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蘋
(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qū)角美中心小學,福建漳州 363107)
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自主理解。當下基礎教育提倡學生本位,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教師多扮演引導角色。這時,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否通過獨立閱讀理解文章結構、內容和情感,就是影響其語文課程學習效果的關鍵了。教師越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越是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獨立閱讀并理解語文課程資源的能力,越能促進他們對語文課程的理解[1]。而學生理解語文課程能夠為其閱讀學習提供支撐作用,促進學生在“理解課程”與“閱讀學習”中的良性循環(huán),這對其在語文課程中的綜合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是對書面表達語言的閱讀,學生閱讀能力越突出,越能理解書面表達語言的本質,理解其遣詞造句規(guī)律以及傳遞情感的方法,這是其提高表達能力的影響因素之一。此外,隨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也越來越豐富,從詞語到成語,從俗語到名言,從優(yōu)美語句到文言詩詞,將其內化于心后,學生自然能產(chǎn)生更多表達的靈感,在寫作中如魚得水,提高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可以在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同時,增強學生審美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多數(shù)文章選自優(yōu)秀文學作品,如部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牛郎織女》《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xiāng)明》、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伯牙鼓琴》等。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展開閱讀,在其華麗、風趣或直白的語言中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自覺領會文章深層審美內涵,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審美素養(yǎng)。
《老子》有一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睆娬{了做事情腳踏實地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師生都要腳踏實地,從“壘土”開始。而語文學習中的“壘土”是語言的儲備和積累。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必須面對一些生字、生詞,只有提前認識并理解這些陌生的語言,才能預先消除其閱讀阻礙,使其流暢地閱讀文章,避免出現(xiàn)因“閱讀卡頓”而阻礙閱讀能力發(fā)展的情況。對此,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提前自主積累語言,也要在課堂導學中適度講解語言。比如,向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使其在家中自主閱讀課文,找出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上網(wǎng)搜索等方式解決關于語言的困惑,達到“能流暢閱讀”的狀態(tài)。在課堂導學階段,從生字、生詞的讀音、含義和使用方式入手,對文章中的語言展開講解,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也回答學生關于語言的問題,全面消除其閱讀阻礙,使其再次流暢、通順地展開閱讀,奠定領悟文章內容、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
俗話說:“做事沒技巧,吃力不討好?!弊鋈魏问露际且粋€道理,一旦找到了技巧,便有可能事半功倍。小學語文閱讀也是有技巧的,比如,通過略讀理解課文大意,發(fā)現(xiàn)關鍵詞和關鍵句;通過關鍵詞、關鍵句以及各段首尾句理清文章結構,明確閱讀重點;整體閱讀課文,分段領悟中心思想等。學生掌握了這些技巧就能提高閱讀效率,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思考課文內涵上,提升閱讀思維水平是發(fā)展閱讀能力的關鍵一步[2]。是以,教師在課堂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先提出“略讀課文”的要求以及“通讀文章后,記下課文關鍵詞和關鍵句”的提示。隨后,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組織其梳理各段首尾句,劃分課文結構,推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閱讀,落實“精讀”指導。最后,讓學生自行總結該閱讀過程用到了哪些技巧,促進他們對閱讀技巧的扎實掌握。
學生閱讀熱情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最根本因素之一,沒有熱情的閱讀就像是應付一項學習任務,一目十行、草草掠過怎能提高閱讀能力?所以,教師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持續(xù)點燃學生閱讀熱情。對此,教師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首選,建設趣味化課堂。具體來說,可以借助故事、音樂、音頻、畫面等工具,將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和好奇調動起來,也讓課堂更加生動,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比如在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中,教師先用3 至5 分鐘時間講述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讓學生被二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友情感動和吸引,再播放古琴曲與課文朗誦音頻,讓課堂不僅有凝聚古人智慧的文言文文字,更有愉悅身心的聲音,減輕學生對閱讀的畏難情緒。最后,在多媒體中循環(huán)展示動畫課件“伯牙鼓琴”,讓學生一邊觀察課件畫面,一邊閱讀教材課文,理解其故事情節(jié)。在教師用心營造的課堂氛圍中,學生閱讀熱情不斷增加,閱讀效率顯著提高,帶動了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技巧可以讓閱讀效率大大提升,但“用技巧”不等于“投機取巧”,想要持續(xù)地發(fā)展閱讀能力,最后還應落實在“方法”上。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學生熟練掌握閱讀的技巧后,要將“讀好文章”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以促進其閱讀能力的可持續(xù)提高。比如:
1.思維導圖法。思維導圖具有思維可視化功能,并且具有結構化特點,在閱讀小學語文高年級一些情節(jié)復雜、內容豐富的文章時通過思維導圖梳理信息,突出課文重點,可以幫助學生理清閱讀思路,強化內容記憶,繼而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思維導圖閱讀法:第一步,以文章標題為思維導圖中心主題,將全文關鍵詞、各段關鍵句整理在思維導圖一級主題上,在思維導圖中展現(xiàn)整個文章的語境;第二步,分段閱讀文章,將各段梗概整理在思維導圖二級主題上,與一級主題相對應,確認課文各段主要內容,以及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是通過哪些語言表達主題情感的;第三步,整理思維導圖信息,分析一級主題、二級主題與中心主題的內容和情感關聯(lián),明確課文梗概,領悟核心情感。
2.讀寫結合法。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兩巨頭”,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所以在當下愈發(f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成了“讀寫結合”閱讀法。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融入寫作思維,鼓勵他們在“寫”中理解所讀信息,使其在“以寫促讀”模式下提高閱讀能力[3]。以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語句“太陽一出來,榆樹的葉子就發(fā)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太陽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黑暗的地方飛出來”寫句子,使其一邊寫一邊理解作者所運用的比喻、排比寫作手法;也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后寫下讀后感,以文字的形式“說”出對課文的理解。
3.主題閱讀法。對于學生時而出現(xiàn)的讀不懂文章、難以把握課文重點、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等閱讀問題,主題閱讀可以有效解決。而學生的這些問題經(jīng)常集中出現(xiàn)在古詩、文言文等與當代社會生活差距較大的文章中。由此,教師在針對古詩、文言文等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主題閱讀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以“感悟文言文的精彩”為主題組織教學,合理整合單元文言文與課外文言文學習資料,組織主題閱讀活動?;顒又校认驅W生講解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與斷句方式,再引導他們展開自主閱讀,結合課文注釋和課外資料,將文言文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同時,鼓勵學生圍繞“文言文的精彩”主題展開交流,討論其詞句、語言節(jié)奏、表情達意等精彩之處,從不同角度剖析文章。這樣,學生不僅能集中積累一些閱讀經(jīng)驗,也能在主題討論中取長補短,在“我還可以……分析課文”“還能……體會作者的情感”等多元閱讀靈感中提高閱讀能力。
4.回顧生活法。除古詩詞、文言文外,小學語文教材還包括一些現(xiàn)代文,如前文提到的《祖父的園子》等。鑒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具備遷移生活經(jīng)驗進行語文學習的能力,要想使其在此類文章中發(fā)展閱讀能力,聯(lián)系生活是一個很好的辦法[4]。比如,在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中,教師先以問題“你們的春節(jié)記憶有哪些?”激活學生關于春節(jié)的生活回憶,再以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作者筆下北京的春節(jié)是什么模樣?”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對春節(jié)的生活記憶閱讀課文,將課文“買雜拌兒”“掃房”“貼對聯(lián)”等活動與自己的“買年貨”“大掃除”等春節(jié)記憶聯(lián)系起來,從而有效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藏戲》《那個星期天》等課文中,也可運用此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掌握這一閱讀方法,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穩(wěn)步提高。
5.聯(lián)想體驗法。教師還可以傳授“聯(lián)想體驗”閱讀學習方法。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想法天馬行空并且具有一定“共情”能力,能夠在聯(lián)想體驗中與作者或課文故事主人公形成共鳴,這對其閱讀理解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以“聯(lián)想體驗法”指導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類型有策略地指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與作者或故事主人公換位思考。比如,以“假如”引領思考。在學生閱讀文章時,找準時機拋出“假如是你,你會做什么?(說什么/想什么)”等假設性問題。又或者,在課堂加入“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將故事表演出來,并在臺詞、表情和肢體動作中,直接表達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強化閱讀體驗與情感共鳴,找到挖掘文章深層內涵和走進作者內心的方法,肉眼可見地提高閱讀能力。
韓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本質上,學習和生活是一樣的,都是堅持不懈地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都是在挑戰(zhàn)中不斷進步的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挑戰(zhàn)自我,使其不斷突破已有經(jīng)驗的束縛,積累新的閱讀經(jīng)驗,是使其在閱讀中“直掛云帆濟滄?!钡年P鍵一環(huán)[5]。對此,教師可以在拓展活動中為學生設置挑戰(zhàn)。比如,根據(jù)教材課后閱讀推薦書目開展課外拓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課內閱讀外還能自覺地對課外優(yōu)質文學作品展開閱讀,自覺總結其中心內容與核心情感。再者,在中華民族古典名著中挖掘適合學生的課外閱讀資料,在適當刪減后組織拓展閱讀。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古典名著已經(jīng)是一項挑戰(zhàn)了,加之在課外進行自主閱讀,挑戰(zhàn)難度更大,使其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也更大,提高其閱讀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
論及“培養(yǎng)學生某項能力”,就不得不提到“激勵性評價”這一特別的評價方式。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增強學習自信,源源不斷地提高學習主動性,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帶動其能力發(fā)展。所以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為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教師應多元引導學生閱讀感悟,并盡可能多地對其閱讀與分享行為作出激勵性評價。比如,鼓勵學生分享對同一文章、人物的不同看法,只要其表達言之有理、不是憑空捏造,就對其表示認可和贊賞,使其敢于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形成全方位分析文章的習慣。同時,運用客觀的語言評價每一名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能力發(fā)展情況,在評價中表達對學生提升自我的鼓勵和信任,使其建立“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讓學生始終走在提高閱讀能力的正確軌道上。
總之,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我們必須合情合理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敢閱讀、能閱讀、愛閱讀、會閱讀,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閱讀理解小能手,獲得獨立閱讀并理解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應將該思維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始終,做學生杰出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者,以促進學生在閱讀與語文課程中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