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教育質量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文章基于“雙減”政策,建構了“三基—兩徑—一評”教學管理模式,并進行具體實施,即夯實“三個基礎”,堅守育人本位;打通“兩條路徑”,形成家校合力;建立環(huán)形評價,形成管理閉環(huán)。力求做到工作有目標、措施可操作、實施有效果,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實現(xiàn)“減負提質”。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學管理模式;實踐;課后服務
【作者簡介】張藝楠,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語文閱讀教學。
【基金項目】崇左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邊境地區(qū)(大新縣、寧明縣)教育提升工程專項課題“新課標‘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城鄉(xiāng)共建學校小學語文習作評價策略的實踐研究”(BZ202345)
一、引言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校主要負責知識和方法的傳授,家庭主要負責監(jiān)督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家校共育可以形成學生校內外學習的合力。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教師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部分教師觀念滯后等,出現(xiàn)教學不能緊跟課改,無法擴大課堂教學體量等問題。部分教師將學生應該在課堂學會的知識變成在學校學習一部分,由家長輔導一部分。改變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現(xiàn)象,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首要問題是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夯實育人本位,將知識傳授的基本任務扎扎實實在校內完成,學校教育由“缺位”變成“守位”;其次是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讓“越位”的家長不再一味關注學生的課業(yè)情況,而是科學陪伴,讓親子關系“歸位”;最后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后服務,以校內的興趣培養(yǎng)取代校外機構的“知識轟炸”,引導機構轉型“退位”。
“雙減”政策以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目標,結合“五項管理”的基本要求,對作業(yè)管理、教學質量、課后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和量化的要求。“雙減”面向的主體是學生,“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各學校在落實的過程中,也對自身的教學管理進行了改革,如管理理念的升級和管理路徑的重構等。本文以南寧市鳳翔路小學為例,探求以管理模式優(yōu)化推進“減負提質”,梳理了“三基—兩徑— 一評”(以下簡稱“3—2—1”)教學管理模式,以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二、“3—2—1”教學管理模式的建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對教育質量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因此,建構符合“雙減”理念的教學管理模式,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管理學提出了科學的教學管理觀念和制度建設指導,提出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明確教學管理流程、運用各類平臺影響力擴大教師交流提升的三項基礎管理;另一方面,依據(jù)學生發(fā)展理論,以學生需求為核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保障學生的安全和健康為基礎,設計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課后服務課程和家庭教育指導兩條路徑;同時,教育關注的環(huán)形評價是一種閉環(huán)管理的評價理念,它強調在全面監(jiān)測模式推進的過程中,注重教學管理的可視化升級、教學手段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和家長滿意度的提高,實現(xiàn)追蹤管理和及時反饋。
在教育管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南寧市鳳翔路小學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個體差異及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關注教育過程中的公平與效率,建構了“3—2—1”教學管理模式(如圖1)?!?”即“三基”,指強化校內教學管理的人才基礎、時段基礎和陣地基礎;“2”即“兩徑”,指打通家庭教育指導和課后服務兩條路徑;“1”即“一評”,指建立一套貫穿始終的環(huán)形評價體系?!?—2—1”教學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強調課程的合理安排、教學教研方式方法的改進、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的完善、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家校溝通的有效性。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推動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和全面進步,確保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和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三、“3—2—1”教學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
(一)夯實“三個基礎”,堅守育人本位
1.人才基礎——教師隊伍建設梯隊化
人才是學校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教師是“雙減”政策落地的直接執(zhí)行人。學校應大力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業(yè)務素養(yǎng)、學術涵養(yǎng),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讓教師真正理解“雙減”內涵與育人指向。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雙減”政策,也是學校良性、長遠發(fā)展的關鍵。基于此,南寧市鳳翔路小學重點打造三類人才:“專家引領型”教師、“骨干研究型”教師、“新生主力型”教師。學校通過問卷調查梳理幾類人才的成長點、培養(yǎng)點和瓶頸期,建立教師發(fā)展專業(yè)檔案,打造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梯隊提升的“鳳舞工程”。“鳳舞工程”通過“振翅計劃”培養(yǎng)五年以下新入職教師“站穩(wěn)”講臺;通過“鳳鳴計劃”引領五年以上教齡青年教師從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通過“騰飛計劃”指導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一級教師快速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主張。學校結合教師的成長需求,有針對性地搭建平臺、提供資源、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加快教師的成長速度,提升教師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以實現(xiàn)“雙減”政策的落地與實施。
2.時段基礎——教學流程管理規(guī)范化
課堂教學是教學管理的主陣地,也是“雙減”的主戰(zhàn)場。課前、課中、課后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三個重要時段,抓牢時段基礎,對三個時段進行規(guī)范的流程管理,是實現(xiàn)“雙減”提質增效的重要策略。
(1)抓牢課前,提高備課質量
備課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反思教學實踐,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诖?,南寧市鳳翔路小學采用備課“兩固定”的教研方式,以實現(xiàn)備課質量的提升,形成學校多元化的教研范式。其中,“兩固定”指的是教研流程固定、教研主題固定。參與教研的教師提前規(guī)劃、思考,新老教師進行團隊整合,老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新教師結合教育形勢提供新的教學手段。兩梯隊教師共同研讀教材,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以團隊研討的組織形式進行集體備課,梳理單元習題,設計學習任務單,根據(jù)學生實際開展備課活動,借助集體智慧提高備課效率和質量。
(2)抓牢課中,建設“六義四動”生態(tài)課堂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上好一節(jié)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練式管理拒絕單純的課堂控制和命令,要求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習小組的力量,提高學生學習互助組的力量,增強學習組織的凝聚力,達到快速提升整體學習效果的目的。[1]基于這一理念,南寧市鳳翔路小學打造“六義四動”生態(tài)課堂,提出鳳翔“六義”(問、讀、思、做、簡、厚)和君子“四動”(活動、互動、生動、智動)教學模式,借此營造“雙減”背景下的高效課堂。“六義四動”教學范式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作為主要關注點,杜絕了教師“包干”“一言堂”的現(xiàn)象,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為了扎實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教師加強對“家常課”和“研究課”兩類課型的關注,采取“家常課”推門聽,“研究課”反復聽的聽課方式。“家常課”重點關注學生反饋、學習效率,以及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相關作業(yè)練習的情況,確保作業(yè)消化在課堂。特別是難度較大的習題,教師要在課上解決,盡量不讓學生把“困難”帶回家。“研究課”則是注重改進和優(yōu)化的過程,通過對同一名教師進行跟蹤聽課,指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切實做到“減負提質”。
(3)抓牢課后,把控總量規(guī)范作業(yè)管理
學校制訂作業(yè)公示制度,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等活動,確定每節(jié)課的書面作業(yè)總量,形成教師“下水作業(yè)”制度。同一班級各學科教師,每天就本學科作業(yè)布置情況在微信、QQ、釘釘?shù)裙ぷ鹘涣魅簝冉涣?,并上報作業(yè)完成時間,由班主任匯總各學科作業(yè)清單,根據(jù)學生完成各科作業(yè)所需的總時間進行統(tǒng)籌和協(xié)調。學校鼓勵用多樣化的非書面作業(yè)代替機械性的、重復性的低質量作業(yè),同時主張學科作業(yè)和德育活動充分結合。如學校的節(jié)慶活動作品——愛國主義教育手抄報、繪畫作品等,可借助美術課時間,由專業(yè)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不額外增加學生的任務負擔。另外,教師要不斷提升作業(yè)設計能力和設計水平,精簡作業(yè)量,通過分層作業(yè),提高作業(yè)布置的精準度。學科教師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活動,確定每周學科作業(yè)總量,對作業(yè)進行分層分類,開展作業(yè)設計評比活動。同時,注重作業(yè)的展示,以定期的趣味作業(yè)展帶動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興趣和熱情等。
3.陣地基礎——搭建交流平臺
教育學認為,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其核心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校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素質、優(yōu)化教育資源等。學校間的經驗交流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可能,通過分享各自在教育實踐中的成功案例、面臨的挑戰(zhàn)及解決方案,學校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育質量。如南寧市鳳翔路小學一是依托校內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送教下鄉(xiāng)”“坊內教研”等活動,輻射、引領一批青年教師成長為名師;通過名師工作坊平臺,將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資源引進來,也將學校教師的科研、教學成果帶出去;通過送教、交流、共建等活動,為教師提供切磋技藝的平臺,充分調動教師的內驅力,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二是依托學校科研課題陣地,在學??蒲胁块T的培訓、指導和引領下,通過課題研究,形成將問題變?yōu)檎n題、用課題的眼光看問題的科研思維,用做課題的方式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三是依托學校的校園文化陣地,以“梅、蘭、竹、菊”君子精神為文化引領,形成“六德四品”君子課程體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能品行、君子風范等,讓學生從小在君子風范的浸染下發(fā)展興趣,實現(xiàn)多元發(fā)展,種下素質發(fā)展、素養(yǎng)為先的理念種子。
(二)打通“兩條路徑”,形成家校合力
社會學認為,家庭和學校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對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家校合作可以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促進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減少誤解和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半p減”工作落地落實,過程需要依靠一線教師來執(zhí)行,更需要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為了扎實推進“雙減”工作,讓政策落地,學校著力打通“兩條路徑”,雙線并行,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同時做好課后服務,解決家庭的后顧之憂。
1.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有“學?!焙汀凹彝ァ眱蓚€視角,制訂科學的家校合作行動計劃,需要在理解家庭教育行動和教育事件意義的基礎上進行。[2]也就是說,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兩個重要主體,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協(xié)同工作。學校通過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可以加強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如南寧市鳳翔路小學通過設立班級、年級、校級層面的三層級家委會,實現(xiàn)家委對學校“雙減”工作的反饋與監(jiān)督。學校通過校級微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形式向家長及社會公眾宣傳“雙減”政策;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家長的反饋意見,堅持家校協(xié)同育人,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方面的優(yōu)勢。另外,大力推動家長學校建設,開設家庭教育“云課堂”,對個別家庭采取一對一方式指導家庭教育,定期錄制科學陪伴主題的宣傳片,引導家長關注親子關系培養(yǎng)?!半p減”政策落實后,學生作業(yè)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減輕,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課余時間,需要學校對家長進行科學指導,以確?!?—2—1”教學管理模式取得實效。
2.大力推進課后服務
每個學生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課后服務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可以為那些因家庭、社會等因素導致課后學習條件不足的學生提供額外的支持,從而縮小教育差距,實現(xiàn)教育公平。南寧市鳳翔路小學在課后服務方面立足學校君子文化,面向全體,全面開展特色課后服務,作業(yè)托管、興趣拓展、社團活動三線并舉。作業(yè)托管由各學科教師輔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保證學習任務“日日清”;興趣拓展對應學校的君子“四品”(梅、蘭、竹、菊),分為人文品質類、身心成長類、科技素養(yǎng)類、藝術氣度類四類課程,聚焦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社團活動主要選拔具有相關特長的學生參加訓練,挖掘儲備領域拔尖人才,教師主動參加團隊教研,制訂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類課程,實現(xiàn)“五育”并舉。
(三)建立環(huán)形評價,形成管理閉環(huán)
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具,為評價聽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美國教育學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了CIPP模式,該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四個部分。CIPP模式每個階段的評價結果均可給予教師反饋,諸如教學目標的不合理、實施方案的可行性低等問題均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起到全程監(jiān)控作用。[3]這種評價模式有助于發(fā)現(xiàn)教學管理中的問題,并為改進提供依據(jù)。南寧市鳳翔路小學基于CIPP模式理念,形成了一套貫穿教學始終的環(huán)形評價,實現(xiàn)“執(zhí)行—反饋—整改”的管理閉環(huán)。學校通過前置評價,了解師生、家長對于“雙減”政策的了解及支持情況,摸清工作推進的難點所在,制訂更合理、更優(yōu)化的實施策略;通過過程性評價、跟蹤式評價反饋“雙減”工作的落實情況,特別是關注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通過評價反饋,反思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通過總結性評價,做到層層反饋,學生、家長、教師、教研組長、中層管理人員、校級領導定期召開反饋會,對“雙減”政策落實情況做“周反饋”“月小結”“階段總結”“學期總結”,在反饋中總結,總結中反思,反思中改進,改進中創(chuàng)新。
四、結語
本文深入分析了學校如何實施“3—2—1”教學管理模式,從而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同時,通過實踐案例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雙減”政策下學校教育的變革與挑戰(zhàn),展示了學校在實踐中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并取得顯著的成效。這些成功案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也進一步驗證了“3—2—1”教學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在“3—2—1”教學管理模式的推動下,學校教育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需求,同時也將加強與社區(qū)、家庭的合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質的環(huán)境。另外,在不斷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學校教育將不斷邁向新高度,為學生的未來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伍俊華,項旭. 課堂教學管理四個維度思政功能的開發(fā)[J]. 遼寧教育,2023(4):69-71.
[2]吳重涵. 家校合作的家庭視角:《家庭優(yōu)勢:社會階層與家長參與》中譯本序[J]. 教育學術月刊,2015(4):102-106.
[3]吳鵬程. 基于CIPP模式的全科閱讀評價體系建構[J]. 教育研究與評論,2023(10):91-95.
(責任編輯:羅小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