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 ?論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視角,通過閱讀療愈團體交互式共讀與個體閱讀體驗分享等實證研究,探索“閱讀療法”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提出“閱讀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閱讀推廣服務,提供新的實踐方案。
關鍵詞 公共文化服務;圖書館閱讀推廣;閱讀療法;大學生心理健康
分類號 G252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Therap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cus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un Yan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reading therapy”?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empirical studies such as interactive co-reading in reading heal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 reading experience sharing, and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reading therapy”?and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ractical scheme for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servic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Library reading promotion.?Reading therapy.?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0引言
公共文化服務,旨在促進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升公眾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質。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提供圖書借閱服務的場所,也是為公眾提供閱讀資源與服務的重要平臺,更是承擔著傳承中外文化、促進知識和科學傳播、開展社會教育等多重使命。
作為國家文教戰(zhàn)略組成部分的“全民閱讀”,不僅為民眾提供知識和信息,也是塑造個體心理健康、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的有效手段?!督】抵袊袆樱?019—2030年)》把促進民眾心理健康作為重大專項行動[1],教育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等聯(lián)合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2],可見如何在全民閱讀,尤其是學校教育范疇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并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當下,大學生普遍存在就業(yè)壓力大、價值取向迷茫、學習動力不足等心理問題,且日趨復雜化。有研究表明,作為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療法”得到在校大學生的心理認可。本文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心,通過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愈團體交互式共讀與個體閱讀體驗分享等實踐,探討閱讀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以期為圖書館閱讀推廣等公共服務探索新路徑。
1“閱讀療法”及其在圖書館讀者服務中的應用
“閱讀療法”是一種利用閱讀改善心理健康的方式。其術語由Bibliotherapy漢譯而來。1848年,John Minson Galt發(fā)表“閱讀療法”研究首篇論文。1916年,美國學者Sammel Mechord Crothers正式提出“閱讀療法”。1984年,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發(fā)布圖書館服務綱要,標志著閱讀療法明確納入全世界的圖書館服務體系。美國心理學會倡導圖書館作為心理健康中心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12],美國公共圖書館采取多種形式促進公眾心理健康,其構建公共心理健康資源等特色做法對國內公共圖書館拓展服務起到啟示借鑒作用[13]。
20世紀80年代末,“閱讀療法”被引入我國圖書館界。南京大學教授沈固朝指出,圖書治療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5]。北京大學圖書館王波研究館員在其編著的《閱讀療法》[3]一書中,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閱讀療法”的原理、類型、發(fā)展歷程等問題。他為“閱讀療法”擬定了符合漢語語法習慣的本土化定義:“閱讀療法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yǎng)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yǎng)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3]15-16”。
“閱讀療法”強調閱讀對個體心理成長和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等優(yōu)點。它以特定類型的文獻或書籍為載體,引導讀者進行情感釋放和心理療愈,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華北理工大學原河北聯(lián)合大學圖書館黃曉鸝研究館員團隊合著的《閱讀療法實證研究》[6]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探討了我國閱讀療法實證研究現(xiàn)狀,論述了閱讀療法的實施、應用模式、書目編制等內容。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原泰山醫(y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研究館員圍繞大學生心理問題開展閱讀療法研究取得系列成效,其著述的《讀祛心病》[7]是國內有關閱讀療法的第一部實證案例集。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陳書梅教授是臺灣圖書館學界探索閱讀療法的專家,其編撰的《從迷惘到堅定:中學生情緒療愈繪本解題書目》[8]和《從沉郁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愈繪本解題書目》[9]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于“閱讀療愈”的過程,南京大學教授徐雁認為,“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困惑時,應該借助對‘有字書和‘無字書的閱讀和理解,即通過觀照他人的寶貴人生經(jīng)驗,借鑒其豐富生活智慧,客觀認識天地自然與人類社會可能予人的困惑、磨難以至打擊,汲取其中可供汲取的精神營養(yǎng),以求得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感悟,尋獲到脫困解厄的可能路徑,從而改變不良的心緒和欠安寧的神志,進而調適到一種平和安穩(wěn)的心態(tài)——這種情緒轉換的過程,便是學理上的‘閱讀療愈過程[4]”。徐教授還帶領研究生團隊,開設了“閱讀療愈與文藝名著審美導論”研究生課程,在全民閱讀推廣活動中,積極推介具有“情緒療愈”內涵的“書方子”,致力倡導圖書館創(chuàng)設“療愈系”館藏文庫和療愈性空間[11]。
筆者認為:①閱讀療法,是通過閱讀這一行為來實現(xiàn)其功能的;②閱讀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只是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而不是治療本身;③必須對實現(xiàn)閱讀的工具——文獻或書籍,從針對讀者問題有匹配度上進行考量,否則達不到共鳴、凈化和領悟等療愈效果;④閱讀作為一種治療的輔助方法,在文獻或書籍選擇與讀者匹配度高的情況下,可以發(fā)揮其積極療愈功能;⑤閱讀療法既可適用于自身,亦可用于指導他人,但不適用于不愛閱讀以及沒有閱讀行為能力的人。
厘清閱讀療法的概念有助于閱讀療法操作者在實際操作運用“閱讀療法”時,有理論上的指導與界定,做到心中有數(shù),既不夸大,也不否定其起到的療愈功能。目前,閱讀療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和醫(yī)院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涉足相對較少。
其實,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服務的窗口和重要陣地,在閱讀療法應用方面具有其自身特點,突出體現(xiàn)在館藏資源豐富,受眾群體廣泛,療愈空間的創(chuàng)設和相關活動的組織具有較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存在的瓶頸與困難也不容忽視,推廣閱讀療法的意識尚需強化,讀者結構的復雜性對從業(yè)館員的專業(yè)性要求更高,效果評價操作性難度較大。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主題檢索,條件設定為:主題=“公共圖書館”+“閱讀療法”,共搜索到92篇相關學術文獻。文獻普遍認為,公共圖書館在閱讀療法應用方面還有待于加強,較少創(chuàng)建設立療愈空間并開放,較少設立療愈類圖書專架,具備相關背景和經(jīng)歷的館員力量較薄弱,與高校院所、專業(yè)機構合作還不緊密。
令人欣喜和振奮的是,國內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對閱讀療法推廣實踐作出積極的探索。杭州圖書館在國內較早推出閱讀療愈公益項目,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療愈服務,開設了“閱讀療愈書吧”[14]。嘉興市探索依托圖書館打造“全民、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健心客廳”,提供“介于心理咨詢和聊天談話之間”的心理健康輔導服務,這一做法被央視點贊[15]。蘇州市姑蘇區(qū)圖書館打造館員與心理咨詢師結對的服務團隊,分主題招募參與者,組織參加小組讀書會,開展交互式閱讀療法實踐研究[16]。
2“閱讀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1“閱讀療法”概述
“閱讀療法”有“發(fā)展閱讀療法”和“臨床閱讀療法”之別。前者的應用對象是“正常人”,相當于中醫(yī)學說中的“治未病”,它以預防和保健為主,因此,圖書館員、教師、家長,或有相關圖書知識或閱讀經(jīng)驗的人員都可以經(jīng)過培訓上手操作;“臨床閱讀療法”的施治對象,是在情緒或行為上“有問題的人”,相當于中醫(yī)的“治已病”,將閱讀療法作為一種輔助療法直接應用于臨床患者,重在過程中的治療,要求操作者有較高的醫(yī)學、心理學等專業(yè)背景要求[17]。
目前,閱讀療法實施頂層設計和應用模式研究不足,呈現(xiàn)理論研究與實操不均衡局面,閱讀療法尚未有機融入圖書館閱讀推廣體系。閱讀療法模式的分類應基于閱讀療法實施主體、應用對象、推廣方式、應用目標等諸多要素,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王景文[18]、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左步電[19]等對閱讀療法實踐模式進行了分析。按實施主體可分為專家型、團體型兩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型模式為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原泰山醫(y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研究館員主持的泰山醫(yī)學院模式、南京師范大學萬宇博士主持的南京釣魚臺小學模式和臺灣大學陳書梅教授主持的公共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團體型模式為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模式。專家型模式以專家為主導,而團體型模式更注重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兩種模式可互為借鑒參考。相較而言,團體型模式在諸多圖書館更易實現(xiàn)。
2.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大學時期屬于人生發(fā)展階段上的“第二次斷乳期”,大學生面臨諸多艱巨的心理發(fā)展課題,就業(yè)壓力、學習動力、人際關系、自我認知及社會適應等多重問題交織疊加,致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而18歲至34歲群體的焦慮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大學生心理健康廣受關注,高校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定期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不容忽視的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實踐性和應用性、個性化和差異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教育內容單一、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渠道不暢、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不同程度凸顯。此外,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常具有隱蔽性,部分發(fā)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不愿意主動尋求咨詢或治療,容易導致其心理問題被忽視或延誤。
2.3“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現(xiàn)代社會諸多現(xiàn)象超出大學生的適應閾值,當代大學生也更加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也在增加。江蘇省屬本科新生心理普查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披露,大學生迫切需要通過一種技術來提升其自助能力。潘秋玉通過研究實驗表明,“閱讀療法”能夠科學并且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即心理狀態(tài),認為在高校開展“閱讀療法”極具可行性[23]。李人杰等對全國348所本科高校的134657名大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研究表明,積極的閱讀,有助于大學生緩解心理焦慮[24]。
英國哲學家培根認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shù)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20]”可以說是對于閱讀療愈功能的經(jīng)典論述。J.Lourdunathan等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自我的認識,讓他們的自我信念變得更加積極,人也更加自信[21]。S.L.Levine等對加拿大231名大學生開展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個人因基本心理需求未被滿足而產(chǎn)生的挫敗感,可以通過積極的閱讀投入得到緩沖,從而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認為喜愛閱讀是幫助大學生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種簡單且經(jīng)濟的工具[22]。
總之,開卷有益。“閱讀療法”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緩解心理壓力,改善情緒狀態(tài),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助于其自身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和抗挫能力,促進其心靈成長和人格發(fā)展。
3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心的“閱讀療法”融合實踐
2017年,筆者從大學生輔導員轉崗到校圖書館,對“閱讀療法”深心認同,情有獨鐘。一方面自覺向“閱讀療法”領域的先行者學習,另一方面則致力于開展大學生閱讀療愈活動。
3.1開展閱讀療法問卷調查分析
受諸多因素影響,大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療法活動意愿還不夠強,高校閱讀療法推廣應用成效尚不明顯。南京財經(jīng)大學圖書館為推進閱讀療法活動順利開展,2023年初組織由本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老師聯(lián)合編制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大學生四個方面問題。第一,閱讀狀態(tài),包括閱讀態(tài)度、閱讀時間、影響閱讀的主要群體及因素、閱讀動機、書籍來源、閱讀偏好、閱讀載體;第二,情緒困擾狀態(tài)及對策;第三,對心理健康服務和教育的關注情況、認可態(tài)度;第四,對閱讀療法知悉情況、接受程度、意愿及需求。根據(jù)大學生狀態(tài)分析閱讀療法推廣基礎與成效,根據(jù)認可度分析大學生對閱讀療法的需求,根據(jù)接受度分析閱讀療法的開展方式。
通過對1079名在校本科生開展問卷調查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92.4%的受訪者認為閱讀與個人良好的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僅有0.28%的受訪者認為存在負相關關系;影響閱讀的主要因素中學業(yè)負擔過重是最主要的因素,占總有效次數(shù)的67.19%,其次是閱讀環(huán)境(占60.43%),閱讀意志和閱讀推薦也是影響閱讀的重要因素(分別占57.55%和32.9%);77.11%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過情緒困擾,在所有的情緒困擾中,生命成長與生涯發(fā)展和負面情緒調適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分別占據(jù)了55.42%和49.95%,人際關系也是常見的情緒困擾(占比為41.89%),自我認同也是一部分人的情緒困擾(占比為53.29%);43.84%的受訪者表示只是聽說過閱讀療法,而有22.15%的受訪者表示從未聽說過,僅有12.6%和21.41%的受訪者表示很了解或比較了解閱讀療法;95.46%受訪者表示愿意嘗試用閱讀去緩解自己不開心的情緒或解決心理困擾,65.62%的受訪者表示期待開展閱讀療法;對于閱讀療法的開展方式,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通過書目推薦(72.47%)和主題活動(42.45%)來參與。此外,提供相關書籍的閱讀室(59.22%)和微信推送(33.64%)也是受歡迎的方式。而面對面交流(25.49%)和專題講座(28.36%)相對而言不是最受歡迎的方式。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人更傾向于選擇靈活、方便參與的方式進行閱讀療法,如通過書目推薦和主題活動。同時,提供相關書籍的閱療室和微信推送也是受歡迎的方式,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提供了更直接和便捷的資源獲取途徑。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面對面交流和專題講座可能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有效的方式,但在此次調查中它們并不是最受歡迎的選擇。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們更傾向于選擇更加自主和靈活的方式來參與閱讀療法。
根據(jù)數(shù)據(jù)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正向的閱讀態(tài)度、較強的心理需求、較高的參與意愿等促使大學生對閱讀療法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學業(yè)負擔過重、對閱讀療法的了解程度不高等致使大學生對閱讀療法產(chǎn)生消極的態(tài)度;如閱讀療法環(huán)境好、閱讀療法成效明顯,大學生的態(tài)度較易由消極向積極轉變。二是七成以上大學生群體出現(xiàn)過情緒困擾問題,其中生命成長與生涯發(fā)展、負面情緒、人際關系、自我認同占比較高,以上為下一步閱讀療法的推廣方式和應用目標提供參考依據(jù)。三是大學生對圖書館工作人員具備心理學或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圖書推薦與個人需求契合、加強對學生書目閱讀訴求的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期望和需求。此外,整體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對學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和教育方面的持積極態(tài)度,但仍有一定比例大學生不知道或持不關心態(tài)度;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當出現(xiàn)情緒困擾時較少選擇的方式是向輔導員傾訴或求助心理咨詢師,說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2設計基于閱讀療法的朋輩交互式共讀活動
交互式閱讀療法是相對于以閱讀為中心的閱讀療法的自我管理式而言,更強調接觸讀者對其閱讀進行干預和管理,指導者在操作實施時,由關注讀者閱讀行為本身而轉向讀者對于讀物的領悟能力,是一種更高級的閱讀療法。交互式閱讀療法一般以團體方式進行,對于指導者有著較高的組織、協(xié)調和表達能力要求[17]。鑒于對1079名大學生閱讀療法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更加自主和靈活的方式來參與閱讀療法,以及在當今大學生中逐漸呈現(xiàn)的“淺閱讀”“碎片化”式閱讀的趨勢,為了培養(yǎng)讓大學生能夠深入精讀一本書,體驗朋輩交互式閱讀帶來的閱讀療愈經(jīng)驗,南京財經(jīng)大學圖書館開展了基于閱讀療法的團體交互式共讀活動。
此次朋輩交互式共讀包括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明確主題為“閱療潤心,陪伴成長”,希冀通過共讀可以讓參與者打破人生謊言,在閱讀中遇見以及重新思考“如何處理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要不要活在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是否應該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等人生議題。二是選擇共讀書目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5]。此書是一部關于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療愈的工具書,通過“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形式,從一個普通人的煩惱出發(fā),在與哲人的辯論中自我啟發(fā),看似樸實無華卻深入淺出地將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內容予以呈現(xiàn)。三是確定團隊帶領者。要求由具有心理學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團體心理輔導的專業(yè)人士擔任。四是制定共讀計劃,包括共讀時間、共讀章節(jié)和相應閱讀目標,共讀計劃具體內容見表1。五是遴選共讀成員,邀請希望在閱讀中探索自我,愿意在團體中表達自己、給予他人反饋的在讀大學生參加;明確活動適合非危機、非診療類問題的大學生參加,建議如有抑郁、焦慮和強迫等傾向的大學生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預約個體咨詢;為適應讀書會小組形式和保證朋輩交互式閱讀質量和效果,限定成員人數(shù)不超過20名。六是對于活動前、中、后期設置活動反饋環(huán)節(jié)。對共讀成員進行共讀前進行訪談,分析調查參與人員參與此次共讀活動的原因以及其要達到的期望值,共讀動機反饋見表2;共讀中,帶領者根據(jù)每位成員的參與表現(xiàn)及時予以靈活動態(tài)調整,保證活動得以持續(xù)良好進行;在共讀后及時了解對共讀過程、帶領者、共讀成員本人及其他成員表現(xiàn)的滿意程度,總結參與活動的收獲。
因此次共讀活動以促進提升大學生心里建設水平為目的,所以活動聯(lián)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lián)合開展。為了能夠增加活動的吸引力和促進活動的最大價值化,此次活動還與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每位參加此次活動的同學均可申請第二課堂里的心理學時學分?;顒雍蜕暾垖W時結合起來,可以保證共讀效果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本次共讀活動持續(xù)4周、每周2小時,分4次完成,每參加完一次活動的同學都可申請獲得2個心理學時,共計可以申領到8個心理學時。
此次活動也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人員方面的支持,選派一名心理學專業(yè)背景,并且具有共讀與帶領經(jīng)驗的老師作為團隊帶領人。由于活動在前期環(huán)節(jié)準備較充分,故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與反饋。在參加完全程的共讀活動后,絕大部分同學在活動后期調查反饋里提到對于共讀過程、帶領者、共讀成員本人及其他成員表現(xiàn)都表示滿意,并希望以多舉辦類似的活動。
3.3個體閱讀體驗分享
為讓大學生在調適心理狀態(tài)、緩解焦慮壓力、促進人際交流、積極探索個人發(fā)展等方面賦能,南京財經(jīng)大學圖書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為大學生量身定制“在悅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閱讀體驗分享活動?;顒优e辦目的是想通過讓他們提交一篇500余字的閱讀心得,分享人生中的閱讀感悟和心路歷程,讓更多的大學生從同輩的閱讀體驗分享中得到共鳴,學習到建立積極健康心態(tài)的方式和技能,從而讓更多的同學感受到溫暖、堅定內心、共同成長,在悅讀中分享、在悅讀中遇見、在悅讀中療愈。
閱讀分享活動展現(xiàn)四個特點:一是部門協(xié)同,配合密切,形成合力;二是內容較豐富,參與度較高,宣傳較及時;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搭建交流分享平臺;四是注重實效,有力促進閱讀推廣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4結語
據(jù)《“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26],強調推動公共圖書館向“以人為中心”轉型、推動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因此,圖書館在心理健康服務、閱讀療法推廣等方面任重道遠,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筆者認同徐雁教授提出的“科學認知發(fā)展性閱讀療法[27]”的觀點,期待在閱讀療愈團體交互式共讀與個體閱讀體驗分享等實踐基礎上,圖書館能夠在讀者服務工作和閱讀推廣活動中,更多地發(fā)揮出“閱讀療法”的現(xiàn)實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wǎng).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EB/OL].[2024-02-16].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2]教育部網(wǎng)站.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EB/OL].[2024-02-16].http://m.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3]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5-16.
[4]徐雁.“療愈”類讀物與小微化讀者服務概述[J].新閱讀,2020(9):8-11.
[5]沈固朝.圖書治療:拓展我國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學研究新領域[J].圖書情報工作,1998(4):12-15.
[6]黃曉鸝,王景文,李樹民.閱讀療法實證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7]宮梅玲.讀祛心病[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8]陳書梅.從迷惘到堅定:中學生情緒療愈繪本解題書目[M].臺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2018.
[9]陳書梅.從沉郁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愈繪本解題書目[M].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10]王貴海.基于文獻計量與知識圖譜的我國閱讀療法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0(4):76-86.
[11]徐雁.“情緒療愈薦讀書目”與公共圖書館“閱讀療愈”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4):7-15.
[12]APA.Libraries as mental health hubs[EB/OL].[2024-02-16].https://www.apa.org/monitor/2020/04/libraries-health-hubs.
[13]談大軍,劉曄.美國公共圖書館的公眾心理健康支持服務[J].圖書館論壇,2023,43(12):193-201.
[14]葉丹.公共圖書館閱讀療愈創(chuàng)新服務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7(7):72-75.
[15]搜狐網(wǎng).央視點贊嘉興市圖書館打造健心客廳,用心服務為青少年“健心“[EB/OL].[2024-02-16].http://news.sohu.com/a/588464495_121123721.
[16]王黎艷.公共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6(5):73-75.
[17]王波.閱讀療法的類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6):47-53.
[18]王景文,張麗麗,楊紅.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閱讀療法推廣模式實證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8):104-108.
[19]左步電.我國閱讀療法的實踐模式[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10):40-42.
[20]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論人生[M].何新,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97.
[21]LOURDUNATHAN J,IDRIS K,VETHAMANI M E,et al.Enhancing the self-esteem of undergraduates in a Malaysi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rough bibliotherapy[J].Pertanika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2012(8):74-88.
[22]LEVINE S L,CHERRIER S,HOLDING A C,et al.For the love of ?reading:recreational reading reduc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autonomous motivation is the ke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20,70(1):1-7.
[23]潘秋玉.閱讀療法對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54.
[24]李人杰,郭建鵬,王仕超,等.閱讀對大學生心理焦慮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全國348所本科高校的實證調查[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18):81-91.
[25]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M].渠海霞,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26]文化和旅游部網(wǎng)站.“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EB/OL].[2024-02-16].https://www.mct.gov.cn/whzx/bnsj/ggwhs/202107/t20210706_926236.htm.
[27]徐雁.在閱讀中汲取精神力量:“情緒療愈系導讀書目”與全民閱讀推廣[J].新世紀圖書館,2023(2):5-13.
孫 艷 ?南京財經(jīng)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江蘇南京,210046。
(收稿日期:2024-01-20 編校:謝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