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花
【摘 要】番禺區(qū)推行“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已初顯成效,但在小學“研學案”的編寫和使用中,還存在不少誤區(qū),嚴重制約了“研學后教”課改前進的步伐。分析當前小學數學“研學案”編寫和使用的誤區(qū),尋找相應的對策,是提高課堂效能的首要之舉。
【關鍵詞】研學案;編寫;使用;誤區(qū)
“研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是高效課堂的“路線圖”和“方向盤”?!把袑W案”與傳統(tǒng)的教案不同,它基于學生的“學”,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但是觀察我區(qū)小學數學課堂不難發(fā)現,在“研學案”的編寫和使用中,不少教師與學校走進了誤區(qū),嚴重制約了我區(qū) “研學后教”課改前進的步伐。
誤區(qū)一:全年級各班統(tǒng)一使用同一份“研學案”
許多學校全年級各班統(tǒng)一印發(fā)同一份“研學案”,更有甚者,把整個學期“研學案”做成一冊,發(fā)到每一位學生手中。這樣的“研學案”,沒能立足本班學情,缺少個性,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實不論哪個學校,班與班之間的學情都會存在差異。全年級通用一案,顯然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人是個性化的,共性永遠代替不了個性,共性只有通過個性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年級備課組可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形成共享電子文稿資源,我們稱之為“研學案庫”,供同備課組各位教師下載后進行再次備課。這樣編寫出來的“研學案”才能立足本班學情,所設置的研學問題才能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研學成為可能。
誤區(qū)二:“研學案”成習題集,課堂“研”不起來
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容易出現“研學案”習題化的現象,這與數學學科特點有關。我區(qū)當前的數學課堂上,的確出現了“研學案”成習題集,課堂“研”不起來的現象。如果只是把教材內容簡單地轉化為一個個的習題,其結果是注重了對知識的訓練和鞏固,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激發(fā);只考查了學習的結果,看不到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又怎么能“研”得起來呢?
學案的基本要求是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即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化成一個個問題,從而把練和思結合起來,把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把學習的方法和實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問題”是核心,設計的研學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問題要深入淺出,讓學生能夠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為營,逼近目標。研學問題也不宜太多,太碎。如果學案中為不同學生提供“自助式”的問題和達標訓練,讓能力較弱的學生“吃得了”,優(yōu)生也“吃得飽”,那就更加理想了。
誤區(qū)三:唯“研學案”獨尊,輕課本等學習資源
在“研學后教”的研討課中,我們常常發(fā)現整整一節(jié)課學生從未翻開過課本,只依靠“研學案”來進行學習。有些學生的課本,使用了半個學期,還像剛發(fā)的新書一樣?!把袑W案”能包攬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切內容嗎?顯然不行!“研學案”設計問題的來源主要取決于對教材或其他教學文本內容的選擇,是“二次加工”的產品,很多情況下它不能脫離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單獨存在。學生在使用“研學案”時,同樣要對照教材和有關文本。出現這一誤區(qū)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設計“研學案”時,沒能很好地結合教材。
誤區(qū)四:“研學案”容量過大,課堂無法完成既定教學任務
綜觀我區(qū)“研學后教”課堂,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都存在著時間不夠用的現象,無法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李松波老師談到“如果練習、檢測總是無法在當堂進行,那么課堂的實效性將如何體現?教學效果又如何檢測呢?”一位教研員也深有同感:“如果每一節(jié)課總是這樣無法完成任務,遺留教學問題,那么“研學后教”就不是減負,而是增負了!”此話發(fā)人深省,應該引起廣大一線教師的思考。
課堂時間不夠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研學案”的容量過大。我區(qū)“研學后教”課改從中學開始試點,小學教師便不自覺地將中學的模式移植到小學。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學習能力不能與中學生相提并論。在這種情況下,分層要求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小學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自主探究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因而可參照中學的模式,編寫結構完整的“研學案”,但容量要縮減。而低中年級學生最好使用“研學簡案”?!把袑W簡案”不必追求結構的完整,只要把課的主體部分設計出來,其他如導入、練習、檢測部分仍采用傳統(tǒng)的手段,如配合課件、書本等來完成。這樣才能騰出時間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研學習慣與研學能力。
誤區(qū)五:課堂上重視了學生的“研學”,忽視教師的“后教”
“研學后教”課堂,提倡教師精講,學生多講,可有的教師干脆不講了,完全放手給學生自學、展示,教師站在一旁看熱鬧。這樣的課堂,“放”得過寬,成了教師不作為的“放羊式”課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學習處于自由散亂狀態(tài),也產生了“自主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離主題、生成沒有價值、目標沒有達成”等一系列問題。
“研學后教”,顧名思義,“研學”與“后教”缺一不可。但老師們普遍重視讓學生依案“研學”,忽視教師的“后教”。這是教師改革心切造成的后果。老師們恨不能翻轉課堂,來個徹底顛覆,有的教師甚至從“教師一言堂”轉變?yōu)椤皩W生一言堂”。孰不知“后教”更要講究策略:一方面要考慮“研學案”設計中那些開放性問題,有可能出現的多種生成性結果,做好相關的預設,以便在課堂上做到有備而來;另一方面,要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生成。分析預設外的結果,看看哪些是有效的生成,哪些是無效的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課堂上來討論,哪些要放在課后去研究??傊赏遣灰匀说囊庵緸檗D移的,恰恰是課堂上有了生成,課堂才顯得更加精彩,更加“豐滿”。
“研學后教”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打造高效課堂。因此編寫出適合學生使用的“研學案”,并把它用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如果能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找準切入點,避開各種誤區(qū),是可以編寫出高質量的“研學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