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
摘 要: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信息技術課堂是體現知識與技能傳授的主陣地,其中專業(yè)名詞很多,技術含量特別豐富,至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往往容易被忽視。我們希望學生就如同使用鉛筆、橡皮一樣熟練地使用電腦,似乎強化了它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把信息技術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作為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形式的意義與價值弱化了。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人文氣息 《初識畫圖》教學
我們的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他們生動且靈動,當他們手捧豐富多彩的新教材走進課堂時,與他們同行的,是與生俱來的探究欲望和張揚蓬勃的個性。如何在新課程的課堂中,捕捉住這股濃濃的人文氣息,改變信息技術學科一向嚴謹、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形成新課程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色,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與摸索的。
在設計江蘇省中小學三年級信息技術教材《初識畫圖》一課時,我對這一點作了比較深入的考慮與嘗試。這一課是學習“畫圖”程序的起始課,也是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畫圖”程序,激發(fā)他們學習“畫圖”程序的興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畫圖軟件的界面是比較直觀的,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是如果我們用傳統(tǒng)的技術傳授的方式走進畫圖世界,則學生會感到枯燥和失望。所以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就用秋天的美麗牽動低段學生探究的欲望,用符合他們年齡特色的課堂語言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從而為他們拓展一個和諧、快樂、自主的個性化學習空間。
一、美麗的導入情境,讓孩子們自己要發(fā)現。
學生走進教室,只聽見柔和而又充滿童趣的音樂,有小鳥的叫聲,有小溪流水的潺潺叮咚聲……而屏幕上是一片讓人心動的蔚藍。
師:小朋友們,秋天到了,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去尋找秋天的足跡呢?
在小朋友的應和中,慢慢用課件展示畫圖軟件所繪制的紅紅的太陽。
師:太陽公公出來了!
屏幕上又出現一條筆直的大路,路兩旁是金黃色的稻田。
師:稻子也成熟了!
一排大雁出現在天空。
師:大雁也往南方飛去準備過冬了!
注視著那條筆直的大路。
師:多想在路旁再種上幾棵樹呀!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部分學生躍躍欲試。
師:讓我們一起認識“畫圖”程序吧,有小朋友能夠找到它嗎?(讓愿意嘗試的學生到前面演示。)
畫圖軟件對于有些學生是不陌生的,由個別會的學生演示,則更能激發(fā)其他學生動手的欲望。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把對一個既定的畫圖軟件的認識放到鮮活的秋天里,學生沒有感覺到他們在學習一個新的軟件,只是想幫這幅秋景圖增添一份明媚。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孩子們在一個秋意融融的情境中,早已把自己最真的情緒置于其中,他們想發(fā)現,并不是因為要學習什么,而是因為可以創(chuàng)新。那節(jié)課中,所有兩人為一組的學生都順利找到了畫圖軟件,有的還迫不及待地用鼠標開始了對那些形色色狀的小工具的摸索。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特別是面對剛接觸這門課程的孩子,教學過程雖需要以理服人但更要以情感人,需要有抽象的概括但更需要有形象的描繪,教學內容要有說服力但更要有感染力,“只有撥動孩子思想的琴弦,才能為知識找到一個最佳的載體”,我相信自己為孩子們的學習找了一個美麗的載體——秋天。
二、打開畫圖,自主建構對畫圖的理解。
在前面的鋪墊下,面對打開的畫圖軟件,雖然是陌生界面,卻令人向往。
師:小朋友們,看到這個畫圖窗口,回憶前面所學的“我的電腦”窗口,你能說出它各部分的名稱嗎?如果你不知道,則可以怎么辦?(通過引導學生對舊知的回顧,引導學生有效反思,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探究經驗等,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新知學習。很快學生就想到看書、學生之間討論等學習方法。)
師:打開桌面上的小游戲“你認識我嗎?”,比一比,誰最先闖關成功。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活動有濃厚興趣,那么活動效率就高,而且不易產生疲勞和負擔過重的感覺。而在信息技術課中將枯燥的講解轉變成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的游戲形式,使之產生新鮮感,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學生主動動手、動腦,想辦法探索知識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的目的。很快學生將正確的區(qū)域名稱拖到正確的位置,并了解了各窗口的作用。
在這節(jié)課上,如果僅僅進行技能的傳授,則前后不到兩分鐘,教師把各個工具菜單演示一遍,學生也能掌握,但是學生能夠建構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就被剝奪了。面對現在越來越頻繁的軟件更新,他們需要的是面對信息變幻時應變的信息素養(yǎng),而不是對某個軟件的操作能力。
實際上,對一個新軟件的摸索過程是最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和失去信心的,我們倡導的人文化的學習方式是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索、個性化的學習,使學生的權利回歸,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人性、人格得到主動發(fā)展,但是如何才能滲透這種思想呢?抓住這個年齡學生愛玩的心理特點,將枯燥的學習融入趣味的游戲中,讓學生樂于去學,學有所獲尤為關鍵。
在教學中有了情感的參與,學生的心理活動、體驗、情感波折就會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狀態(tài)。用人文的眼光審視每一個生動的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嘗試,有利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但前提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平臺,而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超越性的教育,具有審美特質和道德意識的教育,重視人的個性的教育,開發(fā)人的潛能和實施綜合素質的教育”的理念,符合身處信息時代的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讓人文精神走進新課程信息技術的課堂,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科學、嚴謹卻不乏感性、生動的空間,為信息技術學科的特色發(fā)展開辟新的領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