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珍
摘 要: 作文教學存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考試作文占分比例大,被稱為語文的“半壁江山”,成為教學的重頭戲。另一方面,平時的作文教學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致寫作教學的效果不強。作文似乎成了師生的共同心病。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盡其所能,想出最有效的辦法,使學生在作文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配合教師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 作文教學 口頭表達 鑒賞美文 觀察生活
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學生對語文既厭惡,又害怕;既不想學,又不得不學。調(diào)查表明:學生之所以對語文產(chǎn)生這樣的感情,除了語文課堂單調(diào)、枯燥、使人缺乏興趣這些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對作文的苦惱。大部分學生一聽說寫作文,就頭皮發(fā)麻、腦袋發(fā)脹。學生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huán)境里,面對特定的作文題根本無從下手。即使寫了,只是“強顏歡笑”罷了。
說到作文,老師也非常苦惱,面對每周一次的作文課,很多老師只能照搬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評講)應付了事。這種教學當然達不到預期的結(jié)果,它把充滿生氣和靈氣的學生局限在了條條框框之內(nèi),久而久之,便會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費”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币虼?,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那么,演成功這部重頭戲勢必需要老師做出很大的努力和改變。筆者認為:寫作對于中學生來說,就如一艘夜行的船,與其幫他劃船,不如給他一盞指路的燈——給作文換張臉。
一、口頭表達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知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苯逃胰~圣陶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和書面語結(jié)合起來便就是語文。”由此可見,說和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能說會道就有寫出好文章的可能,寫作只是將說的內(nèi)容記錄在案,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加強說即口語表達的訓練。
于是,我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抽出三五分鐘時間進行說的訓練,可以說家庭故事、講有趣故事、道坎坷人生、訴心中委屈。對說得生動精彩的學生予以肯定評價。同時,結(jié)合教材每個單元后面的寫作板塊讓學生先說后寫。如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的“介紹自己”的教學,我先讓學生上講臺說出自己的個性、特長、愛好,盡量有條理、有特色、有感情、有幽默感地說,然后把自己說的整理成文,這樣能達到良好的寫作教學效果。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如課堂問答、朗誦、辯論、演講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找到語感,激發(fā)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在演講中學會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表達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說技巧;在討論和辯論中學會恰當應對和辯駁,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在對話中學會傳達思想,表達感情,養(yǎng)成個性風度。這些活動其實都是作文的全真訓練。用口頭表達刺激書面表達(寫作),將口頭交流的訓練與書面表達的訓練結(jié)合起來,不愁作文能力不提高。
二、聽讀鑒賞美文
中學生生活范圍狹窄,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少。因此,老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nèi)ヂ牎⑷プx、去品味同齡人的優(yōu)秀作品和名家名篇,感受他們的生活,努力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內(nèi)容,正所謂:“感之于心,方可形諸于筆。”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七到九年級的學生有明確的要求:“廣泛閱讀各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二三部名著?!庇H近文學,博采眾人之長,可讓學生積累豐厚,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對于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名著和當代美文,教師要精心挑選,要給學生正確引導和積極指導,使學生既能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又不至于在浩瀚的書海中迷失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堅持每周安排一節(jié)課閱讀名家作品,做好筆記,對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進行分類摘抄。
2.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大量的報刊、雜志、文學作品,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接觸、熟悉各種文學文本,了解各種信息,以豐富積累,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潛移默化地訓練、提高自己。
3.堅持每周讀一篇美文給學生聽,讓學生就聽到的文章內(nèi)容中感觸最深的一點談一下感想,或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文章中的語言、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尋求借鑒之法。
4.舉行讀書交流會。將一些讀書有心得和成果的學生推向前臺,讓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所讀的書,講述對該書的理解和思考,袒露自己讀書的困惑。
通過各種形式,學生對閱讀會欲罷不能,自然愿意積極主動地在浩瀚的書海里遨游,探索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欣賞祖國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享受知識、享受語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大量的閱讀積累將為寫作夯實基礎(chǔ),使學生在寫作中文思如泉涌。
三、觀察體驗生活
觀察是寫作的源泉。古往今來,偉大的作家總是終生用心捕捉那些使人心靈戰(zhàn)栗的景物,熔鑄成流傳千古的篇章。震撼人心的文章總是萌芽于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我們的觀察不應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應是驚鴻一瞥或走馬觀花,而應是對觀察對象投入情感,甚至自己仿佛融入了觀察對象中。魯迅為了寫《故鄉(xiāng)》,終日盤亙于紹興街頭、咸亨酒店,潛心觀察短衣幫和長衫客,深入他們的生活,領(lǐng)悟社會的本質(zhì),然后才“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可見,獨到的觀察是寫出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的基礎(chǔ)。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才能深入事物的內(nèi)部,領(lǐng)略別人忽略的精髓。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茂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币髮W生寫好作文,就必須讓其走進社會生活,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盡的素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找到寫作的“米”,而不是搜索枯腸地擠牙膏般。“處處留心皆學問”。
我經(jīng)常帶著學生走進生活,觀察、體驗、記錄。如:一位學生考試考砸了,淚流滿面;課間兩人打鬧,最終不歡而散;小書迷如癡如醉看書,竟撞上了欄桿……校園、家里、回家的路上,無論在哪,只要有心,都會發(fā)現(xiàn)這些生動活潑的奇人逸事。然后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素材本,把收集到的、看到的都寫下來,為練筆篩選材料。我告訴學生,把這些材料加工寫出來就是作文,學生擁有自己命題的權(quán)力,自由隨筆。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學生將不再為找不到寫的內(nèi)容而咬筆頭。又如教完朱自清的散文《春》以后,我布置學生一篇寫景文章,結(jié)果完全出乎意料,學生似乎對外界的美景視而不見,泛泛而談,沒有真實體驗。于是,我?guī)ьI(lǐng)學生來到了一個公園里,要求學生觀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回來后,要求學生重寫一篇寫景作文,指導學生:寫作要有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后寫什么;寫景要生動,使文章生動的有效方法就是具體描寫。后來重寫的文章與原先大相徑庭。
“教師的高明在于隱身在學生背后,悄悄地為學生設下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著教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的樂趣”。面對學生作文中的種種問題,我確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參考文獻:
[1]張麗雅.在快樂中生成作文.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2009(6).
[2]牟作強.以情與文本,傾心于體驗.西部教育參考,2006(3).
[3]立足三個“解放”改進作文教學.中國教育科研論壇,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