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寶 許海成 楊波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最直接的載體,信息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知識、技能和倫理道德。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yǎng)自覺、守法使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共同探討的問題。
1.學生差異大。隨著高校招生范圍擴大,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導致的地域差異、學校差異,以及家庭條件的不同使得新生入學時所具備的信息素養(yǎng)差異很大。部分學生在高中時就已經(jīng)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還比較陌生。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對整齊劃一的課堂教學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下降。另外,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公共課,學生對學習該課程的意義理解過于膚淺,課堂教學中極易出現(xiàn)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被動的局面,教學效果不理想。
2.課時設置過于自主。高校對課程的學分及其學時的設置有較大的自主性,各學校的設置情況不一,總學分數(shù)、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分分配也不一。目前,學分設置上有2學分到5學分不等的情況,課時從54學時到90學時不等。以紅河學院為例,該課程僅2學分,1學分理論加1學分實驗,課時總數(shù)為54學時,其中18學時的理論課,36學時的實驗課。相同的課時數(shù),一些學校的設置則與之相反,即36學時的理論課,18學時的實驗課。課時較多的學校則有54學時的理論課,36學時的實驗課。課時的設置和分配體現(xiàn)了學校對課程的認識,一些學校重理論,一些學校重實踐,課程的定位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結果。
3.以教師為中心。在教學環(huán)境的安排上,通常都是理論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踐課在實驗室完成,學生根據(jù)實驗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任務。理論課教學比較重視教學內容的傳遞,強調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整齊劃一。師生、生生的交互較少,一對一的交互更少,教師無暇顧及個體學習起點的差異及學習中的問題。理論性強的內容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抽象、晦澀難懂;加上理論與實踐教學不同步,導致學生在學習實踐性內容時覺得聽起來簡單,操作起來難。學生參與機會少,主動性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來。
4.課程內容多。隨著新技術、新軟件的出現(xiàn),信息技術應用到了教育、經(jīng)濟、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計算思維、信息技術方法論等理念已經(jīng)被教育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列入課程目標??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越來越多,課程容量越來越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tǒng)、辦公軟件office套件、計算機網(wǎng)絡及Internet應用、多媒體技術基礎及其應用五部分。教學目標包括了解計算機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及其工作原理,熟悉計算機的典型應用領域;熟悉微機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功能,熟練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使用;熟練掌握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軟件、演示文稿制作軟件等常用辦公軟件的應用;熟悉計算機網(wǎng)絡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在Internet上獲取、傳輸、發(fā)布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媒體技術,熟悉常用的多媒體軟件。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看,課程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課程中大部分知識屬于程序性知識,需要通過一定量的實踐訓練才能掌握。本研究試圖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在教室聽講,回宿舍解決問題”的模式,開展“翻轉課堂”學習模式。教學組織形式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可以是課堂教學、小組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過程中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終端使用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習過程以微課程作為主要學習資源,教師、同學、網(wǎng)絡是問題解決的幫助者。
學生的學習過程總體上分為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翻轉課堂就是教師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生生、師生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具體的學習過程是課前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和時間,有針對性、選擇性地觀看老師的課程視頻;課中學生針對自己的課前學習疑問,師生進行交流溝通,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評估學習。
1.教學流程。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見下圖。教學活動按時間分成課前和課中兩部分。課前,學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依托教師開發(fā)的課程資源進行有意義的觀看、聽講、閱讀等形式的接受學習,以自學為主。然后完成練習題,也可能是完成作品,以檢測自學的效果。學習過程中記錄下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通過網(wǎng)絡與教師或是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最終確定問題。課中,是知識的內化階段,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首先教師依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提供的作品,判斷學生課前的學習效果,確定還需講解的內容和學生期待的解決方法等。其次根據(jù)判斷結果進行講解、交流、測評和反思活動。可以是一對多、一對一、多對一的師生、生生交流和指導,也可以是作品欣賞和評價。反思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對課前和課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收獲、測試情況、存在問題及改進設想等進行全面的反思。
翻轉課堂教學流程
2.師生角色。翻轉課堂中,教師要通過網(wǎng)絡給學生傳授知識,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推動者,是學生便捷地獲取資源、利用資源、處理信息、應用知識到真實情境中的腳手架。教師要能勝任這一角色,必須成為學習資源的收集者、設計者、開發(fā)者和網(wǎng)絡學習的管理者。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接受”的學習活動,控制著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量、學習方法和學習媒體;通過網(wǎng)絡交流、學習和協(xié)作,在協(xié)作中擴展和創(chuàng)造知識。學生是自定步調的學習者,是課堂的高度參與者,是構建深度知識的主角,是知識的傳遞者。
3.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顛倒課堂成功與否的關鍵,顛倒課堂的學習資源除了大家目前熟悉的網(wǎng)絡課程中羅列的學習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微課程的開發(fā)和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微課程是以闡釋某一個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它與傳統(tǒng)的課堂實錄有本質上的區(qū)別,每個視頻知識容量小,要求制作者有較深厚的教學設計和開發(fā)能力。微課程有利于課程內容和資源的及時更新,支持廣泛的學習形式和結果,學習時間較短,有利于維持學習動機。學習任務單是貫穿學習始末的一個列表式清單。從任務單中學生可以獲得關于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形式的學習指南;知道學習任務是什么;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有哪些;對應的學習方法是什么;學完之后,學生需要記錄對問題的理解情況、思維方法,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期待教師在課堂中如何講解,反思學習方法、收獲、測試情況、存在問題及改進設想等。
下面,我們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軟件中的“動畫效果的設置和應用”為例,設計、實施教學如下表。
“動畫效果的設置與應用”翻轉課堂設計表
翻轉課堂教學并無固定的模式,它提供了一種革新課堂教學的思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不可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比較、分析與總結;以學生為中心,面向應用,強調實踐,著眼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