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瓔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北京 10087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 高素質是黨對教師隊伍的一貫要求,在不同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有著不同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闡述簡而言之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求,回答了“什么是好老師”“好老師的價值”“怎樣培養(yǎng)好老師”等基本問題。 這些重要論述,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思想新戰(zhàn)略,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指引。 梳理已有的關于“大先生”的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學界雖然對“大先生”的內涵有所解析,如認為“大先生”的提出是我國師道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2],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師者才是“大先生”[3],但是將“大先生”的內涵闡釋置于歷史語境里來探討的比較鮮見。 當前我國教育正處于向高質量發(fā)展的轉型階段,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啟示。 鑒于此,本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為切入點,探索有關“大先生”重要論述的思想溯源、重要旨歸與實踐指向,從而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內容體系健全,以傳統(tǒng)文化精髓為精神根基,重要理念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發(fā)表過系列論述,一言以蔽之即教師要爭做“大先生”。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既要精于‘授業(yè)’、‘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4]。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5]。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6]。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要研究真問題,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7]。
2021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回信中寫道:“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希望你們繼續(xù)學習弘揚黃大年同志等優(yōu)秀教師的高尚精神,同全國高校廣大教師一道,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chuàng)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tǒng)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8]。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勉勵廣大教師“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yǎng)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9]。
2022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師計劃”師范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繼續(xù)秉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珍惜時光,刻苦學習,砥礪品格,增長傳道授業(yè)解惑本領,畢業(yè)后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10]。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要求是一以貫之的,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重要一環(huán)。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22年4月11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2022年8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計劃(2022—2025)的通知》。 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大先生”是好老師的代名詞,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指向標,是黨和人民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殷切希冀,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所向。
歷經千年傳承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五千年文明的根基。
1.“大先生”是中華德性文化流傳的載體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倫理文化或稱“德性文化”[11]。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對“德”的重視可從“大先生”的釋義以及古代重要典籍中對教師的要求窺見一斑。
首先,就“先生”這個詞語而言,是對德行高尚的人的敬稱。 《論語》有言:“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論語集釋》中指出:“先生,父兄也”[12]。 從中可知,“先生”最初著重強調人倫關系。 《戰(zhàn)國策·宋衛(wèi)策》記載:“衛(wèi)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見。 衛(wèi)客患之,乃見梧下先生,許之以百金”,其注釋標記“先生”為“古時對道德高尚者的尊稱”[13]。 《唐宋詞百科大詞典》中稱“先生”在古代是一種尊稱,多以之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古代稱別人為“先生”,即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
其次,就“大”這個修飾詞而言,有“德高望重”之意,比如《莊子·秋水》中“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中的“大”。 此外,“大”也有“超過一般”的意思,作為一種程度詞而存在。 “大先生”一詞由來已久,南宋詞人劉克莊就有詩句“伯倫終是大先生”[14]。 統(tǒng)觀以上釋義發(fā)現(xiàn),“大先生”一詞不只是對人的德性有要求,且對其德行高低也有要求,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品行高潔的人方能稱之為“大先生”。 與此同時,作為師者而存在的“大先生”,垂身示范,無疑是高尚德性的傳揚載體。
除此之外,“德性”也是古人對教師的重要衡量標準。 《論語·子路》中,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根據(jù)《荀子·儒效》記載,荀子言“早正以待”,以示對孔子這種修身正己、以道德規(guī)約自己進而影響他人的行為的認可與稱贊。 德性教育除了靠“言傳”,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身教”,也就是說德性的教育最主要就是靠潛移默化的“以身示范”,這在《論語》中有明確的表述。 在《論語·陽貨》中,孔子就指出高明的教育形式即是無言,孔子對學生說過“予欲無言”,并借自然規(guī)律來闡述教誨為何要“無言”。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不言語,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皆可生長。 孔子的“無言之教”,說的就是教師可通過暗示、榜樣的教育形式去影響和教導學生,以“身教”的形式讓德性知識成為學生的緘默知識,從而以這種內化的緘默知識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2.“大先生”是傳統(tǒng)“師道”文化的彰顯
“道”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15]。 師道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韓愈的《師說》是我國重視師道文化的典型,以韓愈為代表的文人志士以文疾呼,批判師道不復的危害,認為只有道存師存、師以道為第一要務,儒家的理想社會愿景才能得以實現(xiàn)[16]。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傳道’是第一位的, 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yè)’、‘解惑’而不‘傳道’,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了”[4]。
教師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大先生”是師道的載體,以“大先生”為師,與“大先生”論道行道,以此來助力我們的民族復興夢。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要做“德為人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大先生”,要做“經師”與“人師”的結合體,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也規(guī)約了教師作為“人師”的重要性要高于“經師”,這與韓愈在《師說》中提倡的“師當以傳道為第一要務”這一觀點不謀而合。
興國必先強師,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fā)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需要涌現(xiàn)一大批好老師”[17],“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18]。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兼容并蓄,是充滿智慧和力量的文明結晶。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19]。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是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觀,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教育領域的體現(xiàn)。
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理想,并系統(tǒng)論述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內涵和實現(xiàn)條件[20]。 馬克思曾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21],而人的成長需要引路人。 毫無疑問,教師就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這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的系列論述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廣大教師要“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8]。 改革開放后,我們照搬西方以工具導向為主的理念確實為中國經濟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我們應該理性對待西方以工具導向為主的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文化、面向新時代教師需求,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相應地也對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提出了評價標準:“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22]。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相關論述的提出,是立足中華優(yōu)秀的“立德樹人”文化的體現(xiàn),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變革的科學認識和理論總結,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注重研究現(xiàn)實問題和解決社會矛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立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并且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理論體系貢獻了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人才和教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教育、人才和教師工作的新思想新論斷,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先生”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人才和教師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的集中體現(xiàn),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教師要將“大先生”作為目標旨歸,這是培養(yǎng)人民滿意的好教師的需要,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大先生”是一種志向、一種信念,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3],而高素質教師隊伍之于高質量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性地位和作用已達成共識[24],教師爭做“大先生”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希望,也是教育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所需。
1.“經師”當?shù)溃叭藥煛笔轿?,“大先生”當歸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教師隊伍重“授業(yè)解惑”,輕“傳道求道”,這與韓愈撰寫《師說》時候面臨的困境類同。 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講的“道”,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愿景[25],“道”與“德”是該愿景得以實現(xiàn)的始基。 “道”與“德”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對本體論范疇,也是一組最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哲學范疇。 “道”在中華文化中具有較高地位,中華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亦為“道文化”。 張岱年曾指出:“道兼賅真善:道是宇宙之基本大法,亦是人生之至善準則。 求道是求真,同時亦是求善。 真善是不可分的”[26]。 就人而言,“德”是指對“道”有所得,即“得”。 “德”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27]。 《老子》第五十一章就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總而言之,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道”的承載者,是“德”的踐行者兼推行者,第一要務應是教人“成人”“為人”的,是“人師”,其次才是“經師”。
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被卷入工業(yè)化、全球化的浪潮,引入了西方旨在“為事”的教育機制。 我們須向護佑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追尋答案,問歷史要答案、向文化求路徑。 重新審視“師道”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作用就顯得十分必要。 也是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先生”的重要論述,要求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僅要做教書匠,更要當好行道、傳道的“大先生”。
2.科技變革,“經師”受到挑戰(zhàn),“大先生”當立
AI 科技對教育形式有重塑作用,但同時也帶來對傳統(tǒng)教育的沖擊,以“授業(yè)解惑”為主的教師群體也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 2023年年初ChatGPT 席卷全球,掀起了人們對未來教育的廣泛討論。 人工智能與人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時代已然來臨,ChatGPT 可以成為因材施教的數(shù)字導師,幫助學生分析、整合已有的知識,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輔導與服務[28]。 這對執(zhí)著于“授業(yè)解惑”的教師隊伍而言,無疑是種挑戰(zhàn)。 當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的“授業(yè)解惑”功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時候,教師存在的合法合理性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對教師群體而言是威脅還是助益,這就要看我們如何對教師進行定位。 毫無疑問,在新時代,教師的職責應回歸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
科技變革要求教師從“經師”向“人師”轉變,將“傳道”作為第一要務成為未來教師合法性地位確立的基石。 2023年3月29日,馬斯克等千名科技人士發(fā)布聯(lián)名公開信——《暫停人工智能研究》。 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因為這涉及科技倫理——人如何主導科技而不是要被科技取代?ChatGPT 出現(xiàn)后,人們產生“知識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機”等恐慌,這也引出教育變革的主旋律:從“有目標的教育”轉向“有意義的學習”[29],簡言之就是,我們的教育從重視“人”的工具導向轉變?yōu)橹匾暋叭恕钡膬r值導向。 相應地,教師的功能也需要從傳授“顯性知識”向傳播“緘默知識”轉變,也就是說,類似于ChatGPT 這樣的工具承擔傳播顯性知識的功能,而教師則身體力行、以行示范,通過求道、傳道,承擔幫助學生“成人”“做人”的職責。
“大先生”的提出,是在填補“德先生”“賽先生”提出后“師道”文化的缺位。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德先生”“賽先生”深入人心,而真正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卻長期被我們所忽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視為“師道”文化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先生”即是“經師”與“人師”的統(tǒng)合體,是“師道”文化的當代再現(xiàn)。 與此同時,“大先生”的提出,也為教師隊伍順應時代發(fā)展、應對未來、應對科技挑戰(zhàn)指明了方向。
1.“大先生”是“人師”發(fā)展的方向標
“大先生”的內在要旨在于以“道”為宗,以人為核心,傳承“師道”文化。 具體表現(xiàn)在“為學”的求道論道、“為事”的言傳身教、“為人”的樹人立德上。 其一,在“為學”層面,以“道”為宗,“求道”是“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其中求真本身就意味著對真理的探索,這與當今時代對科學、科技的尊崇是一致的,并且天然地植入了倫理道德的基因,規(guī)約了科技“向惡”的轉向。其二,在“為事”層面,以“道”為宗,重視人的作用,強調以身作則、行為示范,注重通過人的身體力行向受教育者傳遞緘默知識,這樣人與人工智能就不會是競爭關系,反倒為走向協(xié)同提供了可能。 其三,在“為人”層面,這也是傳統(tǒng)“師道”文化的特色與優(yōu)勢所在,這也與西方“為智”的教育相區(qū)別。 以“道”為宗,重視人倫,關注人的發(fā)展。 不論是為學還是為事為人,“人”與“道”的辯證統(tǒng)一,或者“師”與“道”的辯證統(tǒng)一,構成了“大先生”的基本內涵。
關于“大先生”代表的“師道”文化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的“四有”好老師的論述對此進行了概括,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30]。 對應的是四個標準:一是政治標準,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二是道德標準,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學識標準,要有深厚的學識修養(yǎng);四是職業(yè)標準,要有仁愛之心、誨人之道[31]。
2.“大先生”是教師發(fā)展的質量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重要論述,體現(xiàn)了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從數(shù)量轉向質量。 這是由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決定的。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并首次提出高質量發(fā)展的表述[32]。 在高質量發(fā)展的背景之下,中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改變跟跑西方教育的路徑依賴,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之路[33],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的論述就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科學路徑。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高速發(fā)展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先生”重要論述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一方面是物質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長足的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教育屬于社會上層建筑問題[3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fā)展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的現(xiàn)實決定了教育需同步轉變。 教師質量是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相應地,我國對教師的需求也從數(shù)量需求轉向質量要求。 另一方面是精神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樹立文化自信,走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那么我們的教師隊伍也同樣需要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文化內涵的教師隊伍,也就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師道”文化特色的“大先生”。
“大先生”的培育,需要國家和個人共同發(fā)力、同向而行,具體要做到“五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德立身,堅持心懷仁愛,堅持信念教育,堅持終身學習。
培養(yǎng)“大先生”,首先需要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35],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對中國共產黨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歷程的歷史邏輯、現(xiàn)實邏輯、理論邏輯,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理論優(yōu)勢、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制度優(yōu)勢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勢。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yè)的全面領導[36]。 只有堅持黨對教育事業(yè)的全面領導,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xiàn)教育戰(zhàn)線思想上的統(tǒng)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才能確保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才能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故此,“大先生”的培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個真正擁護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優(yōu)秀接班人。
“大先生”需要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教師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客體。 教育要立德樹人,那么教師就應該是以德修身的先鋒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學生中以德立威、以德服眾。 “大先生”以“道”為宗,以“德”為表征,“德行兼?zhèn)洹笔菍Α按笙壬钡膬仍谝蟆?當前的教育,重視知識,忽視智慧,尤其是做人的智慧、生活的智慧,而“德”是智慧的題中之義。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廣大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逐夢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必須讓教師能夠以德養(yǎng)性、修身正己,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更多積極的正面的影響”[37]。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調品德修養(yǎng)對于個人成人成才的意義,不養(yǎng)德修身,難以成為大家、大師。 有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的劉秀祥,曾千里背母上大學,畢業(yè)后投身教育事業(yè),以身示范、以德育人,在眾多學子心中播撒下道德的種子。 在當前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教育、選拔、培訓工作中,也應將道德的種子播種在教師的心中。
“大先生”需要堅持心懷仁愛,要有仁義之心、博愛之舉。 這與以德修身一脈相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是仁師,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4]。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有愛才有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38]。 “仁愛之心”包含教師“誨人不倦”的敬業(yè)愛業(yè)、“蠟炬成灰”的無私奉獻、“潤己澤人”的深沉大愛,教師的仁愛之心甚至能影響學生一生[39]。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心懷仁愛是教師區(qū)別于人工智能的顯著特征,“優(yōu)秀教師就需要把仁愛之心帶到教育教學中,真心實意地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讓師生關系充滿溫情和關愛”[40]。 與此同時,在教師選拔過程中,需要將是否具有仁愛之心作為重要衡量標準。 榮獲“感動中國”稱號的人物中,有很多都是教師。 2023年3月4日,一群退休教師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集體獎“銀發(fā)知播”。 他們雖已走下三尺講臺,但無私奉獻的精神已融入血脈,為了讓知識惠及更多人,他們構建了一個個“沒有圍墻的學校”,積極探索、熱情奉獻、心懷仁愛,這是“銀發(fā)知播”令人感動的深層原因,也是他們教師身份的最好注腳。
“大先生”需要堅定理想信念。 2013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廣大教師的慰問信中提出希望全國廣大教師“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1]。 有理想信念是培育“大先生”的首要標準,“大先生”要做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厚植現(xiàn)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42]。 就“大先生”的培育工作而言,在宏觀層面,就是要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在微觀層面,教師要有爭當“大先生”的理想信念。 關于為什么要堅持理想信念教育,張桂梅的事跡是最好的答案。 在張桂梅被問道:“一直支撐著您的是什么?”她回答:“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是我對黨的承諾”。 張桂梅說她要做的不僅是幫這些女孩子們走出大山,更是要把她們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接班人。 她說她是在幫學生們“種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引導她們樹立遠大志向。 種信仰者,必先有信仰,也正是因為張桂梅的言傳身教,她的學生們才會那么堅決地承諾“祖國哪里需要,我們就上哪里去!”
“大先生”需要堅持終身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國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yè)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39]。 作為求道論道的踐行者,悟道傳道之路漫漫,學無止境,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教師應是學問之師,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43]。 在信息爆炸、科技突飛猛進、社會變遷加速的時代,教師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tài),真正做到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充滿智慧,這是教師“傳道”的基本前提。 在ChatGPT 問世之后,教師更需要以求學之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什么能力最為關鍵”等重要問題,“將時間和精力放在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知識和能力上,在和人工智能的對話中完成自我智能、自我生命的升級與進化,只有這樣,才能絕處逢生、教以成人”[29]。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大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44]。 從“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tǒng)一” “四個引路人”到“經師”和“人師”相統(tǒng)一的“大先生”,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高位要求,這就需要國家、社會以及教師個人同向而行,以“大先生”為旨歸,為教育強國夢的實現(xiàn)而共同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