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摘 要]采用文獻法、問卷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科研方法,對鄭州高校新興體育運動的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以學生對新興體育運動的認知、參與動機、開展途徑為著眼點,分析了影響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終身體育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為普通高校開設新興體育課程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關鍵詞]高校 新興體育運動的開展 終身體育
一、前言
新型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fā),為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高校體育改革不可忽視的焦點。本文通過對對鄭州高校新興體育運動的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參加新興體育活動的因素的調查,揭示了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終身體育影響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為普通高校開設新興體育課程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研究對象 鄭州市7所高校在校各100名學生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1)鄭州高校新興體育運動開展現狀分析
1.大學生對新興體育運動的認知
通過學生對新興體育項目的認識程度進行調查,對新興體育項目的認識了解較多僅占總人數的6.9%,他們主要通過學校宣傳欄,偶爾的知識講座以及電視、網絡等方面的信息來了解新興體育運動。其次,對新興體育項目了解一些的占54.9%,他們主要通過電視、傳媒、網絡等途徑,來帶動學生對新興體育運動的認識。
2.大學生參與新興體育運動的動機
通過調查顯示,高校大學生參加新興體育運動的動機是多樣的,以娛樂為動機占64.6%,其所占比例較高。以健身為動機的占有52.1%,新興體育運動能夠鍛煉人的意志品質,提高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的信心和勇氣。許多新興運動類項目都帶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其難度較大。而大學生能通過自身的興趣為動機的占有39.6%,在參加運動的過程中,將體會到戰(zhàn)勝困難后的那種成就感,心里會感到十分的愉悅。
3.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項目的途徑
通過調查表明,新興體育項目在高校開展的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體育課比例是43.8%,通過體育課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習,使學生獲得更多有關新興體育運動的知識,提高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識,并參與鍛煉,為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在調查中顯示,體育社團的比例是20.8%和體育協(xié)會比例為20.3%,還有部分通過體育俱樂部的比例12.0%。另外,部分小型趣味性的新興運動項目通過學校體育文化節(jié)的途徑實現,滿足大學生的健康需求,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有利于校園文化健康發(fā)展。
(2)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終身體育的影響
1.場地器材
通過調查顯示,器材場地不足所占比例是32.1%,是造成大學生參加新興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器材場地的不足,相應的引起學生參與新興體育運動的次數、時間、運動體驗等方面的減少,從而造成學生參與新興體育運動的持續(xù)性下降。
2.個體因素
通過調查顯示,沒有習慣愛好占有11.4%。隨著大學生就業(yè)難度不斷增大, 學生為了增加競爭實力,就得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本領,相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就會受到影響。缺少專業(yè)指導占有22.2%,這影響了參加新興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3.家庭環(huán)境因素
由調查可知,影響大學生參與新興體育運動的經濟支持缺少占有16.8%。部分學生喜好又可作為終身鍛煉的新興體育項目,由于自身家庭經濟的影響,使學生不能長期進行鍛煉。可見家庭對大學生樹立體育鍛煉觀念、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還沒有發(fā)揮其作用,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目前,大多數學生對體育鍛煉與自身健康的關系意識較強,有較強的主觀認識和積極態(tài)度,但對新興體育運動的認識程度一般,如宣傳力度的不夠,組織形式不夠多樣化等方面。
2.在高校新興體育的開展對終身體育的影響中,器材場地條件的欠缺是導入新興體育的重要因素,現階段大學生面臨的自身壓力以及高消費的經濟等同樣對其產生作用。而高校開展新興體育運動是學校體育在教材上重要選擇,因此新興體育運動的開展也要為終身體育服務。
(2)建議
1.應進一步加大新興體育運動鍛煉的宣傳力度,如開展知識講座等。加深學生對新興體育運動鍛煉價值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他們的鍛煉意識,激發(fā)他們參加新興體育運動鍛煉的濃厚興趣和熱切愿望,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與新興體育運動的鍛煉。
2.將新興體育運動納入學校運動競賽工和計劃之內,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新興體育運動表演和比賽, 可以充分發(fā)揮運動競賽的積極作用,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使之在廣大學生中廣泛地開展起來, 以滿足廣大學生積極參加新興體育運動鍛煉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秀峰,韓春英.新疆高校健美操開展現狀與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報. 2006(7):98~101.
[2]王港,吳鐵橋. 新興體育運動在北京市高校推廣的途徑與方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11).
[3]焦建軍.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四川體育科學2004(3).
[4]康日奇.學校體育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地位及作用[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