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工科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多主體協同治理研究

2024-06-09 15:16:08劉景云張益農胡立栓劉艷霞唐少虎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協同治理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

劉景云 張益農 胡立栓 劉艷霞 唐少虎

[摘要]在分析應用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多主體參與模式;以新工科為引領,明確多主體協同治理目標,構建基于SFIC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從優(yōu)化起始條件、完善制度設計、突出領導牽引、建立多主體溝通渠道及迭代優(yōu)化評估反饋機制等方面,提出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治理的優(yōu)化路徑,以期提升協同治理成效,更好地服務于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

[關鍵詞]新工科;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多主體;協同治理

[中圖分類號]G 648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310(2024)03002506

A Study on the Multiple 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LIU? Jingyun, ZHANG? Yinong, HU? Lishuan, LIU? Yanxia, TANG? Shaohu

(College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Logistic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 multiple subject particip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aking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s the guide, the goal of multiple 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s clarified and the SFIC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is developed.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starting conditions, perfecting institutional design, highlighting leadership, establishing multiple subject communication ways, and iteratively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multiple 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better serv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multiple subjects;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0引言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指出“堅持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1]。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zhàn),也對人才資源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資源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工程教育占本科教育規(guī)模的1/3,工程科技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2],國家戰(zhàn)略與產業(yè)變革迫切需要工程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3]。新工科建設是教育部主動應對以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挑戰(zhàn),從服務國家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滿足產業(yè)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需求及面向經濟社會未來發(fā)展的高度,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持續(x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35]。在“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的基礎上,教育部先后發(f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新工科建設由此正式啟動[6],并成為新經濟形勢下中國工程教育的行動指南。

新工科人才不僅要具有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項目組織與團隊協作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還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和人文精神[7]?!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明確指出,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9]。國際化是高等教育領域中整合教育目的和功能并傳遞多元文化或全球理念的進程[10]。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11],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新工科背景下,國際合作辦學的主要目標為借助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先進技術和一流教育資源[4],建設和發(fā)展我國高校的新工科學科專業(yè)。

教育國際化是多主體參與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的多主體不是簡單的中外高校合作疊加校企合作,而是需要跨國境、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12]。參與主體不僅涉及國內與國際教育界,還涉及科技界與產業(yè)界中的各類主體,特別是對于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產教融合成為重要途徑[13]。

1應用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問題

由于多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治理模式,應用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415]。

1)外方高校主要參與課程體系設置及授課,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進外方高校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資源及教學方法,但是外方高校存在主體意識缺失與責任不到位的情況。此外,外方高校教師較少開展適于中方學生的教學方法研究,難以做到因材施教。

2)課程體系的設置由中外雙方共同確認,但是沒有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影響其合理性。同時,課程內容多為機械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雖然有助于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彌補文化差異,但是沒有進行有效協同及各自優(yōu)勢的融合研究。

3)辦學過程中的合作以教學為主,無法進行全面的產學研融合,境外高校和產業(yè)優(yōu)勢對國內高校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有限。

4)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外語教學以英文為主。因此,如果合作高校來自母語非英語的國家,那么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既要完成語言學習,還要完成外方的專業(yè)課程學習,學習任務和壓力比較大。同時,語言問題使雙方教師的溝通協調存在障礙,對合作辦學產生不利影響。

為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對多主體進行協同治理[16-19]:首先要在新工科建設需求下對辦學多主體進行明確界定,然后構建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進而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治理的優(yōu)化路徑。

2多參與主體的界定

北京聯合大學是北京市屬應用型大學,堅持學以致用,定位于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學校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獲批俄羅斯烏拉爾交通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北京聯合大學俄交大聯合交通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本文以北京聯合大學俄交大聯合交通學院為例,在新工科建設行動綱領指導下,結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定位、先進教學理念及優(yōu)質國際教育資源,探討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多主體協同治理問題。

北京聯合大學俄交大聯合交通學院合作辦學專業(yè)采用“4+0”培養(yǎng)模式,課程與學時設置達到教育部要求的“4個1/3”:引進的外方課程占全部課程的1/3以上,引進的外方專業(yè)核心課程占全部核心課程的1/3以上,俄方教師承擔的專業(yè)核心課程的門數占全部課程的1/3以上,俄方教師承擔的專業(yè)核心課程的教學時數占全部教學時數的1/3以上。

北京聯合大學在2023版培養(yǎng)方案中全面深化OBE理念,推進“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xù)改進”的中國工程認證教育理念,強調基于國家社會與教育發(fā)展、學校特色與定位、學生個人能力與發(fā)展、家長與校友期望、產業(yè)發(fā)展與職場需求確定培養(yǎng)目標。同時,學校制定了人才培養(yǎng)方案合理性評價機制與實施辦法,規(guī)定內部評價的調研對象為在校生、專業(yè)教師、校內專家、教學管理人員,外部評價的調研對象為在校生家長、校友、行業(yè)企業(yè)專家、用人單位和學生實習單位等利益相關者。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參與主體包括國內高校利益相關者(教師、管理者、行政人員、學生與家長、校友)及行業(yè)組織與企業(yè),國外高校利益相關者(教師、管理者、行政人員)及行業(yè)組織與企業(yè),此外,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溝通協調。在“去行政化”背景下,政府層面多以宏觀政策法規(guī)及評估等形式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辦學實施過程中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多主體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協同多為微觀層面。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多主體不包括政府,同時也忽略了影響較小的因素。多主體參與協同的環(huán)節(jié)包括制定培養(yǎng)目標、明確畢業(yè)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組織教學實踐、開展評估反饋。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參與模式如圖1所示。

3基于SFIC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

本文擬在新工科建設理念指導下,定位于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基于起始條件(starting conditions,S)、催化領導(facilitative leadership,F)、制度設計(institutional design,I)、協同過程(collaborative process,C),即SFIC模型,構建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以解決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由于多主體缺乏有效協同所遇到的問題。

3.1多主體協同治理目標

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yè)的神圣職責[20],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根本任務[14],也是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最高目標。治理包括行動者、關系、制度和過程等關鍵要素[16]。協同治理是一種有利于聚合多方力量、多種元素和多樣資源的管理模式,走在理論前沿[2122]。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引進一流教育資源、課程資源和師資條件來建設和發(fā)展我國高校的新工科學科專業(yè)”[4]為指導,提升教學水平、優(yōu)化課程體系、建設國際化課程資源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從而培養(yǎng)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是多主體協同治理的目標。

3.2基于SFIC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構建

本文根據新工科多方合作教育模式,結合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在確定的多個主體參與模式的基礎上,圍繞治理目標,建立基于SFIC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模型[19],如圖2所示。

起始條件是合作開始的條件,主要包括合作動因、參與主體資源權力不平衡、合作意愿。從中方角度,國家支持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國際化方式,并予以辦學自主權,同時,產業(yè)界需要國際化人才。因此,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滿足產業(yè)界需求、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與競爭力是國內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動因。從外方角度,推動全球化發(fā)展、拓展海外教育市場、提升國際聲譽等是外方高校參與合作辦學的動因。合作辦學涉及的中外高校、行業(yè)組織與企業(yè)等多方參與主體,在治理中角色各異,職責與權力不同,教育理念與文化存在差異,資源投入不均衡,信息不對稱,造成治理中存在失衡現象。同時,中外雙方主體都有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共同目標,從而促進達成合作意愿。這些因素成為影響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治理的起始條件。

3.2.2制度設計

制度是多主體協同的基本協議和規(guī)則,對于合作過程的程序合法性至關重要。制度包括政府宏觀層面的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章制度、管理文件等,也包括中外高校之間、高校與行業(yè)組織和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協議與細則,規(guī)定了參與主體的行為規(guī)范。制度設計必須明確參與的開放性、規(guī)則制定的清晰性和過程的透明性,以保障中外合作辦學在公開、公平、高效的系統環(huán)境下運行。

3.2.3催化領導

領導對于制定和維持明確的基本規(guī)則、建立信任、促進對話及探索共同利益至關重要,包括“引導”和“授權”的領導方式。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從宏觀層面,應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從學校層面,應充分發(fā)揮校級領導作用,促進決策與激勵;從院級機構層面,應充分溝通與協調,推動各主體有效參與協同治理,達成合作共識。

3.2.4協同過程

協同過程是一個分階段的迭代循環(huán)過程,包括面對面溝通、建立信任、過程投入、達成共識、階段性成果5個階段。第一,中外雙方高校需要通過面對面溝通建立信任、相互尊重、共同理解,這是合作的必要條件。現代信息技術使溝通更加高效和便捷,溝通方式包括線上、線下等。第二,協同過程是多主體之間建立信任的過程,協同治理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第三,過程投入是協同合作最重要的因素。在此過程中,中外雙方高校的多主體首先對彼此依存關系具有共同認知,并尋求持續(xù)合作;其次能夠明晰合作中各自的權力與職責,各司其職;最后,能夠互惠互利、求同存異,但不能顧此失彼,應開放包容地尋求各方利益平衡。第四,中外雙方高校對合作辦學的育人目標、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共同價值達成共識。第五,中外雙方高校形成育人成效、持續(xù)合作機制及共同解決問題機制等階段性成果。

3.2.5評估反饋

評估反饋,即對中外合作辦學協同治理效果形成評估反饋機制,評價治理效果是否達到了治理目標,并及時反饋協同治理中出現的偏差,不斷優(yōu)化協同過程,迭代循環(huán),持續(xù)改進。在該過程中,各主體需要不斷關注共識達成情況,檢驗階段性成果,保證協同過程不偏離治理目標,并落實多主體職責,及時解決中外合作辦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升治理效果,從而達到協同治理的目標。

4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治理的優(yōu)化路徑

在SFIC模型框架下,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需要建立協同渠道,達成合作共識,并不斷優(yōu)化,共同致力于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本文基于新工科與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核心理念,突出“理念引進、觀念融合”,提出協同治理優(yōu)化路徑。

4.1優(yōu)化起始條件,縮小主體資源權力不平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高校要明確受教育對象的天然屬性,即青年人成才的發(fā)展需求,遵循學生在素質、能力、心理方面的客觀成長規(guī)律,并借鑒和融合外方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觀念,注重實事求是、合理性與可執(zhí)行性。在中外合作辦學事業(yè)中,中外雙方高校具有較強的合作意愿,是協同治理的主要責任者。在合作初期,中外雙方高校的投入可能不平衡,需要通過尋求協同治理的目標,提升外方高校參與度,使其與中方高校共同主導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輸出先進教學理念,并結合中方高校的定位與學生的特點優(yōu)化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程設計與教學,協助中方高校建設國際化課程資源及培養(yǎng)師資,進一步優(yōu)化起始條件。此外,中外雙方的行業(yè)組織和企業(yè)單位是合作辦學的重要參與方,在合作初期,以中方企業(yè)為主導。通過多主體協同治理,可進一步提升外方行業(yè)企業(yè)的參與度,特別是在制定培養(yǎng)目標和畢業(yè)要求、建設課程案例資源及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外方產業(yè)界優(yōu)勢,推進全方位產教融合。同時,在傳遞多元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求同存異、相互包容,減少文化差異對人才培養(yǎng)帶來的影響。

4.2完善制度設計,保障合作辦學公開高效運行

中方高校應立足當前學校發(fā)展現狀,加強中外雙方對話,統籌合作資源,完善合作辦學的措施和細則。在微觀層面,在現有制度規(guī)則與合作協議的基礎上,高校應圍繞協同治理目標,征集多方參與主體的意見和建議;在國際視野層面,高校應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與科研合作方面進行協同制度設計,建立平等協商機制,進一步明確各參與主體的權責。同時,中外雙方高校應制定合作辦學激勵制度,實施激勵措施,鼓勵各主體積極參與協同治理;建立中外雙方校級、院級及師生信息溝通與資源共享保障制度,為協同過程中拓展溝通渠道打好基礎。此外,基于產出導向理念,除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之外,中外雙方的行業(yè)企業(yè)應切實參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提出期望和培養(yǎng)建議,并及時進行育人效果的評價與反饋。在補充和完善上述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評估反饋機制,促進制度的公開與透明,為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參與提供全方位保障。

4.3突出領導牽引,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中外合作辦學是由上至下的系統性事業(yè),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全局統籌和綜合協調,因此各層級領導的牽引作用必不可少。領導是多主體進行合作協商的關鍵因素,對推動合作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高校是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責任者,應從兩個層面發(fā)揮領導的主導作用:在校級層面,應加強中外雙方高校校級領導對話,明確合作辦學協同治理的目標,統籌制定協同制度、激勵制度及整改退出規(guī)則等,均衡各方資源投入,簽訂合作協議,激勵與引導多主體積極參與協同治理等;在院級層面,領導主導與組織多方參與協同治理的具體實施工作,如主持多主體面對面對話,統籌協同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推動各主體有效參與協同治理,并達成合作共識等。

4.4建立溝通渠道,加強協同過程

高校應建立多主體溝通渠道: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虛擬教研室,組建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研究團隊,建立中外雙方教師和企業(yè)導師的數字化虛擬聯系方式,開展教學與科學問題研究,解決中外合作辦學中的真問題,促進學科發(fā)展;完善中外雙方高校的領導、行政人員、教師、學生之間的網絡溝通渠道,提高信息反饋的實時性與高效性;引進外方教師來中方授課,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并推廣國際課程本土化成果;充分發(fā)揮外語教學中心的作用,鼓勵外語教師開展專業(yè)教學研究,具備“外語+專業(yè)”雙重素養(yǎng),從而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鼓勵教師到外方高校訪學,提升國際視野,加強語言溝通能力。此外,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國家戰(zhàn)略和產業(yè)需求,建立學生家長及校友反饋渠道,并接受監(jiān)督。

4.5建立

評估反饋機制,實現良性循環(huán)中外雙方高校對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多主體協同治理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閉環(huán)反饋,對協同治理過程進行優(yōu)化和改善,實現良性循環(huán)。評估反饋環(huán)節(jié)同樣是多主體參與的過程,包括中外雙方高校利益相關者、行業(yè)組織和企業(yè)等。評估反饋機制主要從對話溝通是否有效、是否達成共識,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如何,以及是否形成了有效機制等方面,對照協同治理目標及時調整偏差,落實多主體職責。另外,高校應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甚至執(zhí)行退出機制,以保證中外合作辦學多主體協同治理不斷優(yōu)化,持續(xù)改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2]吳巖.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來——對高等教育未來的戰(zhàn)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3]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林健.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建設——新理念、新模式、新突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54.

[5]王章豹.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專業(yè)結構調整的歷程、特征與展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7):122-140.

[6]黃澤文.“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時代蘊涵與發(fā)展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3):162-168.

[7]蒲清平,雷洪鳴,王馨瑤.新發(fā)展階段、新發(fā)展理念、新發(fā)展格局視域下新工科建設的三重邏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4):160-170.

[8]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EB/OL].(2019-03-02)[2023-11-10].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

ZmY4MDgwODE2ZjNlOTc4NDAxNmY0Mjg3OTAxMzA1NTM.

[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3-11-10].https://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0]菲利普·阿特巴赫,姜川,陳廷柱.全球化與國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12-18.

[11]李巖,沈巖莉,韓鵬,等.面向中外合作辦學的新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3,31(5):119-121.

[12]王娟,雷蕾.新時代高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協同治理的動因、機理及路徑[J].職教通訊,2023(2):65-71.

[13]李高建,崔萍,惠熙文.地方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現實需求、困境與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3,9(30):87-90.

[14]周泓,潘芳芳,劉斯,等.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8(3):96-105.

[15]伍宸,宋永華,趙倩.“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7(2):29-31.

[16]余軍華,袁文藝.公共治理:概念與內涵[J].中國行政管理, 2013(12): 52-55.

[17]李毅.國際視野下中外合作辦學的治理[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6(2):186-187.

[18]嚴孟帥.國際視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組織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8(2):112-116.

[19]ANSELL C,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 18(4):543-571.

[20]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21.

[21]周勇軍,肖琦.從行政管理到協同治理:“去行政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協同模式的建構與優(yōu)化[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33(12):59-60.

[22]陳朋親,毛艷華.粵港澳大灣區(qū)機場群協同治理:理論框架與優(yōu)化路徑[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4):142-149.

猜你喜歡
協同治理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論下的京津冀環(huán)境污染協同治理研究
協同治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理論參照
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0:27
基于間斷—平衡理論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的政策演進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41:10
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社區(qū)治理的創(chuàng)新
風險社會理論范式下中國“環(huán)境沖突”問題及其協同治理論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探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5:15
藝術設計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探索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產業(yè)與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辦學”服裝人才培養(yǎng)
淺析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下的物理教學改革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模塊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
昂仁县| 莱西市| 林西县| 兴安盟| 满城县| 松潘县| 左云县| 广水市| 久治县| 溧水县| 井研县| 宁强县| 庆阳市| 肇源县| 梁平县| 大新县| 湘乡市| 宁德市| 浙江省| 河曲县| 遵化市| 耿马| 平定县| 岳普湖县| 贵德县| 中方县| 苏州市| 纳雍县| 芜湖市| 聂荣县| 东乌珠穆沁旗| 保定市| 建宁县| 白朗县| 天津市| 扶沟县| 铁力市| 长宁区| 星座| 当雄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