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靜
學校日常教研,有的老師認為就是教學科研活動。其實,日常教研活動和“教學科研”之間還是有距離的。這不僅僅是中間少了一個“科學”。
那么,“教學科研”距離我們日常教研有多遠?
備課組的日常教研活動,只是“教學科研”活動的雛形、基礎。校園日常研究,并不等于“教學科研”。為什么?因為“教學科研”是要提出新思想、新理念,要形成基于時代或者未來的新認識、新通道!一般來說,“教學科研”的核心是出新、創(chuàng)新,強調專題研究中有創(chuàng)新出路、有創(chuàng)新方法提出、有創(chuàng)新設計呈現……
有的老師會問,平常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評課是什么呢?不就是為了科學的教、智慧的教而進行的嗎?我們的做法不算“教學科研”又算什么?其實這些只能算是教學的一部分!為什么?日常教學研討,大多沒有圍繞明確的中心問題去探討,也沒有圍繞長期主題去研究,基本上就是“聽課+評課”,是“好的方面”+“改進的方面”的分析。這種“教學探討”,只是日常教學的一部分。
不可否認,日常教學研究蘊含科學的含量、正確的策略。但日常聽課評課活動,既不是“教學科研”,更不是“教育科學研究”。一位專家說:如果不否認日?!霸u課說課”是科學研究的話,那么,為什么還在教學和研究之間綴上“科學”二字?從邏輯上來看,“教學的科學研究”或“科學的教學研究”,其重心在“科學研究”上?!翱茖W”不僅是正確的、智慧的代名詞,還是創(chuàng)新解決、創(chuàng)新達成的新旗幟。
一般而言,“教學科研”包含在“教學研究”中?!敖虒W科研”是日常教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因為“教學科研”是在日常教學研究基礎上漸漸形成的。至于日常教學研究,能不能上升到教育科學研究層面,還要看其中創(chuàng)新的因子和創(chuàng)新的含量。備課組如果日常是對老問題探討,用的是老方式,結果還是老的解決辦法,就談不上“教學科研”。
“教學科研”講究的是創(chuàng)新,強調不斷創(chuàng)新!我校各學科備課組經常開展專題研究活動。比如思政課期終考試中“最后一道”綜合題,分值最高,難度最大。每一屆的思政課總復習都在這個題型上花了很多時間,教學質量并不好。畢業(yè)考試即將到來,思政組全組老師又開展了“最后一題”的研討活動,他們要拿出綜合題復習研討的新方案。如果說此次“最后一期”研討活動,沒有能夠拿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不能匯聚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案,這樣的研討只能是教學研究活動,而上升不到“教學科研”層面。但是今年的“最后一題”研討活動,卻采用了這樣一種科學探索流程:
1.全體老師自主收集類題、自主探索———不看參考書,提出個人見解;
2.調查全校范圍內備課組的問題解決方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專題會議:專家指導———邊聽邊改,形成“最后一題”突破思路;
4.備課組集體會商:呈現“最后一題”嶄新的行動方案。
很顯然,今年的“最后一題”研討活動及組織形式,就有“科學研討”的意味。這里,不僅僅是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還有研究過程的創(chuàng)新。“最后一題”的研討活動具有“三合一”的特點。既有教師的自主探索,又有其他備課組的經驗借鑒,還有專家指導和集體會商。這種研究盡管也是日常教學問題研究,但它有問題解決方案的創(chuàng)新,就可以稱之為“教學科學研究”。上述大多數普通老師日常開展的聽課評課活動,還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科研”。大多數老師日常聽課評課研究,只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期探索,多停留在教學觀摩和借鑒的層面上。
在校園,隨著問題探討層次的不斷提升和問題探討智慧的不斷豐富,不少學校備課組漸漸不再滿足于對具體教學困難和問題的即時思考和課下求解,而會把問題解決放在更多更高的層面上來系統(tǒng)思考、全面審視。這樣的日常研究,就有了創(chuàng)新的研究形態(tài)。這種基于問題解決的、具有專題探索性質的教學研討,自然帶上了教育科研的意味。
教師要善于將日常的教學研討活動、教育研究活動,上升到“教學科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