此句意為,一次越國發(fā)難侵略吳國,吳王便派他(此處指擁有“不龜手”藥方的人)率領(lǐng)軍隊,冬天和越人水戰(zhàn)。此處“難”指發(fā)難之意,而非災(zāi)難、困難之意,且“將”這里為動詞,有帶兵、將兵之意,而非派遣將軍。
(三)風(fēng)土器物
例11:……余患其擾,先一日約鴻干赴寒山登高,借訪他日結(jié)廬之地[5]219。
“Knowing of this beforehand,and disliking the noise and confusion,I had arranged with Hungkan to go to the Hanshan Temple that day and climb high mountains,incidentally looking for a place for retirement”[5]218.
寒山位于蘇州市西郊,天平山和支硎山之間。而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相傳是由名僧寒山、希遷所建。由此可見,寒山寺得名于人,而非地。再者,結(jié)廬意為建造房舍,考慮到作者沈復(fù)淡然的性格,“借訪他日結(jié)廬之地”目的在于像東晉名士陶淵明一樣尋找一處地方隱居,以遣身心。林語堂先生這里選用“retirement”似有想當(dāng)然之嫌。筆者愚見,可譯為“l(fā)ooking for a secluded place to house my spirit”。
例12:蕓為整理小酒榼[5]219。
“Yun had prepared a small picnic case of wine and eatables for us”[5]218.
《浮生六記》中說,沈復(fù)曾與好友一起相約在重陽節(jié)登高,蕓為眾人準(zhǔn)備喝酒器具?!皹}”為“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熬茦}”則為盛酒器具。而非林語堂認(rèn)為的容納菜肴用的“食盒”(picnic case)?!笆澈小币话銥槌燥埰骶?,與把酒言歡的“酒榼”則完全不同。
二、林譯之文化站位、重估與思考
林語堂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在其早年生活經(jīng)歷及個人求學(xué)經(jīng)歷中均印刻著深深的西方文化之烙印。在西方人眼中,林語堂是個幽默飽學(xué)的東方智者,而在東方人眼中,林語堂則是個精通英文、浸潤西學(xué)多年的教授。正是由于林語堂先生在文化上的特殊站位,才使得他可以“腳踏東西文化”。
傅雷曾言,“選擇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終與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強,有的人則與我相見如故,甚至相見恨晚”[8]。就作品而言,林語堂先生的作品與其也似相見如故,言談均體現(xiàn)出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情結(jié),尤其是道家的文化精神與處世之道。例如,其翻譯的《浮生六記》,作者沈復(fù)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早年生活優(yōu)渥,且本人工于書畫,寄情于山水,不料人到中年痛失愛妻蕓娘,雖晚年窮困潦倒,仍不改對自然山水的追求與喜愛,這與林語堂先生所鼓勵提倡的“性靈說”不可不謂“天作之合”。又如,《蘇東坡傳》中,蘇軾作為一個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儒釋道皆備的大才子,在林語堂先生筆下,悄然露出了“本性”。蘇東坡性情真摯,率性而為,親近自然,享受生命,是一個十足的樂天派,并且面對命運加之于己的不公一笑置之,“竹枝芒鞋輕勝馬”,體現(xiàn)出一種大氣的不羈和灑脫。春花秋月、夏蟬冬雪,四時輪回,守一執(zhí)中,這樣寧靜恬淡的中華文化才是林語堂先生心心向往的。因此,在林語堂看來,慣常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觀點是不全面的,道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潛流,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點在塑造中國人的性格方面一直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中國文化應(yīng)該得到重估。
楊柳、張柏然認(rèn)為:“林語堂的翻譯,具有獨特的審美現(xiàn)代性特征”[9],樂黛云先生曾感慨一百年來沒有出現(xiàn)過第二個林語堂,著名作家張曉風(fēng)也盛贊林氏為“學(xué)貫中西,百年一人”。誠然,林語堂先生的譯文之優(yōu)美精當(dāng)已成共識,甚至讓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相形見慚。林語堂的使命是“在西方語境下張揚中國本土文化精神”[10],這也于世界文化之間交流互漸大有裨益。林語堂先生向西方世界弘揚中國文化,彌補了西方世界因工業(yè)化后形成的享樂主義而導(dǎo)致其精神文明的缺失,這也是林氏作品得以風(fēng)靡西方的重要原因。同時,他也有別于同時代的其他文學(xué)家。比如,魯迅對中華文明以深刻批駁為主,借此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辜鴻銘則堅信“歐洲人民會從中國——中華文明中尋找到新的道德力量”。而林語堂先生是心跨東西,主張東西交流互漸,這當(dāng)然與對中華文明總體持否定態(tài)度的胡適大相徑庭。
林語堂先生出生于中國福建省平和縣,6歲就入教會小學(xué),之后在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學(xué)習(xí)英文,然后遠(yuǎn)渡重洋赴哈佛大學(xué)留學(xué)。如此的教育經(jīng)歷也在客觀上導(dǎo)致了林語堂先生“中學(xué)”學(xué)習(xí)時間短,與其精深地道的英文相較不成正比。郭沫若認(rèn)為林語堂“既無自知之明,又無知人之雅,東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點洋涇浜的外國文,撿拾一些皮毛來,在這里東騙騙、西騙騙?!盵11]。
郭沫若評語固然刻薄不公,但這也使我們需認(rèn)真思考譯者素養(yǎng)的問題。誠然,因為每個人的天賦志趣不同,有人擅長譯英,有人擅長譯中,故而我們可以說譯者的中西學(xué)平衡其實更像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也許我們只能無限趨之,但每一個譯者均應(yīng)有一顆“止于至善”的拳拳之心。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交流的橋梁,更是溝通不同文化的媒介。我們應(yīng)對“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均說不,不僅應(yīng)打好“中學(xué)”的底子,也應(yīng)該從世界各國文化中汲取有益營養(yǎng),豐富自己,發(fā)展自己。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進(jìn)步,當(dāng)代譯者較之于前輩們有著更多的選擇,也有更為豐富的技術(shù)手段輔助翻譯,我們不妨科學(xué)地利用以提升我們的譯文水平與質(zhì)量。
結(jié)語
林語堂先生用“達(dá)、暢、韻、美”的語言弘揚中國文化中的“清、美、雅、容”,道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旨趣,單就這一點,便配得上任何的褒揚了。但是不可否認(rèn)的是,林語堂先生的譯文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風(fēng)土器物等方面也存有瑕疵,這也給我們當(dāng)代翻譯工作者提出警醒與要求,但其學(xué)貫中西的深厚文化積淀使其文章“大美”,已成共識。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林語堂先生“以我為主”和“中西融通”的文化姿態(tài)。
注釋:
①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后改名語堂,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xué)者、翻譯家、語言學(xué)家。平生兩度出國,有中英文著作四十多種,小說《京華煙云》、文學(xué)傳記《蘇東坡傳》、文化史著作《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shù)》等堪稱名著。林語堂平生最得意的對子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p>
②“均輸”“平準(zhǔn)”: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diào)節(jié)市場物價,取得財政收入而采取的貨物運銷政策。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試辦均輸,在大司農(nóng)下設(shè)置均輸官和平準(zhǔn)官,“開委府(商品倉庫)于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mào)利,故曰平準(zhǔn)”。
參考文獻(xiàn):
[1]林太乙.林語堂傳[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
[2]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林語堂.古文小品譯英[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0:868.
[5]林語堂.浮生六記[M].北京: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
[6]羅經(jīng)國.古文觀止[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7]莊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257.
[8]陶麗霞.文化觀與翻譯觀——魯迅、林語堂文化翻譯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6.
[9]楊柳,張柏然.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4(10).
[10]高鴻.跨文化的中國敘事——以賽珍珠、林語堂、湯亭亭為中心的討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4.
[1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2:186.
作者簡介:賈懿(1990—),男,漢族,山西太原人,單位為太原工業(yè)學(xué)院,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