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閆鴻鈺 林家惠 王嘉銘
[關鍵詞]旅游解說;解說方式;刺激-機體-反應;身體感官;旅游教育感知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3784(2023)01-0097-11
旅游不僅具有娛樂放松的休閑功能,也具有培養(yǎng)社會意識和環(huán)境意識的教育功能。當旅游體驗疊加了教育信息,可能使旅游體驗更滿意[1]。然而,盡管許多旅游景點的教育氛圍很濃厚,但是對于不同游客而言,其旅游教育感知情況大相徑庭,既有走馬觀花的粗淺認知,也有下馬看花的探索精神。已有研究認為,在旅游情境下傳遞環(huán)境教育信息,能夠使游客獲得教育感知,并顯著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主要依賴于2個因素的影響:一是旅游過程中基于自然環(huán)境或元素(動植物)的游覽行為和活動參與[2]5,[3]122,這種沉浸式、互動式的行為方式形成了個體游客的旅游教育感知;二是基于導游口述或媒介展示的旅游解說系統(tǒng),建立了游客與景區(qū)的交流途徑和知識聯(lián)系[4]123,[5],形成了游客的教育保護感知,并改變了部分游客的行為意識。兩者相輔相成,但旅游解說的系統(tǒng)性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發(fā)展的需求[6],因此研究旅游解說系統(tǒng)對游客教育感知的影響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要方式,旅游解說在人與環(huán)境交互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F有研究表明,解說內容與方式對解說效果產生了直接影響。關于解說內容的研究涉及解說內容的具體維度,包括知識、態(tài)度與行動的解析[4]124、集體記憶與文化一致性[7]119 等。解說方式的探討主要圍繞自導式與向導式解說展開,前者是由無生命設施和設備向游客提供的靜態(tài)解說服務,后者是由專門的解說人員向游客提供的動態(tài)解說服務[8]。隨著新興解說技術,如仿人工向導講解的出現,旅游解說方式的研究視角呈現出精細化的特點,從整體旅游解說系統(tǒng)深入到對特定旅游解說方式的討論。盡管如此,目前的解說研究混雜了解說內容與解說方式,解說方式的分析大多被嵌入解說內容的研究中,由于未完全剝離解說內容的影響,難以從中明晰解說方式的作用與影響機制。
在解說效果方面,學者關注旅游解說對游客滿意度、忠誠度、地方認同等的影響[9],[10]122,側重從游客的主觀認知結果獲悉解說媒體效用,忽視了生理認知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身體感官在感知旅游環(huán)境與攝入教育信息中的作用。在實際解說中,游客主要通過調用視覺和聽覺感官攝入解說的靜態(tài)文本與動態(tài)講解信息,但旅游教育感知所涉及的感官調動過程在現有研究中仍未被揭示。在此背景下,強調身心一體的具身理論為理解感官在解說效用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具身理論主張身心一體論,強調人類的心智、身體與情境的不可分離[11]459,同時也表明旅游的沉浸式體驗產生于身體感官與旅游情境的互動中[12]。然而,具身理論強調的身心一體的過程多基于定性的實證研究所進行的描述與分析,較為缺少對照性的組別分析,難以實現具身實踐微觀運作機制的挖掘。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問題:不同的解說方式是否對游客教育感知產生影響? 不同的感官體驗對游客旅游教育感知的具體影響過程是什么? 本研究選擇香港海洋公園的海洋奇觀水族館為案例,探究不同解說方式下感官調動對游客教育感知的影響過程,并擬從生理層面考察游客教育感知的情況,以期豐富具身理論下的旅游體驗研究,同時為現實旅游景點在解說系統(tǒng)的設計與管理提供相關借鑒。
1 文獻綜述
1.1 旅游解說
20世紀50年代末,解說(interpretation)被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成為學術研究的焦點之一。學術界對于解說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廣泛認同的說法是解說并非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一項通過原真事物、親身體驗以及展示媒體來揭示事物內在意義與相互聯(lián)系的教育活動。隨著研究的深入,Makruski認為,解說是關心游客興趣、引發(fā)游客興趣的教育事業(yè),強調圍繞游客的興趣開展解說[13]。趙敏燕等認為,解說并非單純的教育過程與信息傳遞,同時也是一種服務,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目的地,培養(yǎng)人們的欣賞能力,從而激勵人們去保護環(huán)境和保存遺產[14]。盡管定義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學者們均認同解說的教育意義,即游客在游覽中通過解說對旅游目的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現有解說研究中,學者主要圍繞解說方式、內容與受眾3條主線展開。不同解說方式呈現出不同的旅游教育效果。Xu等認為,在中國自然旅游景區(qū)情境下,自導式的解說方式容易被游客忽略,景區(qū)的導游借助故事、藝術和詩歌等將游客與山水之間進行情感關聯(lián)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解說方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7]130;Jacobson等通過不同媒介的比較指出,多媒體是成功的解說方式,對于游客的知識提升和態(tài)度轉變有重要作用[15]17;Chris等關注解說員與游客之間的解說過程,游客的教育收獲和愉悅體驗與解說員的交流能力有密切關系[16]。不同解說內容會對游客的旅游教育感知產生影響,解說內容對教育效果的影響十分顯著。Jacobson等以觀鯨活動為例,采用實地實驗方法探究4種解說類型,包括無解說、知識型、責任型和情感型解說對游客保護意圖的影響,結果表明,解說對于游客保護意圖具有重要影響,而情感型的解說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5]15。游客本身的特征也會對旅游教育感知產生影響,了解受眾對解說媒介的使用特征對于解說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具有重要意義。Jan等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對于自然旅游環(huán)境的感知差異,實證分析發(fā)現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自然的感知存在差異[17]。Roy等援引價值理論,討論了動物園和水族館游客的個人價值觀對其游覽過程中的反思參與以及游后行為的影響,強調以價值觀為基礎的解說方式的重要性[18]。
綜上,旅游解說覆蓋了3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即解說方式、解說內容與受眾。作為解說信息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解說方式對解說效果具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在現有研究中解說方式與解說內容的分析通?;祀s考量、難以剝離,且研究結果對解說內容的剖析相對偏多、對解說方式則相對忽視。
1.2 感官體驗與解說方式
在旅游情境下,游客經由解說獲得對旅游地更為深刻的體驗,其體驗過程不僅與內心的主觀感受有關,也與身體感官有關。過去,旅游體驗的研究局限于“身心二元”理論的框架中,更多地強調游客的心理感受而忽視了身體的重要性。如謝彥君對旅游體驗的定義強調了以心靈為主導的暢爽感受[19]以及對游客體驗中反結構心理的關注[20]等,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身體在旅游體驗中的本體意義。在此背景下,“身心一體”的具身理論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Veijola等最早提出在旅游體驗中關注游客身體的觀點,并認為情境要素在旅游體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1],此后旅游研究中具身理論的應用和實證開始發(fā)展[22-23]。具身范式下的旅游體驗是游客經由自我身體與旅游世界發(fā)生交互并獲得存在意義的過程[24]。吳俊和唐代劍提出了旅游具身研究框架,即以游客的身體、感知及情境的互動關系為核心,將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關系展演出來的過程視角[10]122。
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交互是經由感官體驗實現的[25]。一方面,學者們強調外在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和文化景觀在游客感官體驗中的作用。例如,Pan和Ryan通過對大量的新西蘭游記進行內容分析,并通過感官景觀來明晰不同城市區(qū)域和游客感知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于構建“理想”的新西蘭感官體驗行程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26];Ellis和Rossman認為技術和藝術展演的雙重因素共同促成了顧客的體驗升級,其中藝術展演的維度就包含了提供多感官體驗的功能[27]。另一方面,學者們也發(fā)現游客的內在感官機制對旅游體驗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Waitt和Duffy關注感官的聽覺體驗,通過分析參與節(jié)事的游客體驗發(fā)現,聽覺是游客構建節(jié)日空間意義和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11]459;Obrador-Pons關注感官的觸覺表達,運用民族志方法分析了游客在堆沙堡和日光浴中的觸覺體驗,并指出沙灘體驗并非伊甸園式的完美畫面,而是通過感官體驗以理解沙灘為游客帶來的愉悅感與吸引力[28]。
在旅游解說情境下,解說方式會影響游客感官的不同維度調動,這種互動與游客體驗密切相關[29-31]。向導式解說強調解說員與游客之間的互動。在解說過程中,解說員能充分調動游客的多種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實現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深入交互。解說方式不同會導致游客感官體驗存在維度差異,不同感官體驗帶來不同的感知效果。因此,可以改變具體解說方式對游客進行感官互動引導,使游客產生不同程度的旅游體驗,如僅提供肢體指引的視覺引導和提供互動講解模式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引導。
具身視角下的旅游體驗對游客身心體驗的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刻畫,但是這些研究更注重對感官體驗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進行解讀,對感官體驗的客觀生理過程關注不足,特別是忽略了不同解說方式下不同感官維度的互動造成的體驗差異。同時,已有研究關注單感官對旅游體驗的影響,而對于感官疊加的分析較少涉及。
1.3 旅游教育感知
游客感知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事物的主觀感受,教育感知作為游客感知的一個分支,是指游客通過與具有教育功能的空間環(huán)境的互動所獲得的以同情、珍惜或保護動植物為主的教育感受[32]。游客教育感知的形成可能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教育感知是人們通過感官對旅游對象、旅游環(huán)境條件等信息所獲得的心理認知過程,是游客將外部的旅游信息轉換為其自身內部思維的過程;另一方面,旅游教育感知被認為是游客對導游員、景區(qū)管理經營人員、志愿者等向導式環(huán)境教育干預以及環(huán)境解說牌、警示牌、多媒體展示系統(tǒng)、聲光電播放系統(tǒng)等自導式環(huán)境教育干預的綜合感知。因此,旅游教育感知并非單一環(huán)節(jié),其與旅游情境、解說系統(tǒng)以及旅游教育效果緊密關聯(lián)。
解說系統(tǒng)中解說方式與教育感知具有關聯(lián)性。已有研究表明,教育功能是旅游解說的基礎功能。Boyle認為通過不同解說方式可以讓游客與景區(qū)形成情感和知識的聯(lián)系,有助于游客保護自然意識的培養(yǎng)[33]。Jacobs和Harms通過實驗證明調動游客情感的解說方式能夠更好地提高教育感知效果[4]23。國內學者王嘉銘等也通過實證說明了科普教育解說系統(tǒng)的解說方式影響游客總體教育感知[3]117。解說方式通過調動多維度感官體驗使得游客感知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影響游客教育感知,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但已有研究并未明確具體感官在教育效果提升上的作用,同時感官引導在游客教育感知中的具體作用在現有的旅游教育效果研究中仍未得到揭示。
在行為研究中,“刺激-機體-反應”(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SOR)范式解釋了機體(個體)根據外在環(huán)境(情境)對刺激產生反應(行為)的過程[35]368,[36]158。該范式能夠很好地解釋游客通過外部環(huán)境對不同解說方式產生反應并獲得教育感知的過程。因此,在探究解說系統(tǒng)為游客傳遞教育信息并獲得教育感知的過程性研究中,環(huán)境心理學的“刺激-機體-反應”模型是很好的指導工具。在具有教育性質的旅游情境下,刺激是指外在旅游環(huán)境,包括旅游情境與解說服務;機體是指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感知即游客的旅游教育感知;反應則是個體的身心反應,表現為游客游覽后的旅游教育效果,體現為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3個維度[36]158。
綜上可知,旅游教育感知是游客旅游體驗和教育感知的重要分支,而解說系統(tǒng)中解說方式與旅游教育感知具有較強關聯(lián)性。但現有研究并未揭示出解說方式對游客旅游教育效果的影響過程,也忽略了感官在教育感知中的作用。同時,已有關于旅游教育感知覆蓋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3 個維度的解讀[35]377,但是多為事后性、結果性的分析,缺乏前后對比和對照組設計,難以分析教育感知的過程及其對教育效果的差異性影響。因此,本研究擬在一致的水族館旅游情境下,輔之以不同的解說方式,探究游客調動不同感官進行教育感知的過程(圖1)。
2 研究設計
2.1 案例地概況
本研究選取香港海洋公園里的海洋奇觀水族館為案例。環(huán)境解說和教育是自然公園的服務和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構成了旅游產品的核心之一[37]。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主題公園之一,香港海洋公園特色鮮明的海洋保育項目是其核心吸引物之一。海洋奇觀是海洋公園中專門展示海洋動植物的水族館,在物質景觀的設計中,整個水族館共分為4層,觀眾可從通道環(huán)繞參觀。水族館按珊瑚礁進行布局,分深湖和潟湖兩部分,前者依據堡礁設計,后者參照緣礁摹造,兩湖海水相通,觀眾在其中可觀賞到超過400個品種,超過5 000條的珍貴魚類。水族館的解說系統(tǒng)建設十分到位,覆蓋了自導式和向導式的解說服務。自導式解說方式通常以展板、視頻等形式將海洋動物的名稱、習性以及呼吁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話語展示出來;向導式解說方式通常是水族館內提供的人工解說服務,主要通過解說人員對海洋動植物的講解以及與游客的互動以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
2.2 研究方法
(1)本研究在2019年5月7日~12日前往香港海洋公園,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參與式觀察法展開實地調研。本研究隨機將游客分為3個組別,分別提供不同的感官引導(表1)。第一組不附加任何感官引導,被試者(以下簡稱被試)以自然的狀態(tài)游覽和參觀;第二組附加視覺引導,主要在被試游覽和參觀時通過肢體語言有意地指引被試觀看自導式解說信息,全程跟隨被試并實時引導其觀看方向和位置,包括動植物、圖片和文字標識等,實際引導中不提供有效的解說信息,被試需調動視覺感官主動攝入教育信息;第三組在視覺引導的基礎上附加聽覺引導,即肢體引導和語言引導同時進行。在引導被試觀看游覽過程中統(tǒng)一提供關于海洋生物知識、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解說,被試主要調用視覺與聽覺感知海洋生物與攝入教育信息。后兩組實驗中,解說員全程帶領游客,保證覆蓋所有解說點。為了避免被試之間的相互影響,3個組別的被試按照時間順序先后進入水族館。本研究既保持了被試游覽水族館的路線和內容一致,也保持了解說內容的一致性,即自導式的展板或視頻、向導式的語音引導或解說均是水族館內關于海洋生物知識性的解說內容,不涉及態(tài)度、責任、意向等解說內容。
(2)由于游覽后實施的問卷調查存在無法準確評估游覽前態(tài)度以及容易受被試隱藏和偽裝真實想法的影響,本研究借鑒游覽前和游覽后相結合的問卷調查方式 [38]。通過比較游覽前后樣本的情況可以更為科學地評估不同解說方式所調動的感官體驗差異對游客教育感知的影響,也同時排除了受眾基本屬性對實驗產生的影響。在問卷設計中,研究主要基于以往的文獻回顧,參考Ballantyne等和Ardoin等的研究成果[39-40],并結合專家咨詢設計了初步問卷,結合實際情況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兩份正式問卷,即游覽前和游覽后問卷(表2)。游覽前問卷包括被試的教育感知情況與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游覽后問卷包括被試的教育感知情況。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同意的程度根據數值逐級遞增。
3 研究過程與結果
3.1 樣本結構
根據研究設計及分組,最終獲得第一組26個、第二組25個、第三組31個,共計82個有效數據樣本(表3)。從性別來看,共有男性23 名,女性59名;被試年齡集中在12~24歲與25~36歲,以青少年和中青年群體為主,符合海洋公園的主要游客群體特征;被試的學歷涵蓋了小學到碩士,中間水平學歷的分布相對較為均勻。
3.2 量表信度和效度檢驗
為了保證量表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對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采用Cronbach's α 值檢驗數據信度,結果顯示,游覽前和游覽后教育水平評價問卷的Cronbach's α 值分別為0.913和0.859,說明量表數據非??煽?。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Barttle球形檢驗對測量題項的相關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游覽前教育感知水平評價問卷的KMO 值為0.717,Barttle球形檢驗的卡方為336.647,Sig值為0.000;游覽后教育感知水平評價問卷的KMO 值為0.757,Barttle球形檢驗的卡方為507.640,Sig值為0.000,這表明兩個問卷均具備良好的結構效度。
3.3 游客教育感知量表中不同維度的權重計算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降維和權重計算。(1)通過公因子提取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在游覽前教育水平評價問卷中共提取出特征值均大于1的3個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法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為了提升因子的解釋力,刪除了題項B1,提取出3個因子,分別被命名為知識維度、態(tài)度維度和行為維度。(2)對游覽后教育感知水平評價問卷采用同樣的原則提取出3個因子(表4)。(3)對結果進行權重計算和分析。將二級指標的因子貢獻率進行歸一化得到二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上的權重,將各題項的成分得分系數歸一化可得到三級指標在二級指標上的權重(表5)。
3.4 不同感官引導下游客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維度的教育感知差異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根據問卷中各題項的權重對游客教育感知的知識、態(tài)度與行為維度進行計算,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實現對每一組別中游客游覽前后的教育感知水平進行對比,得到如下研究結果(表6)。
(1)第一組中,游客游覽前后教育感知在知識維度從3.512提升到4.155,出現了明顯提升;在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差異性不顯著(P>0.1),無顯著提升。在無感官引導的干預下,游客自由游覽時更多地經由水族館的自導式解說系統(tǒng)獲取教育信息,該系統(tǒng)包含視頻播放和游戲互動等動態(tài)解說元素,然而其在館內的覆蓋有限,且大部分為靜態(tài)知識和圖片的展示,因而在游客短暫的游覽體驗中,只能夠根據景點提供的解說信息了解和獲取海洋動植物的知識。這種簡單的信息攝入導致游客僅出現知識層面的提升,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提升并不明顯。
(2)在感官引導組中,第二組視覺引導在游客的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維度分別提升了0.897、0.227和0.307;第三組視聽引導分別提升了0.924、0.218和0.280,均出現了顯著提升,說明感官引導對游客教育感知具有顯著提升作用。這種具有感官引導的游覽形式與水族館提供的向導式解說方式較為契合,也間接說明了向導式解說方式比自導式解說方式對游客教育感知有更大的影響。在感官引導中,游客的知識相較于無感官引導的形式提升更快,說明在解說員-游客的視覺或視聽互動解說模式下,游客能夠更快、更有目標性地獲取知識。在實際調研中也發(fā)現,游客在自由游覽中,更傾向于觀賞海洋動植物,容易忽視周圍的解說信息,或者說游客更愿意花費時間觀賞海洋生物而較少花費時間去學習教育知識。
(3)在兩組感官引導的對比中,視聽引導組游客游覽后的教育感知水平(4.203、4.831、4.606)均高于視覺引導組(4.175、4.652、4.271),說明視聽引導比視覺引導在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的提升更加顯著,也說明了視聽引導的向導式解說方式比視覺引導的向導式解說方式對游客教育感知有更大的影響。在視聽引導下,解說人員的動態(tài)講解幫助游客弱化了學習和消化靜態(tài)知識的障礙,降低了游客主動獲取知識的難度;且受解說人員解說技巧的影響,游客更容易對海洋動物產生共情,其教育感知的態(tài)度和行為變化也更加顯著。根據游客的現場反饋,視聽引導的解說方式互動性較強,解說人員在講解的時候會讓游客去觀察海洋生物的特性以驗證其講解的內容,更容易讓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圍繞解說方式對游客教育感知影響的過程性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法探究了不同解說方式經由感官調用對游客教育感知產生差異性影響的過程。結果表明:
(1)無感官引導對游客教育感知產生部分影響,體現為知識維度的提升。無感官引導方式與自導式解說方式較為吻合,均以靜態(tài)展示為主,游客需要發(fā)揮自主能動性攝入教育信息。然而大量的游客往往會忽視場館內已有的講解內容,僅關注場館內的景點景觀。對于不同的游客而言,攝入信息量、教育知識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這種解說方式多停留于知識層面的改變,難以對游客教育感知程度的更高態(tài)度和行為維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感官引導對游客教育感知產生影響,體現為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維度的提升。視覺與聽覺的感官引導方式與向導式解說方式較為吻合,由于有專業(yè)解說人員的帶領,且游覽過程中通過解說信息的指引以及解說人員與游客之間的雙向互動,強化了游客的旅游教育感知。因而,相較于單向信息輸入的無感官引導方式,感官引導中的雙向互動模式所呈現的旅游教育效果更加顯著。
(3)視聽引導比視覺引導方式對游客教育感知具有更大的影響。本研究關注游客教育感知中較為顯見的視覺和聽覺感官,發(fā)現在視聽結合引導中,游客對于旅游情境及解說信息的感知更加全面。不同于已有研究中解說僅在旅游教育感知的知識維度上實現[4]127,視聽感官的調動實現了態(tài)度維度與行為維度的逐步提升,即解說者通過調動游客的視覺和聽覺可以更好地提升游客教育感知,幫助游客獲得更好的體驗,這也間接說明了視聽引導的向導式解說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旅游教育效果。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1)在保持游客行為、行為環(huán)境、解說內容一致的前提下,本研究重點關注旅游解說方式對游客教育感知的影響,回應了過去對旅游環(huán)境與游客行為關系的關注,彌補了已有研究對解說方式與解說內容的混雜式分析,重新審視環(huán)境與內容一致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更好的旅游教育效果。(2)本研究從現場獲取游客旅游教育感知的即時反饋,較好地呼應了具身理論“身心一體”的取向,并在實證研究中將身體的感官調用過程展演出來,揭示了感官不斷疊加的旅游體驗如何實現不同維度的旅游教育效果的提升。本研究深入解析旅游教育感知中的感官維度,基于SOR模型將感知與情境、解說以及教育效果進行關聯(lián)分析,揭示了相關要素之間的動態(tài)運行規(guī)律。
在實踐層面上,結合游客的感官特征進行旅游目的地的設計和管理對提升旅游體驗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對游客所施加的感官引導干預與現實景區(qū)中的解說系統(tǒng)規(guī)劃建設具有較強關聯(lián)。在現實旅游景區(qū)的建設中,通常結合自導式和向導式的解說方式進行解說系統(tǒng)的建設。自導式解說的成本相對較低且利于管理[41],而向導式解說涉及解說員的招募、培訓、評估等環(huán)節(jié),成本和管理難度相對較高[42]。本研究揭示了游客對兩種解說方式的感知差異,并表明視聽引導的向導式解說方式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這對于現實旅游景區(qū)解說系統(tǒng)的資源配置,如人力資源儲備、解說效果評估等具有啟發(fā)意義。(2)本研究在教育感知的探討中加入了感官維度的解析,證明了有效結合游客感官體驗的解說方式能夠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對景區(qū)解說系統(tǒng)的設計具有參考價值。解說應強調多感官的結合,特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解說人員也應注重通過感官印象刺激為游客創(chuàng)造難忘的旅游體驗[43],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國解說系統(tǒng)規(guī)劃還存在諸多不規(guī)范的問題,相比于自然型旅游目的地,文化型目的地對解說的依賴更為強烈[44],希望未來通過對感官體驗的深入認識,建立更加科學和規(guī)范的解說系統(tǒng),進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教育體驗。
作為微觀的個案研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研究設計上,研究僅考慮了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形式對旅游教育感知的影響,而游客在浸入體驗的前提與基礎是多感官參與[45],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更為關注游客的多感官體驗過程。本研究通過感官引導的方式將樣本分組,無法做到完全分離出視覺、聽覺和其他感官信息的影響。這也是田野實驗存在的通用問題,未來可采用神經科學技術手段,如利用眼動追蹤技術對視覺的捕捉,更加真實地捕捉生理層面的認知過程。本研究未探索出不同解說方式下感官調動對游客教育感知的影響機制,需要在未來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