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宇
(南京藝術學院 電影電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啟蒙運動是西方繼文藝復興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它以“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為核心概念,確立起自由主義的價值原則,以反對一切形式的語言霸權作為自己的旗幟。易卜生被稱為“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作品精髓在于其根植于啟蒙主義所代表的人本與理性的基礎之上,“要人從‘依附’走向‘獨立’,從奴隸、臣民變成公民和主人?!痹诰唧w的表現(xiàn)形式上,胡適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所發(fā)表的《易卜生主義》中這樣形容:“他知道世上沒有‘包醫(yī)百病’的仙方,也沒有‘施諸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恼胬?。因此,他對于社會的種種罪惡污穢,只開脈案,只說病狀,卻不肯下藥?!?/p>
《玩偶之家》作為易卜生廣受大眾了解的代表作,其中的“娜拉”這一人物形象可被視為其啟蒙思想的化身。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娜拉”所有行動的出發(fā)點都是她自身的感受。她愛著自己的丈夫,愿意盡自己的全力為他做任何事。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冒名借債為他看病,她的丈夫想讓她變成自己“可愛的小鳥”,她便努力扮演著這么一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我,依偎在他的身旁。但同時,隨著丈夫的拋棄,“娜拉”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謊言之中,不愿再作為一個“玩偶”活在籠中的她,隨即決定離開這個冷漠無情的家。
從“理性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娜拉”的行動沒有被以往的傳統(tǒng)觀念所束縛,成為丈夫手中被教導的“可愛的小鳥”。在娜拉做出出走的決定時,她的丈夫對她提出一系列質問:“你最重要的責任呢?你的丈夫和你的孩子?!薄澳阏f出這樣的話說明你還是個孩子,你太不了解咱們這個社會了?!痹谶@一系列質問之下,“娜拉”的回答是:“我是不了解,所以我要去學習,我要弄明白,究竟是社會正確還是我正確?!庇纱丝梢钥闯觯澳壤睋碛辛四莻€時代極為寶貴的理性精神。面對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她不只是從以往的歷史經驗中來判斷,而是去質疑,質疑這一事件的邏輯,質疑這個社會本身是否合理,并決定通過自身的實踐來證實自己心中所想。
“娜拉”這一人物的出現(xiàn)得益于當時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在此背景之下,女性的工作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像劇中的“林丹太太”一般,她們普遍擁有獨立于男性生活的能力。在此之下,她們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引導,開始對自己的生命意義產生新的思考。易卜生正是憑借著他對社會的敏銳感知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他創(chuàng)造了“娜拉”這個角色。觀眾通過反思“娜拉”遭遇的一切而開始反思自己,反思自身的境遇與她是否有那么幾分相似,自己是否也只是活在一個甜蜜的謊言之中。
不同的國別、不同的政治生活環(huán)境下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娜拉”。她們在易卜生的感召下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再次認識自身,最后一同邁出那扇“大門”。邁出這一步之后又該前往何方?這個問題,易卜生留給了那個時代每一個不愿向自身命運低頭的人。胡適在《易卜生主義》中曾將《人民公敵》中的“斯鐸曼醫(yī)生”比作是“白血球”,他要做的不是指導人們該如何戰(zhàn)斗,而是將社會問題的表皮撕開,將底層的問題暴露在世人面前,并號召大家與其作斗爭。
中國20 世紀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胡適對易卜生十分推崇,他是中國第一批翻譯易卜生的大家,他對易卜生的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了提煉,并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易卜生主義》一文。受學生邀請,胡適將《玩偶之家》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的改編,以下以《終身大事》劇本為例,分析其中中國近代啟蒙精神的表達。
《終身大事》講述了一個田家少女在自我意識覺醒后,不顧父母的反對追求愛情的故事。該劇的核心依舊是彰顯人本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但相比于易卜生創(chuàng)作玩偶之家時19 世紀中葉的瑞典,20 世紀初的中國女性解放運動尚處在萌芽階段,女性關注與期望的還僅僅是擁有自由選擇終身伴侶的權力。
《終身大事》塑造了一對符號化的中國傳統(tǒng)封建式家長,他們從傳統(tǒng)觀念的角度出發(fā)決定孩子的“終身大事”,讓觀眾感受到封建傳統(tǒng)對個人生長的壓迫,而孩子反抗他們的過程,則彰顯了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覺醒。
劇中第一個出現(xiàn)的場景是“田太太”算命,田太太這一人物形象代表的是傳統(tǒng)社會中“迷信愚昧”對人思想的毒害。“田太太”僅僅是聽從算命先生的占卜與女媧廟中的求簽,便決定拆散女兒的婚事。緊接著出場的“田先生”則不同,他先是對“田太太”的思想大加抨擊,訓斥她說“你有眼睛自己不肯用,反而去請教那沒有眼睛的瞎子,這不是笑話么?”由此角度可以看出,“田先生”是受過一定的教育,并能夠從“理性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判斷問題的人,但僅有“理性主義”仍不夠,“田先生”缺乏了“人本主義”。
“田先生”反對女兒婚事的緣由則是受到封建大家族的壓力,面對家中長者“陳”“田”原本是一家的說辭,他自身并不在意。但迫于無法進家族祠堂,無法在大家庭中抬起頭的壓力,他只好狠心拆散他們。在劇中,“田先生”是這么說的:“我不認他也無用,社會承認它,那幫老先生承認它,你叫我怎么樣呢?”“管它有無道理,這是祠堂里的規(guī)矩,你們犯了祠規(guī)就要革出祠堂?!?/p>
相比于中世紀的歐洲,中國的宗教力量相對弱小,沒有在思想上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因此,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受到理性主義精神洗禮后,能快速擺脫思想上的愚昧。但與此相對,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導致人口流動近乎停滯,在祖祖輩輩生活著的土地上,人們?yōu)榱伺c環(huán)境對抗形成了一個個封建大家族,為了融入這個大家族,個人的意志被一定程度地約束與規(guī)范,所以,哪怕“田先生”知道所謂的祠規(guī)并不合理,也有為女兒幸??紤]的心愿,卻沒有足夠的勇氣與其相抗爭,他最后的決定只是壓制個人的情感欲望,向傳統(tǒng)的觀念屈服。
“田小姐”最后的出走展現(xiàn)出“啟蒙思想”在人身上所展現(xiàn)出的光輝。她同她父親一樣,看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不合理之處,并鼓起勇氣邁出這一步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
《終身大事》這一劇本在當時完稿后,也遭遇到易卜生《玩偶之家》類似的遭遇,因其思想太過于激進,并沒有女學生愿意出演劇中“田小姐”這一角色。她們認為“田小姐”這一行為過于荒謬,她們自己絕對無法像“田小姐”這樣拋家不顧,就如同那些德國女演員無法割舍自己的孩子那般。
文化的傳播與接受總是需要時間的沉淀。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玩偶之家》是中國上演次數(shù)最多的外國戲劇。“娜拉”看清了這個世界的現(xiàn)實,并鼓起勇氣邁出改變世界關鍵一步的勇氣被廣泛稱頌?!拔逅倪\動”下,“啟蒙精神”逐漸在中國人心中扎下了根。
董健先生曾在他的《中國戲劇現(xiàn)代化的艱難進程》一文中提出了“初級啟蒙”與“高級啟蒙”這一觀念?!俺跫墕⒚伞笔侵刚涡袆訉蛐偷膯⒚?,目的是引導人們推翻舊的政治制度,啟迪與激發(fā)“革命”之情,見效快而不徹底,在全民文化素養(yǎng)較低時適用;“高級啟蒙”則是文化心態(tài)塑造型的啟蒙,見效緩慢而徹底,在全民文化素養(yǎng)較高時適用。
在與《終身大事》相隔十年之后的1924 年,啟蒙思想在中國精英階層中廣泛傳播,中國文化界啟蒙精神空前高漲,與此同時,國共兩黨進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開啟北伐戰(zhàn)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啟蒙精神”,如何動員更多人參與革命斗爭,成為當時文化運動的核心。
電影作為從西方傳來的藝術形式,憑借其獨特的視聽影像表現(xiàn)手法被當時大多數(shù)人們所喜愛。在國民識字率較低的民國時期,電影成為強有力的宣傳方式,將具有啟蒙主義思想的戲劇文學作品搬演到銀幕之上,能進一步獲得更廣泛的受眾,恰好,在1923 年,魯迅發(fā)表了《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人們對“娜拉”出走后可能遭遇到的一切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玩偶之家》的電影化改編——《棄婦》便在此時應運而生。
不同于《玩偶之家》通過大量的生活化場景讓女性認識到自己生活在謊言所構建的“牢籠”中,《棄婦》在影片的一開始便將夫妻、婆媳之間的矛盾最大化地展現(xiàn)出來,以下是影片開頭丈夫一夜未歸清晨回到家中的場景:
遠攝:采蘭正跌倒在地上的時候,其偉剛剛進來。他東倒西歪故作酒醉的樣子,不提防絆著采蘭的腳,幾乎摔了一跤。
半放大:其偉回首指著采蘭罵道:“常言道,好狗不擋路。你好好的趴在地上做什么?”采蘭被罵,不敢作聲,從地上爬起來。老太就問其偉昨夜為什么不回來?其偉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昨天沒有……呵!回來的。我十一點鐘回來的;因為打不開門,就到同事家去睡了。”老太聽過就過去揪著采蘭的耳朵,罵道:
對話:采蘭!你說昨夜等門到十二點鐘,為什么少爺十一點鐘回來,就打不開門呢?
芷芳趕忙勸住,一面對其偉說道:
對話:昨夜我到一點鐘都還沒有睡,總不聽見敲門。你在外面干了什么我全都知道,何必扯謊累人受打呢?
其偉被她說出心病,惱羞成怒,指著芷芳罵道:
對話:哼!我要怎樣就怎樣,你有權來管我嗎?
這個小小的段落鋪墊了接下來“吳芷芳”出走的緣由,緊接著,影片表達的重心便轉向“吳芷芳”出走后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在書局工作中受到歧視與嫉妒,組織女性活動時又被誹謗,心灰意冷遁入空門,想遠離世俗煩惱,又遭到劫匪劫掠,劇中不止將“吳芷芳”塑造成“娜拉”式的有勇氣敢于走出腐朽沉悶的家的女性,更是將她塑造成了與《人民公敵》中的“斯科多芒醫(yī)生”一樣的與黑暗世界對抗的一盞明燈。
“我與其在萬惡的家庭里做奴隸,不如到黑暗的社會里做一盞明燈?!睆摹袄硇灾髁x”與“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作為受過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面對困難并沒有像傳統(tǒng)女性那樣一味地對封建傳統(tǒng)要求女性的“三從四德”妥協(xié)屈服,而是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境遇,并做出行動的選擇?!叭龔乃牡?,我是懂的,但是我以為應當從的就從,不應當從的就不從?!?/p>
《棄婦》是由侯曜導演在其學生時期排演的話劇的基礎之上改編的,僅僅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上考量,影片人物矛盾發(fā)展過于二元對立,語言臺詞充斥著說教意味,整體呈現(xiàn)效果略有刻板生硬之感,但“吳芷芳”的行為如同一道流星一般,閃過了黑暗的天空,在黑暗的影院中,她們將“自我”的情緒投射到了“吳芷芳”身上,看到她所遭遇的悲歡離合后,開始對自我的境遇進行反思。整部影片將社會的黑暗面盡可能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向觀眾傳遞出僅僅擁有走出家門的勇氣是不夠的這樣的一種觀念。女性要想真正地站起來,真正擁有獨立精神和能力,不僅要有走出家門的勇氣,還要有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對抗的決心。正是這種二元對立的人物關系,借演員之口訴說的說教般的臺詞,才能盡可能地將“啟蒙思想”中的思想解放內容傳遞給更多被這個社會壓抑著的人們。
近代中國,為了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進步知識分子將易卜生的戲劇中所蘊含的“啟蒙思想”與“斗爭精神”視為一劑良藥。在易卜生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觀念之下,中國戲劇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由過去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轉變?yōu)橐粋€個人們生活中會遇到的活生生的人,表現(xiàn)人物的轉變也帶來了觀眾觀看體驗的轉變,生活化的現(xiàn)實主義布景,一個個仿佛就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物,使觀眾不自覺地代入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她們所遭遇的一切,從而接受“啟蒙思想”的洗禮。
胡適在《易卜生主義》中對易卜生精神作結論說:“只開脈案,只說病狀,卻不肯下藥。”易卜生致力于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是隨意解決問題,這個留白給了觀眾更多思考的空間,也賦予了電影和戲劇在過去不曾有過的斗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