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明 張亞光
[摘? 要] 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提問—追問”的模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與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 文章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視角,整理出可以有效追問的策略,希望能夠激發(fā)更多同行一起探索如何實施有效追問,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 追問;核心素養(yǎng);初中數(shù)學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常常表現(xiàn)得敷衍了事、束手無策、以偏概全等,使得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受到制約. 新課程理念倡導在動態(tài)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教學是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載體,指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究獲得知識,增長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 課堂中,教師常常借助“提問—追問”的模式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與學習,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 為便于系統(tǒng)地研究與分析,筆者擬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如何借助有效追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希望能夠激發(fā)更多同行一起探索,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因學生之知,預設追問方式
“學生之知”,就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東西,主要包括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 教師需要因學生之知,也就是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東西進行預設. 教師應著眼于數(shù)學教材和學生之知,在備課時揣摩和預設追問方式.
預設追問方式如此重要,那教師該追問于何處呢?筆者認為,需預設追問于學生的困惑處,讓學生理清問題本質;需預設追問于知識的重點之處,為學生重點知識的掌握保駕護航;需預設追問于易錯之處,引領學生去偽存真;需預設追問于無疑之處,以促進學生知識的自然遷移.
當然,學生各具個性,對知識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存在差異,思維的活躍度也各不相同,學習習慣上也有區(qū)別,所以班級中的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層次性. 因此,教師在選擇追問對象之前需要關注各個學生的情況,應追問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激學生之情,把握追問時機
“學生之情”,就是學生在探究中的思維感知與情感體驗,包括趣味之感、舒適之感、成功之感、焦慮之感等. 要激起學生之情,就需要教師滿足學生的需求,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追問之難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無法完全預設所有的情況,需要在學生回答之后借助教學機智和教學經(jīng)驗巧妙追問,以激蕩學生之情. 當然,也有一部分教師可以憑借教學經(jīng)驗預設學生的回答,但意料之外的回答也時有出現(xiàn),這些都是學生深層次的想法,更是鮮活的教學資源,利于課堂的有效生成. 因此,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具體學情拋出問題,并適時把握追問的時機,通過巧妙追問來激蕩學生之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提升學習效率.
1. 追于思維卡殼之處,生成思路
相對于學習結果,經(jīng)歷數(shù)學探究過程更重要. 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作為探索者進行數(shù)學探究. 當教師首次發(fā)問學生便思維卡殼時,該如何處理呢?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加問題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促使學生生成思路,為學生帶來“柳暗花明”的驚喜.
例1已知y=在x取任意實數(shù)時都有意義,試求出c的取值范圍.
師:請試著解決這道題. (本題的條件和問題都一目了然,但學生讀題后感覺無處下手,一籌莫展)
師(追問):你們是怎么理解“x取任意實數(shù)時都有意義”這句話的?
生1:無論x取哪個實數(shù),該式的分母都不等于0.
師:把這個條件放在本題里,說明什么?
生2:我明白了,就是無論x取哪個實數(shù),x2+2x-c≠0.
師:令x2+2x-c=0,方程的根有哪些情況?也就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c=0的根有哪些情況?
……
這里,教師牢牢抓住了學生思維的困惑處,循序漸進地展開“追問”,從而有效地分化了原題的難點,引導學生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入口,獲得對問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2. 追于錯誤之處,理解本質
課堂上,學生常常由于對所學知識理解不夠深入或認知模糊而產(chǎn)生錯誤. 錯誤是課堂的產(chǎn)物,假如教師挖掘和發(fā)現(xiàn)錯誤背后的鮮活價值,借助合理的追問來刷新學生的錯誤點,就能讓學生理解知識本質.
例2將a根號外的a移到根號內后,得(? ? )
A. ? ? ? ? B.
C. -? ? ? ? ?D. -
本題是筆者在教學“含有字母的二次根式”時拋出的一道探究性試題,由于試題難度大,學生錯誤率達到了70%. 于是,筆者牢牢把握錯誤資源,展開了一系列追問.
追問1:試著將2根號外的2移到根號內. ()
追問2:試著將-2根號外的-2移到根號內. (-)
追問3:根號外是負數(shù)時,該如何處理?(負號留在根號處,根號外的數(shù)平方后和根號內的數(shù)相乘)
追問4:a與a有何區(qū)別?(區(qū)別在于a的取值范圍,前者a≥0,后者a≤0)
追問5:那么將a根號外的a移到根號內后,結果是什么?(-)
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直接判斷并告知學生正確答案是遠遠不夠的. 本例中,教師通過一系列追問對癥下藥,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思維中發(fā)現(xiàn)錯誤、辨析錯誤、糾正錯誤,真正理解出錯的根源,最終從本質上理解數(shù)學知識.
3. 追于膚淺之處,深化思維
“膚淺”,即學生對問題的認知還處于表層,思維仍然保持孤立和膚淺的特征,無法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 此時,教師需要適時追問,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周密思考,由表及里,獲得更加全面、準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
例3利用圖1所示的折紙過程,剪出了一個正五邊形,那么∠α=______.
師: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本題?
生1:動手操作. (學生自然地投入操作活動中)
師:你們剪出了什么?
生2:一個五角星.
師:為什么是五角星?(學生不知如何作答)
師:認真觀察前面折紙的三個步驟,它們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生3(思考片刻):5等分平角.
師:很好,那剪刀剪出了幾條邊?(學生開始動手展開紙片)
生4:10條.
師:那如何將10條邊變成正五邊形的5條邊呢?你們試一試. (學生又一次動手嘗試)
生5:只需要讓2條邊同線,哦,∠α=90°.
在這里,教師以層層深入的追問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跳板”,讓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使其從知其一到知其二,最終真正實現(xiàn)“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出學生思考與表達的時空,每一次牽引都給足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想象、思考和反思,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化,最后走向成熟.
4. 追于無疑之處,提升素養(yǎng)
教學時,教師往往滿足于學生的無疑狀態(tài),于是有條不紊地推進教學活動,無疑之處則成為教學進入下一個預設環(huán)節(jié)的最佳時機. “于無疑處有疑方能進矣”,事實上無疑之處往往可以再度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在無疑之處追問,往往可以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夯實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根基. 因此,教師需追問于無疑之處,以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例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邊長滿足2(x-3)2=x(x-3),試求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長.
生1:方程2(x-3)2=x(x-3)的兩根分別為3,6,所以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長是6+6+3=15.
師:其他同學是否有異議?(學生陷入思考)
師: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之間有何關系?
生2: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師:那本題有沒有可能……
生3:有可能是等邊三角形的.
師:那此時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長情況如何?
……
本例中,教師從試題特點出發(fā),牢牢把握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去設計“大問題”,并以精準的追問拓寬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創(chuàng)造了精彩紛呈的課堂,同時落實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結束語
可見,有效的追問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 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數(shù)學課堂,需要教師優(yōu)化追問策略,充分預設追問方式,有效把握追問時機,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遠,才能促進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特別是教學時教師采用追問策略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追問之源是學生的認知,所以教師要準確分析教學對象,從而因材施教;二是追問要做到以生為本,要以呵護學生的思維為前提,教師要避免過度追問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