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琴
【關鍵詞】化學教學;導學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6-0080-01
一、合作導向,循導共贏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讓學生走進知識、走出困惑的過程?;瘜W導學案的設計應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定位。將導學案設計中的探究及梯度內(nèi)容作為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共同有效學習。如在回顧初中怎樣配制100g10%的NaCl溶液的過程中,設計如下探究問題:如何用NaCl固體精確地配制100 mL 1mol/L NaCl溶液呢?請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可引導學生的思路回歸到“精確”這兩個字上,進而引入準確配制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儀器——容量瓶。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和對學案中的問題進行探究,既能凸顯自主學習的地位,又能借助小組合作,達到互助共贏的效果。
二、情境導向,循導啟學
情境體驗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原型為先導,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觀察、感受、歸納和拓展,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如在“氯氣的性質(zhì)”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氯氣泄漏的危害,氯氣泄漏事故的處理現(xiàn)場”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設計。①氯氣有哪些物理性質(zhì)?②為什么可以用水槍處理氯氣泄漏事故?氯氣跟水反應時生成哪些物質(zhì)?如何通過實驗判斷氯水中存在的微粒?③為什么綠色麥地、油菜一片枯黃甚至變白?④有關人員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進行救援或者疏散?⑤如果你遇到氯氣泄漏該怎么辦?氯氣有什么用途?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都融入情境中。這樣整節(jié)課都是圍繞“氯氣泄漏”案例展開,學生再結(jié)合動手實驗就很容易掌握氯氣的性質(zhì)。借助教學情境的引導,將學生置身于不斷解決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新舊知識間的遷移,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化學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
三、探究導向,循導究理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合理的實驗設計,鮮明的實驗現(xiàn)象,會讓學生茅塞頓開,并積極展開思維活動,在辨析中不斷深入。如在學習“金屬鈉的性質(zhì)”時,可以探究實驗作為導學案設計。①鈉在空氣中的變化;②鈉在硬質(zhì)玻璃管中的燃燒;③鈉與水的探究實驗。在第一個試驗中思考:為什么鈉可以用刀切?為什么暴露在空氣中其銀白色的表面很快變暗?為什么鈉需要保存在煤油中,且手觸摸到鈉會有灼燒感?在第二個實驗中思考:為什么鈉燃燒前變成球狀,且在變成黑球后變亮?白煙為什么會變成淡黃色的固體?在第三個實驗中思考:鈉為什么會變成小球?鈉在水中為什么會四處游動?為什么有響聲?究竟產(chǎn)生什么氣體?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理論知識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推理和論證,最終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四、反思導向,循導悟誤
“悟誤反思,動態(tài)反饋,矯正跟進”也是進行下一次教學設計引導的有效手段。如當學生在完成習題“鈉與硫酸銅溶液能否反應?如果能,請寫出有關的方程式并推測反應現(xiàn)象”時,在作業(yè)中不少學生的答案為2Na+ CuSO4=Na2SO4+Cu,現(xiàn)象是鈉溶解,同時有紅色的銅析出。針對這個錯誤,將該題設計成為下節(jié)課的演示實驗,同時補充設計兩個問題:①Cu2+的氧化性比H+的氧化性強,為什么沒有置換出銅,反而置換出了氫氣?②把鈉投入熔融的硫酸銅中會怎樣?采用以“誤”引“悟”和課堂討論等手段,利用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立發(f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