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佩芳
【摘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適時、適量、適當?shù)貪B透鄉(xiāng)土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認識、領(lǐng)悟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為語文教學打開了另一個視角,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豐厚的精神底子。
【關(guān)鍵詞】鄉(xiāng)土文化 鄉(xiāng)土環(huán)境 鄉(xiāng)土風俗 課堂教學 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開發(fā)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新概念的提出,強調(diào)了語文人文性的功能,強調(diào)了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文化。同時也要求教師積極開發(fā)地域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整合地域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適時、適量、適當?shù)貪B透溫州鄉(xiāng)土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認識、領(lǐng)悟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
一、利用方言俚語,豐富詞語教學
文學作品運用方言俚語,增添一點"土"味,不但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有利于真實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還能使作品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在《春酒》一文中,出現(xiàn)了一個溫州地方方言詞:巴結(jié)。文中寫道:花匠阿標叔也巴結(jié)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用"巴結(jié)"這個詞語來形容鄉(xiāng)親阿標叔的熱情,顯得非常通俗、傳神。對于溫州的學生來說,這就是解讀文本的一個亮點。于是,我決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理解這個人物形象。
師:阿標叔叔是一個怎樣的人?請抓住課文第⑥段中的關(guān)鍵詞來談一談。
生1:巴結(jié)
師:你能說說"巴結(jié)"這個詞的意思嗎?
生1:大概是"討好"的意思吧。
生2:不對。書上注解說了,這是個方言詞匯,肯定是要用溫州話來翻譯的。 "討好"是貶義的用法,不符合這里的語境。
師:你看的很仔細,理解的也很到位。那么你能用溫州話來讀一讀"巴結(jié)"這個詞嗎?
生2:"不極愛"(方言語音)。
師:你懂這個方言詞的意思嗎?
生2:我一下子也說不出來。不過我媽媽經(jīng)常說我大姨很"巴結(jié)",因為大姨只有一個女兒,家里也很有錢,但是工作很拼命。
師:誰能根據(jù)他的例子,嘗試說說"巴結(jié)"的溫州方言意思。
生3:應該是說這個人特別"好強、勤勞"。
生4:評價一個人特別喜歡干,閑不下來。
師:大家的語感已經(jīng)有了。那么根據(jù)琦君對阿標叔叔的描寫,用哪個詞語最能概括他的品質(zhì)。
生4:我覺得就是"閑不下來,愛幫助人"的意思。文中的宴席,其實跟阿標叔叔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但是他卻樂呵呵地趕來幫忙;不只是阿標叔叔,琦君的媽媽也是這樣的人。他們都是為了幫助別人,特別喜歡干的人
琦君,用了一個方言詞,拉近了與故鄉(xiāng)人民的距離,可謂神來之筆。但是,如何捕捉具有鄉(xiāng)土味道的詞語,卻是個難題;如何深刻地解析方言詞匯,則是難上加難。一般來說,可以從語感、語境、語法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1.利用"語感"解讀詞意
林斤瀾《溪鰻》一文中曾寫道:"溪鰻是什么好人,來歷不明。沒爹沒娘,是溪灘上抱來的,白生生,光條條,和條鰻魚一樣。......"作為溫州人,最先察覺的一定是"白生生、光條條"這兩個詞語,通過語感,我們馬上可以判斷它就是"赤裸裸"的意思。類似的,比如《竹》一文中 "石板卵卵"、"扁興興的"、"山旮旯"等等,用方言語音一讀,用語感判斷法來解答,就能知曉其語義。
2.利用"語境"揣摩詞意
讀懂用溫州話寫成的小說、歌謠等相當有難度,因為,許多生動的溫州話是沒有文字的,有的時候只能"當當"(替代的意思)。但正因如此,才顯得生動有活力有意思。比如歌謠《正月初一頭》:正月初一頭, 捉張單個頭;走拉縣前頭, 買只醬菜頭, 煮起一鍋一罇頭。阿一夾一夾,阿二想湯喝,阿三拔雙箸,阿四流眼淚,阿五給阿媽講,阿六頭打腫,阿七端起抿,阿八挾箸添,阿九走拉到,阿十看看罐頭非能燥。這首歌謠非常生動地描繪了在正月初一,撿到一塊錢的故事。用溫州話讀來瑯瑯上口,非常押韻。但是要想讀懂其中的意思,如果不結(jié)合"撿到錢但分配不公,發(fā)生矛盾"這個語境的話,可能有些字連讀都讀不順,更別提理解了。
3. 利用"語法"探究基本規(guī)律。
溫州話的語法非常有本土特色,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四點。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定語后置于名詞。比如:"鬧熱,菜咸,豆腐軟,飯焦,螃蟹生,盤菜生,樓閣,板砧,膀蹄,鞋拖,墻圍"等;副詞后置于動詞,如:"吃添、走好"等;副詞后置于形容詞,如:"綠顯、甜倒"等;好用疊詞,加"顯"重疊式,比如好顯好,親顯親,慢顯慢等。抓住了一定的規(guī)律,分析現(xiàn)代文中的"溫州方言"用詞,就得心應手多了。) ?3 A6 U Z8 H. I9 O# v
* t* [5 m2 \& k- }' l" |二、巧用鄉(xiāng)土環(huán)境,充實綜合性學習教學
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擬定了多種主題,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各類活動。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去挖掘鄉(xiāng)土文化中蘊含著的文化資源,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在語文學習中釋放情懷、尋求溫州鄉(xiāng)土文化的魅力。
"東甌山水甲江南",溫州的山水資源極為豐富。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蕩山和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有以"東方夏威夷"著稱的南麂山列島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巖嶺自然保護區(qū)等。這些山水資源能夠為我們開展"說不盡的橋、尋覓春天的蹤跡、到民間采風去"等綜合性學習提供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
在教授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的時候,我就在"家鄉(xiāng)的橋"這個角度進行挖掘,進而延伸、深化,引起了學生對周邊橋的回憶,對家鄉(xiāng)橋文化資源的興趣。在這堂課中,我設(shè)置了以下幾個緊扣鄉(xiāng)土文化的問題。
師:你能說出幾個有意思的溫州橋名嗎?
生1:雙蓮橋。它是有典故的。據(jù)說雙蓮橋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以前有一對相愛卻得不到父母同意的男女在這里跳河殉情,后來橋上莫名開出了一雙并蒂蓮花,所以此橋就名雙蓮橋。
師:她說的很好。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同巷。后來,為了紀念這對情人,這座橋被當?shù)匕傩杖∶麨?雙蓮橋"。
生2:我們學校附近的矮凳橋,也是有故事的一座橋。據(jù)說當年朱元璋逃到溫州矮凳橋附近,過不了河 ,然后有一個老翁給他板凳做橋過河。據(jù)說那個老翁就是天上的神仙,后來朱元璋登基后就把這里叫做矮凳橋了。
師:這是一個傳說,我也聽過。但是不是朱元璋,還有待考證。
生3:鯉魚橋。這座橋據(jù)說是一個富家小姐嫁給了窮小子,丈母娘非常不高興。有一次,丈母娘做壽,幾個女兒女婿都到場了。丈母娘最看不起那個窮女婿,所以都不愿意搭理他。后來窮女婿拿出了自己的禮物,是一條用金打造的鯉魚。丈母娘看都不看,就扔到了河里,說:"你哪來的錢打金鯉魚?"窮女婿一看,非常心痛,趕緊跳到河里去撈金鯉魚,但是再也沒有上來。后來,女兒說出了一切,他們兩夫妻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打了這條金鯉魚給娘賀壽,結(jié)果卻是這樣......眾人聽后,都指責丈母娘勢利眼,為窮女婿叫屈。
生4:高功橋。據(jù)說是一位姓高的老人,公為了建橋付出了很多,后人為了紀念他,將橋取名高公橋。后來改名高功橋,紀念他勞苦功高。
師:師:剛才同學們提到了很多橋都有一個傳說。有的關(guān)于愛情,有的關(guān)于仁義,聽來都栩栩動人。看來,溫州的橋名很富有詩情畫意。
接下來,我們來一首有關(guān)溫州橋的歌謠??纯?,這首歌謠里提到的橋,你走過嗎?你最喜歡哪一座橋?
《溫州的橋》(節(jié)選)
老溫州,橋真多。
高的高功橋,矮的矮凳橋;
長的萬里橋,短的半腰橋;
粗的粗糠橋,細的金絲橋;
白的豆腐橋,紅的小虹橋;
統(tǒng)帥將軍橋,凱旋得勝橋;
遠望眺舟橋,潮水滿漲橋。
生1:我喜歡金絲橋。聽橋名好像這座橋就跟一根金絲一樣細,走起來一定很刺激。我真想去看看,這座橋是不是這樣的。
生2:我每天在矮凳橋附近走,但是從不知道矮凳橋在哪里。覺得挺可惜的,因為可能這座橋就已經(jīng)不在了。
師:矮凳橋確實是今非昔比。當初矮凳橋附近是溪水潺潺、民風淳樸。溫州本土作家林斤瀾先生特地為此寫下了《矮凳橋風情》,牽動了許多外鄉(xiāng)人的心。如今,真要是來矮凳橋,必定是失望而歸啊。
生3:我喜歡豆腐橋。這個橋名也太有創(chuàng)意了。哪有豆腐做的橋,那該多軟,多舒服啊。不過也很危險?。?!
生4:我喜歡萬里橋。這座橋到底有多長,我很好奇。
以上與學生探討的話題,主要是為了引起學生對家鄉(xiāng)周邊橋梁的關(guān)注,理解一座橋,不僅具有功能性,往往還具有審美感。關(guān)于橋的文學美感,溫州文人用甌江竹枝詞的形式娓娓道來。
《甌江竹枝詞》
燭影搖紅映碧紗,
倚樓人面似桃花;
語郎記取門前路,
八字橋邊第幾家。
師:從這首詩歌中,你讀到了八字橋邊怎樣的一個故事?
生1:詞中有一位倚樓人,還有一個郎字,是不是講一個愛情故事?
師:你很細心,詩中的主人公都找到了。他們之間真的產(chǎn)了愛情嗎?大家再自由朗讀幾次,揣摩一下。
生3:我知道了。這首詩歌中寫的是晚上,從第一句中可以看出,女孩家里點著蠟燭,襯得她面色紅潤,非常漂亮。有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經(jīng)過她的窗下,被女孩吸引了。但是因為夜黑了,記不得是哪家的女孩了。
生4:我來補充。其實不一定是夜黑的緣故??赡苁悄莻€少年很靦腆,當時根本就沒敢想記住人家的門牌號,這是后來少年想再見女孩時的心理獨白吧?;蛟S是作者看到了這一幕,想象出來的。
師:通過大家的發(fā)言,這首詩歌背后隱約的情感已經(jīng)很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橋在詩歌中其實有非常唯美的一面。正如這座八字橋,如若看到橋本身,其實也并不一定會產(chǎn)生非常美好的聯(lián)想。但是在詩歌中卻呈現(xiàn)出了若隱若現(xiàn)、亦真亦幻的美感。
教師利用獨特的鄉(xiāng)土環(huán)境,引導學生關(guān)注平時習以為常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能較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帶領(lǐng)學生體味當?shù)氐泥l(xiāng)風鄉(xiāng)俗,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不忘根、不棄本。
三、借用鄉(xiāng)土風俗,延伸課堂教學
溫州各地的風俗五花八門,極富傳統(tǒng)文化意味。溫州瑞安過年的習俗就非常傳統(tǒng)豐富:初一拜殿神,初二拜丈人,初三拜鄰舍,初四拜屋頂,初五完真,初六上墳,初七冇事干,初八燎火盤。初九嬉嬉,初十東岳殿殺大豬。老溫州人對春節(jié)中的元宵節(jié)安排則是"正月十三至十八夜,皆為燈市。各廟競制龍燈,沿街旋繞。又有抬閣、秋千諸戲,鑼鼓喧闐,達旦始已。惟南塘大龍燈,以元宵三日為期,士女游觀者眾。"每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都操辦得熱鬧非凡,讓人記憶深刻。這些生活的經(jīng)歷,也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春酒》一文的預習提問中,就有學生提出"文章的題目是《春酒》,開篇作者洋洋灑灑地寫了那么多過年的習俗,是否太羅嗦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價值,如果能夠處理好,學生就會非常實在地領(lǐng)悟作者的寫作情感。于是我設(shè)計了以下問題。
師:有人說,文章的第一段啰嗦,而且無法揭示文章的主旨,那么能否刪去?
生1:一般來說,作者寫了,肯定是有用的,不能刪去。不過,我也不覺得第一段好,如果是我寫,肯定就不寫,或簡單地謝謝。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觀點。琦君在故鄉(xiāng)永嘉縣瞿溪鄉(xiāng)只度過了2年的童年生活,后來她就去外地,再后來遷居臺灣、美國。故鄉(xiāng)的習俗,她能記得如此深刻,這說明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生3: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作者在敘述童年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小孩,顯得非常放松。而且,她寫了那么多的家鄉(xiāng)習俗,最后著重筆墨寫邀飲春酒這個習俗,其實也是一種鋪墊,更好的突出了《春酒》對作者的影響重大。
生4:這一段決不能刪去。里面的每一個字都沉淀著作者深深的鄉(xiāng)思。幾十年前的事,仿佛都歷歷在目。難道這不正說明了作者對故鄉(xiāng)一刻都不能忘懷嗎?
生5:文中寫到了一個習俗"蒸糕",這是我們溫州人過年的獨特習俗。溫州人都喜歡在過年的時候"炊松糕",寓意可能也是年年糕的。里面還提到一個細節(jié),蒸糕時,腳都不許擱住灶孔邊,這說明琦君小時候很喜歡鉆在廚房看大人炊松糕,所以對這些禁忌的事才記憶猶新。在這些語句的描述中,不僅重溫了家鄉(xiāng)生活的樂趣,也寫出了作者人在他鄉(xiāng)的些許感懷。她愿意用這么多的筆墨去記那些熟悉且平常的習俗,就說明她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是從未停止過的。
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孩子在觸摸到如此親切的家鄉(xiāng)習俗時的那份欣喜。他們真正的學會了用生活經(jīng)歷去感知文本,用真情與真情碰撞,這是讓我非常欣喜的。在課后,我馬上布置了相關(guān)的作業(yè):1、琦君,思念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小吃,憶春酒、粽子、楊梅、桂花鹵、桂花茶......她寫自己新年時最喜歡喝母親釀制的八寶酒,說得津津有味。請你以"道地的家鄉(xiāng)味"為題,寫一寫你對溫州美食的情思。2、琦君,思念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憶大年夜喜燈,憶元宵節(jié)燈會、滾龍和吃湯團,憶故鄉(xiāng)的婚慶習俗,憶得思潮起伏,鄉(xiāng)愁沸騰。請你憶一憶溫州的風俗,理一理思緒,說一說你所了解的溫州風俗文化。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相信學生收獲的將絕不會是枯燥的知識,而是真實動人的生活語文。
千百年積淀的鄉(xiāng)土文化,蘊含著教學所必須的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開發(fā)和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鄉(xiāng)情之濃,鄉(xiāng)藝之樂,鄉(xiāng)儀之美,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熏陶。
參考文獻:1.魏文順:《鄉(xiāng)土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
2. 《新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