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秀
【摘要】在語言學習中,詞匯搭配是基本的結構。在外語學習中,它較為活躍的分子,也最難掌握。文化、語言差異性等因素會對于母語遷移產生影響,這必然會引起詞匯搭配方面一定程度上的遷移。在母語遷移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也已被廣泛接受的情況下,本文將從影響語言遷移的標記性因素著手,以標記性理論和詞匯搭配理論為指導,分析了詞匯搭配的標記程度,進而利用標記理論分析了詞匯搭配的遷移過程,以便更好地促進外語的學習。
【關鍵詞】標記性程度 詞匯搭配 語言遷移
一、引言
在二語習得中,詞匯搭配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和學習者本身的搭配能力與語言水平密切相關,也與其植根于的民族語言密不可分。朱永生(1996)從搭配靈活性程度上將其分為固定、常規(guī)性和創(chuàng)造性搭配。這三類搭配說來容易,用時卻不會輕易讓人手到擒來。
1.外語學習者往往會在這出錯,大都可追溯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長期以來,該問題在二語習得中受到重視。陸儉明列舉了外國留學生在寫作、言辭中出現(xiàn)的語法、詞匯類錯誤,并將它們主要歸結于母語向目的語的負遷移作用。
2.Ellis也指出語言層面,社會語言學因素,標記性,原型性,語言距離與心理類型學,學習者個人發(fā)展因素制約著母語遷移。本文將在標記理論和詞匯搭配理論框架下對詞匯搭配遷移情況進行分析,以便促進外語學習中的教與學和母語遷移問題的了解。
二、標記理論與詞匯搭配
1.標記性。語言中標記性指一個范疇內部存在的某種不對稱現(xiàn)象。語言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和雅格布遜最早提出該概念,認為在語言系統(tǒng)中存在著有標記與無標記二項對立形式。后來語言學家們則達成共識在世界上的各種語言中,某些成分比其他更基本常見,這些成分無標記,其他則是有標記。3 Eckman將該理論引進到二語習得研究中,提出了“標記性差異假說”,認為可以通過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標記性差異的比較預測二語學習者的困難區(qū)域。Croft確定了4個判定標記性強弱的標準即結構標準,行為標準,頻率標準和中立標準。
2.詞匯搭配。Firth和Sinclair首先提出搭配這一概念,將其定義為一個詞項所具有與另一個詞項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有規(guī)律的同時出現(xiàn)的關系。4Sinclair 把它分為習語式和開放式搭配。另外它是詞語在同一序列上的共現(xiàn),存在著條件,總要受到某種限制,主要受到語法限制、語義限制及語言習慣限制、因此“搭配也是一種制約”。
三、標記性程度和及其和母語詞匯搭配遷移的關系
1.頻繁性。它認為詞匯搭配的使用頻率越高其標記性越弱,反之亦然。頻繁性是判定詞匯搭配標記性強弱的最重要的標準。例如:“card”在OALD中包含九中主要含義。
在(1)例中,意為紙板,最為基本,經(jīng)常使用。在(2)(3)(4)(5)(6)例中被用來指稱某種用途的卡片等。在(7)(8)(9)例中,其意義已經(jīng)大相徑庭,表示諸如風趣的人等。它們含義頻率依次降低。雖然不乏有專業(yè)術語在某種特殊行業(yè)內其頻率會發(fā)生變化,但大體如此。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它在后兩項中的搭配相比在(1)中更具有標記性,而在(7)(8)(9)中搭配標記性最強。
2.歸約性。習語等搭配要比普通陳述更加生動形象。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植根于本國歷史文化,反映某一社會的歷史文化,可以稱為固定搭配,具有歸約性,不可替代,標記性很強?!癐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源于狄更斯的《董貝父子》中 “as 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laden camels back”。人們后來用the last straw表示使人無法承受的最后一擊。其中“straw”就不能換成其他詞如grass,具有很強的標記性。
3.復雜性。它指表達同一意義的詞匯搭配在使用時的限制。該標準認為詞匯搭配使用情況越簡單標記性越弱,使用越復雜標記性越強。在“a lot of”、“many” 和“much”之中,“a lot of”后可以接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但是后兩者則不能。這就說明后兩者比前者更復雜,標記性更強。再如非常規(guī)搭配(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如幽默),標記性強。趁早下斑(化妝品廣告)和默默無蚊(蚊香)相比趁早下班和默默無聞而言,則可以取得特殊意義,引人注意,標記性要強些。
4.中立性。該標準指在中立性的環(huán)境下具有中立性的“he”類詞匯搭配,但在某種具體環(huán)境下,則不然?!癿an”等不但可以指稱男人,也可指包括男女兩性在內的所有人。若按照Kellerman對標記性的區(qū)分,那么中性詞在專指男性時,標記性要強。
5.對等性。該準則認為具有相近含義的詞匯搭配,當強調它們之間無太大區(qū)別時,這類詞匯搭配是無標記的,當強調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時,這類詞匯搭配是有標記。如“bear”、“endure”和“stand”,三者都具有忍受之意,如若它們在用法和意思上皆相同,那么它們則是無標記。反之它們分別具有不同的含意,則有標記。
四、結束語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表明,第二語言學習是—個假設構建和假設驗證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使用已有的一切知識包括自己的母語知識來發(fā)展輔助自己的第二語言的學習,這時母語的遷移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眾多諸如文化,學習者,語言等。本文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中選取標記性這一因素對母語詞匯搭配進行研究,利用對母語詞匯搭配的標記性程度的分析,初步探討了在詞匯搭配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注意事項。
References:
[1]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ECKMAN F.Mark ed 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nguage Learning.19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