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天抒
【摘? 要】本文結合疫情背景,淺談生物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融入社會責任的原因,并對現(xiàn)狀進行分析,以教材部分知識點為基礎,初步提出了在高中生物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疫情;混合式教學;社會責任
由于疫情影響,多地學校暫停線下授課?!巴Un不停學”,廣大教師采用信息化的教育平臺為學生學習保駕護航?!盎旌鲜浇虒W”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得到了廣泛應用?;旌鲜浇虒W完美融合了傳統(tǒng)線下學習和網(wǎng)絡線上學習的優(yōu)勢,利用大量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教學互動方便靈活,讓學生愛上有趣的生物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個性化潛能。社會責任是新課程標準下的四大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承擔著培養(yǎng)公民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重任。因此,如何將社會責任融入混合式教學中,值得一線生物教師思考。
一、生物混合式教學中融入社會責任的原因
“社會責任”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的定義為:學生正確理解生物學定義,積極參與個人和社會熱點案例的討論,并能做出合理評斷,具有正確處理生產(chǎn)和生活難題的能力。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結合中國的教育情況,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應該立足于生活,改造生活,這與社會責任的要求不謀而合。STSE是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英文縮寫,它強調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在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通過STSE教育,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能促進他們與外界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生物學本身與社會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要緊密聯(lián)系社會,挖掘其中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當前,疫情防控已常態(tài)化,在線與在校學習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教育的新趨勢。混合式教學使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線下課堂的優(yōu)勢充分釋放,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打破常規(guī)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翻倍。在整個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存在生活觀念淡薄、健康知識匱乏、防控管理混亂等弊端。中學生是科學的學習者和參與者,未來將成為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合格公民,因此,生物教師不僅有傳授知識的任務,而且要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生物混合式教學中融入社會責任的現(xiàn)狀分析
(一)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生物課堂采用的混合式教學形式較為簡單,大部分教師只在課堂上以播放課件、音視頻的形式進行線上教學,沒有利用好課前課后的互動時間進行資料上傳,指導學生合理地進行預習和復習。教師有時會發(fā)送學習資料給學生,但過于枯燥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的點擊率和學習效率不佳。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擴展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混合式教學和線上教學的確給學生帶來了新潮的感受,活躍了教學氛圍。然而,頻繁的感官刺激并沒有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取,特別是當課程難度稍大時,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囫圇吞棗,課后毫無收獲,不僅不會提高生物成績,甚至會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無感。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混合式教學課堂的同時,需要完善課程結構,充實在線教學,最大化地提高教學效果。
(二)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入社會責任的現(xiàn)狀
總體來看,許多高中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他們知道要保護環(huán)境,明白要樹立健康生活的觀念,但并沒有實際踐行。目前,我國高中生熱衷于零食小吃、習慣晚睡,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管他們能分辨邪教陋習,但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被動從網(wǎng)絡接觸過多信息卻無法明辨是非,對偽科學的甄別能力較差。由于種種原因,高中生對社會熱點的了解程度不高,無法參與到社會熱門話題特別是生物等基礎學科的熱點話題的討論中,他們甚至不會將知識利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現(xiàn)實難題。
教師沒有把握好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中對社會責任的要求,對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接受度不高。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往往只照顧到學生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只是強行讓學生記憶了社會責任的概念,沒有內化到實際教學中。教師忽視了教材、習題資料中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沒有在日常生活和新聞報道中積累可以運用于教學的社會責任相關材料。在教學設計中,多數(shù)教師沒能巧妙地將社會責任融入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被動的,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意識到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社會責任融入高中課堂將寸步難行。
“結果優(yōu)先”思想促使大家忽視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學校是實施新課程的“園地”,辦學理念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因此更應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但是,很多學校仍只看成績,不看素養(yǎng),高考為主,忽視能力,未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沉溺于老式的教育觀、教師觀中,沒有考慮到以生為本。如果繼續(xù)堅持這樣的辦學模式,教師學習和實踐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性會大打折扣,學生也將成為只會學習的書呆子,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人才需求。
(三)生物混合式教學中融入社會責任勢在必行
混合式教學作為近年來流行的教學模式,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總結發(fā)現(xiàn),我國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在基礎教育階段比較少;在學科方向上,高中生物學的研究相對缺乏。社會責任作為生物學的新興研究熱點,與混合式教學交叉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在疫情和混合式教學普及的背景下,生物教師應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傳播社會正義,使學生不僅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要成為社會的主人。
三、生物混合式教學中融入社會責任的有效策略
(一)依托教材,充當傳播能手,加強責任認知
疫情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對生命、對自然的熟視無睹。作為生物教師,應該在教授學生生物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扮演“主人翁”的角色,傳播生物概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讓家長、親友們科學地理解病毒及其發(fā)病機理,以便在疫情發(fā)生時,能夠以正確和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
生物學教材中存在很多生命和自然的知識。比如,在為學生講授“免疫調節(jié)”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微課來回顧“病毒”這一概念,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新冠”病毒以及其發(fā)病機制。教師在直播課中,向學生講解新冠病毒入侵機制以及免疫系統(tǒng)應對病毒攻擊的知識,再給學生布置線下小任務,“我為父母講新冠”,使學生在復習課上內容的同時,主動向家人傳播病毒的相關知識,讓家長了解新冠,從而采取合理措施抵御新冠。由此看出,一堂突出社會責任的課是可以從學生影響到家庭再反饋到社會的。
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生命、人與環(huán)境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在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了解神奇的大自然,鼓勵學生敬畏生命,樹立和諧發(fā)展的理念;教師還應科普疾病預防知識,讓學生養(yǎng)成健康衛(wèi)生的習慣,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
(二)開展活動,建立交流空間,培養(yǎng)責任情感
疫情防控期間,各種偏頗的謠言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比如板藍根和醋可以殺滅病毒,小磨香油可以阻斷瘟疫的傳染,這體現(xiàn)了公民科普教育的缺失。以“ 種群的數(shù)量變化”的教學為例,結合當下疫情形勢,其教育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種群的數(shù)量變化形式外,還包含“是否可以與新冠共存”等社會問題的探析。因此,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收集各個國家的疫情現(xiàn)狀,做成PPT。在線上直播課中,邀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知識進行講解,分析各個國家感染者增長趨勢的不同,在教師引導下構建數(shù)學模型。對比我國防疫措施下的疫情現(xiàn)狀,教師引出與新冠共存國家名單,同時,指導學生組建線上小組,讓學生針對“是否同意與新冠共存”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為當下疫情防控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進行公眾號推送,讓課堂與社會接軌。
在生物學的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化的方式設置一些社會科學活動,借助課堂小品、知識辯論等形式,深化學生對有爭議的生物學問題的理解。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用己所學,在日常實踐中科學解釋謠言傳播現(xiàn)象,積極傳播科普知識,自覺維護網(wǎng)絡環(huán)境,提高社會責任感。
(三)投身實踐,指導主動檢索,落實責任行為
社會責任的教育不應該停留在空洞的講授上,而應該讓學生在平時感受、實踐和內化。教師可以開設生物在線科普課程或建立生物科普公眾號,如設計生態(tài)球、識別家門口的植物、制訂環(huán)保計劃等,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意識,尊重和保護環(huán)境。教師也可以結合網(wǎng)絡和社區(qū)資源,開展相關課題的實踐研究,如調查小區(qū)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小區(qū)垃圾分類情況等,讓學生樹立熱愛生命、健康生活的觀念,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實踐自己的責任感行為。
例如,在“人與環(huán)境”這部分內容中,教師在直播課中向學生講解了地球生態(tài)問題、生物多樣性及其意義和對策后,讓學生在搜索引擎中鍵入與“ 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的關鍵詞,使學生以整體視角了解當今世界的生態(tài)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認真挑選一項全球性生態(tài)議題進行仔細研究,并分析各國應對這一生態(tài)問題的做法,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全球性生態(tài)問題。結合當前的新冠疫情,談談全球生態(tài)問題與人類健康的關系。課后鼓勵學生走出家門,觀察和拍攝家門口的生物多樣性并進行調查,制作短視頻展示學習成果。很明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瀏覽網(wǎng)頁搜索信息,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意識,以及提高獲得社會信息的能力。結合時事,把握時代脈搏,通過積極的實踐探究,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深入人心。傳統(tǒng)課堂固然不可替代,但在疫情時代,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結合線上線下多平臺共促進,打造混合式教學新模式,讓課堂從很新奇變成有新意,讓學生不僅滿載而歸而且意猶未盡。教師可結合翻轉課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式學習)等教學模式,讓混合式教學從簡單粗糙變得深入有趣,讓學生做時代的主人,為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提高正確決策的能力,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成長和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宇翔,黃繼業(yè),吳占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方案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5(5):3-4.
[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陳鵬.STSE教育理念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模塊中的滲透與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4]張鈺昆,關壬銓,于長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探究應用——以高中生物課堂為例[J].現(xiàn)代交際,2020(13):207-208.
[5]楊媛.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優(yōu)化策略[J].新課程,2020(33):60.
[6]李巧云.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 2019.
[7]王細紅.初中生物教學社會責任滲透教育的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8]徐娟.高中生物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策略[J].新教育,2021(7):58.
(基金項目:本文系兩個課題的聯(lián)合研究成果:
1.張家港市2021年度微型課題立項課題“社會責任融入高二生物課堂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2104155;2.張家港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疫情背景下高中生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LX20220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