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要】本文基于用聲思維,選取英語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研究,研究他們在漢譯英過程中翻譯策略的使用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較為頻繁的策略是接受內(nèi)在解決和發(fā)現(xiàn)問題等,而回譯策略沒有得到使用。對于英語技能較好的同學,潛意識下產(chǎn)生初步譯文此策略會對翻譯文本帶來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有聲思維;過程研究;翻譯策略
翻譯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翻譯研究大致可分為過程和結(jié)果研究兩方面,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說,翻譯研究歷來以翻譯作品為主。自20世紀后期以來,西方學者開始采用有聲思維進行實證探究,以揭開翻譯過程中譯員的心理活動。
一、研究方法——有聲思維法
關于翻譯,學術界一直側(cè)重于理論的研究。當研究翻譯過程中內(nèi)心及大腦的變化時,國外學者結(jié)合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中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實證研究方法——有聲思維法(簡稱TAP)。所謂“有聲思維”是指在思維時,思維者不自主地發(fā)出了聲音,即常說的“喃喃自語”,一旦受到外來干擾,這種“有聲思維”便消失。有聲思維法即使它通過有聲媒介盡可能的記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大腦活動方式,從而試圖揭示譯者在翻譯認知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二、研究過程
為了使實驗的規(guī)模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本次實驗選取了4名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其均通過了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利用有聲思維法,參與者口述的方式,用錄音筆記錄其在將指定段落的中文譯成英文時的翻譯策略,思想變化及心理活動,通過分析處理,分析翻譯期間的應對措施及處理方式,從而幫助闡明翻譯過程中的錯誤原因及對策,最終提高譯者的翻譯質(zhì)量,尤其是在英語專業(yè)本科層次。
(1)翻譯文本選擇。在選擇翻譯文本時,我們必須考慮一下幾點因素:①翻譯文本應對譯者來說是陌生的。②譯者要有足夠的時間將文本進行有聲化的轉(zhuǎn)換,但最好限定在兩小時之內(nèi)。③翻譯文本既不可以太難,也不可以太簡單啦。
基于以上因素,我們選擇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的一節(jié)選片段:祥子想找個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細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場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變化得太快了,他的腦子已追趕不上,沒有地方給他坐,到處是雪。小茶館們已都上了門,十點多了;就是開著,他也不肯進去,他愿意找個清靜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轉(zhuǎn)著的淚隨時可以落下來。
即沒有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兒去呢?這個銀白的世界,沒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沒有他的去處;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餓著肚子的小鳥,與走投無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嘆。
(老舍 《駱駝祥子》)
(2)有聲思維法的培訓。為了讓實驗更順利的完成,讓實驗結(jié)果更加真實可信,所有的參與者分別被告知如下信息:①簡要介紹了有聲思維法;②他們的譯文僅用于本次實驗研究不做他用。
在實驗過程中,參與者在實驗員的指導下,用言語表達他們翻譯時的想法及翻譯策略。為了讓實驗有序進行,之前實驗員會提供幾句話的翻譯過程作為藍本,僅供參考,之后參與者就需要根據(jù)模型呈現(xiàn)他們自己翻譯過程中的思維變化。
(3)實驗數(shù)據(jù)整理。為了找出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與最終翻譯分數(shù)之間的關系,最終的譯本根據(jù)英語專業(yè)八級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同時,將記錄材料整理成成書面形式,包括暫停、重復的字,語氣等變化等。本次研究是基于有聲思維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的真實性及可靠性即是重中之重。在主要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時,我們可得知,參與者及其他表并未因文字記錄而受到干擾。在術語的停頓上,所有的參與者沉默的時間低于整個時間12%,這意味著所有的數(shù)據(jù)是真實可靠的。
(4)實驗結(jié)果分析。根據(jù)Kiraly(1997)所提出的數(shù)據(jù)編碼及翻譯策略的理論,我們對參與者一般翻譯策略的數(shù)據(jù)整理并進行分析。
我們可以得知,S1(Accept interim solution),S6 (Employ mnemonic aid),S7 (Identify problem),S9(Make intuitive acceptability judgmen)策略均被頻繁使用;唯獨S3 (Back translate)未被任何譯者采用,其原因在于他們并未意識到或并不熟知其翻譯類型;令人吃驚的是S11( Recontextualize)竟然被譯者有所采用,普遍觀點認為參與者能夠充分意識到微觀環(huán)境的特征,對于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他們通常過多注重詞匯和語法問題,而忽略了文體類型和微觀環(huán)境的潛在因素;S13( Refer to translation expectation)策略未被采用有些小小的遺憾,這可能是因為所選的文本未包含貨很少包含導致理解困難文化內(nèi)涵信息;更令人驚訝的是S1(Accept interim solution)、S7 (Identify problem)被頻繁使用,我們記得得出臨時的接受某一方案,是一項基本的翻譯模型。
翻譯策略是為了達到目標語言的準確性,文本的重組或是減譯,増譯都能夠幫助提高翻譯質(zhì)量。對于英語出色的學生而言,翻譯策略中“不受控制的資源在創(chuàng)造”同樣也能夠?qū)Ψg質(zhì)量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是,這就需要譯者有著廣泛的基礎知識級對目標語和源語言有著高度駕馭的能力。有聲思維法對翻譯進行研究更能夠幫助學生翻譯策略的培養(yǎng)及翻譯質(zhì)量的提高,對翻譯教學中有著較為積極明顯的作用。
參考譯文:
[1]苗菊.有聲思維——翻譯內(nèi)在過程探索[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6)
[2]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第三版[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
[4]文軍、殷玲.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實證性研究——基于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有聲思維調(diào)查[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 (7), p: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