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良,劉瑞祥
(吉首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教育教學方法研究】
“微課”教學在“概論”課程中的設計與運用
——以“概論”第九章為例
孫忠良,劉瑞祥
(吉首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作為高校本??茖W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承擔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的戰(zhàn)略任務。但由于“概論”課的課時分布及所講授的教學內容較多,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概論”課的教學效果常常面臨著尷尬的困境。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需要不斷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其中通過“微課”教學的設計與運用,將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式教學模式中的僵化和不足,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概論”課的吸引力。以“概論”課程中的第九章為例,運用“微課”設計,探索提升“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新路徑。
微課;“概論”;課程設計
作為高校本專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承擔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的戰(zhàn)略任務,是大學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最重要的課程之一。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同,幫助他們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概論”課程教材也及時體現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成果。自2007年2月出版以來,已經進行5次修訂,歷經6個版本,調整充實了許多新的內容。根據黨在十八大以來的最新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組織教材編寫組對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了框架結構,依據2014年版教材的設置,“概論”課程共有12章的教學內容: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總依據、總任務到領導力量、依靠力量、國際戰(zhàn)略、祖國統(tǒng)一等重要理論。由于“概論”課程內容的龐雜,若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大單元、大容量的課堂教學模式,不但很難吸引和打動大學生,也很難達到以“概論”課引領大學生產生對黨的基本理論的興趣的目的,從而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為了提高大學生對“概論”課的學習興趣,增強“概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必須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整體戰(zhàn)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盵1]目前高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體,在信息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這一群體,個性張揚,樂于表現,但理解社會偏于淺層次,認識與行為存在脫節(jié),并深受網絡文化和新媒體的影響,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有新方法。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微時代”悄然而至,有效運用“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迎合90后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特性,而且將有助于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組合。[2]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和易于分享等特點。它能夠有效解決教與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拔⒄n”教學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將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和融入現代教育技術的“微課”與“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提升“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將發(fā)揮極大的促進作用。以“概論”課程中的第九章為例,通過運用“微課”設計,探索提升“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新路徑。
根據2014年版“概論”課教材的內容設置,第九章主要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理論”。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國人民在21世紀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也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對于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第九章的學習,可以使當代大學生清楚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對于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堅定決心,把握“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形成過程、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了解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的歷史與現實,掌握“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在新時期新世紀面臨的困難和考驗。2014年的教材修訂,將原教材中第十二章的結構設計從四小節(jié)縮減為兩小節(jié),即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及其實踐。雖然結構經過調整,但該章主體的教學內容保持不變,只是在論述上進行了新的整合。這樣的調整更加合乎教材體例,倘若能夠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塊,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
從整個教材內容的分布來看,第九章涉及的重點難點比較少,也是大學生十分感興趣的一章。若能在講授過程中,設計專題,突出重點,貼近實際,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針對“概論”課第九章教學內容的隨機調查中,絕大多數大學生均對該章教學內容表現出學習興趣,特別是關于臺海局勢問題,感興趣的學生比例高達81.67%(見表1)。依據教學大綱,第九章的理論講授是以“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內容和實踐作為主線,中間涉及港澳臺問題的歷史與現實。不過在教材的內容安排上,并未對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設置單列的專題,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于相關問題的講解很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混亂。若是將第九章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為一系列的“微課”專題,對于港澳和臺灣問題分別整合,相信一定會提升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表1 關于“概論”課教學內容(第九章)的相關調查
(調查時間:2014年11月;調查人數:120人;調查地點:吉首大學)
第九章涉及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緊密結合,特別是近年來在港澳臺地區(qū)發(fā)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引發(fā)了大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第九章實行“微課”設計的教學嘗試,既符合教學大綱的總體要求,又能精煉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思路如下:
第一步,選擇教學主題。實施“微課”教學,首先需要認真思考分析的問題就是選擇的教學主題。一個好的選題,不僅可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主題的選擇不能完全脫離教學內容,但必須新穎。[3]根據“微課”的特點,選題不能過于龐大,盡量做到短小精悍,可以選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某個具有獨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依據“概論”課的特點,盡量將教學內容和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結合起來,選擇有實際研究意義的教學主題。以第九章為例,主要講解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理論。在選擇教學主題時,可以選取“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的成功實踐”和“新形勢下對臺灣的工作方針”等知識點作為專題“微課”教學的相關主題(見表2),一方面因為這些知識點相對獨立、完整,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這些知識點與最新的形勢政策緊密結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表2 “概論”課第九章“微課”教學專題設計思路
第二步,“微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括教案編寫和課件制作,教學設計是實施“微課”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成敗。不同于傳統(tǒng)的基于教學章節(jié)或課時的教學設計,“微課”教學設計必須新穎,并在設計過程中依據“微課”特點要有所創(chuàng)新?!案耪摗闭n實施“微課”教學,在教學設計方面,首先要緊緊圍繞選題,突出重點。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教學設計過程必須明確教學目的,主線清晰,層次分明。[4]依據“微課”特點,教學設計還要注意教與學有機結合,尤其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摒除“概論”課帶給學生枯燥無味的偏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第九章為例,專題一:“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此專題首先分析了臺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臺灣自古屬于中國,追隨歷史的腳步,梳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淵源,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同根同宗同源,承繼的是相同的文化傳統(tǒng),兩岸之間風土人情如出一轍,兩岸一家親。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殘余勢力戰(zhàn)敗后退到臺灣,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武裝割據臺灣。臺灣問題是中國國內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加上美國利用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統(tǒng)一,增加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復雜性。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不同,其實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接著闡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由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為突出教學重點,依據專題內容的邏輯結構,在教學設計上可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為了使學生深入認識臺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結合歷史,設計不同的題目進行課堂互動與討論,配合有關臺灣問題的詩歌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更加感性地認識臺灣問題的復雜性,同時也讓學生堅定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信心。
專題二:“‘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的成功實踐”。這一專題以歷史為縱線,首先分析香港和澳門是歷史上英國和葡萄牙殖民主義侵略中國遺留下來的問題。同時梳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香港、澳門問題的基本政策以及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歷史過程,香港、澳門回歸之后,依然保持繁榮與穩(wěn)定,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最后指出香港與澳門回歸對于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重大意義。為讓大學生深切體會“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結合歷史和現實,可設計不同的題目進行課堂互動與討論,配合有關香港、澳門的時事新聞和相關數據分析,讓學生自主參與,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深刻認識“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qū)的成功實踐以及對于解決臺灣問題的借鑒意義。
專題三:“新形勢下對臺灣的工作方針”。此專題首先分析圍繞臺灣問題的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面對國內外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在“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思想的基礎上,我黨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重要論斷和主張。從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到胡錦濤提出的“六點”意見,再到習近平提出的“四不”原則,彰顯了幾代國家領導人對于臺灣問題的高度重視,并且在對臺灣工作方針政策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新形勢下對臺灣工作方針,結合歷史和現實,深入分析海峽兩岸的政治生態(tài),特別是臺灣島內主要政黨和選舉制度,并對于未來兩岸關系進行前瞻與預估??稍O計不同的題目進行課堂互動與討論,輔以有關臺灣問題的時事新聞,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堅定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的信念。
第三步,“微課”視頻制作?!拔⒄n”視頻是“微課”教學的核心資源。“微課”的主體內容即是通過視頻來展現的 “微課”視頻。“微課”視頻短小精悍,一般為10到20分鐘左右。以第九章為例,專題一“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時間設計以10到15分鐘為宜。專題二“‘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的成功實踐”以及專題三“新形勢下對臺灣的工作方針”,因為涉及時事內容較多,時間可設計為20分鐘左右?!拔⒄n”視頻的制作及質量直接決定著“微課”的建設水平和應用效果。由于專業(yè)技術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學科的高校教師“微課”視頻制作的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概論”課的任課教師而言,一方面要強化視頻技術的培訓,提升視頻制作、編輯和合成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同相關技術部門的合作,同時運用多種方式和途徑,拓展“微課”視頻的來源。
第四步,上傳網絡平臺。“微課”的主體內容除了“微課”視頻之外,還包括利用“微課”視頻進行網絡學習的交互互動,這也是“微課”教學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勢?!拔⒄n”以網絡為媒介,促進了課堂教學與網絡的緊密結合,依托于網絡和移動終端設備等新平臺,不僅可以有效拓寬知識傳播的覆蓋范圍,而且可以將知識普及更大化,促進大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力度?!案耪摗闭n目前主要開設于大學第二學期,學習結束以后,其影響力和作用力呈逐漸遞減的態(tài)勢。運用“微課”,將“概論”課的相關知識點以“微視頻”的形式上傳于精品課程或空間課堂等網絡平臺,既迎合了大學生偏好網絡的心理特點,也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以第九章為例,圍繞“微課”設計專題,可在精品課程和空間課堂等網絡平臺,開展圍繞香港非法“占中”事件、臺灣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等問題的投票、討論和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大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從而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輻射力和吸引力。
“概論”課采用“微課”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微課”教學的嘗試和探索,以及學生的意見反饋,也為“概論”課的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考。
第一,“概論”課采用“微課”教學,應用實踐是立足的根本。目前,“概論”課程可采用“微課”教學的資源很多,但相關應用還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在相關教育政策的引導下,很多高校的“微課”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中也包括“概論”課程。這些采用“微課”教學的相關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著“重建設、輕應用、無研究”等問題。一些高校“微課”建設項目僅僅為了滿足競賽的目的,缺乏相應的展示平臺和配套設施,與具體教學應用和實踐嚴重脫節(jié),未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所發(fā)揮的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概論”課采用“微課”教學,助推思政教師轉型升級。從事“概論”課教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是“微課”教學改革的開發(fā)者和使用者,也是學生獲取資源的導航者和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同時也是課程知識重構的指引者和學生課前課中課后活動的監(jiān)督者。要想勝任這些角色,從事“概論”課教學的相關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轉型升級。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微課”制作途徑和方法越來越多樣化,技術工具越來越簡單化,但對于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在“微課”制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仍是技術層面的,比如對于“微課”視頻的剪輯和加工等。因此,一方面,相關教育部門和高校必須加大對相關教師的技能培訓;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也必須自覺加強對“微課”制作技術等方面的學習,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水平。
第三,“概論”課采用“微課”教學,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作為“微時代”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結構,提高了課程資源的延展性、適應性和再生性。“概論”課程采用“微課”教學,不僅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應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微課”,開展自主學習。目前,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比較偏向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方面,對于“微課”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方面的導向不夠明確。事實上,學生才是“微課”的終端用戶。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微課”教學的實施勢必事倍功半。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通過采用“微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滿意度。
第四,“概論”課采用“微課”教學,應與傳統(tǒng)教學密切配合。采用“微課”教學,并不意味著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徹底否定。雖然通過實施“微課”教學,有助于“概論”課程在混合學習和移動學習中的應用,有利于滿足大學生學習的多元需求,提升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在知識、技能和體驗等層面,“微課”教學也有其應用局限,不可迷信信息技術可以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所有難題。比如,在知識層面,“微課”講授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碎片化特征,并不適應于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5]在體驗層面,雖然“微課”的應用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但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微課”無法真實地還原課堂情境,也無法讓學生真實地感受課堂氛圍。此外,“微課”的實施還有適用群體和適應環(huán)境的限制。因此,在對于“概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微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應緊密配合,不可偏廢。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07-30(1).
[2]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劉紅霞,趙蔚,陳雷.基于“微課”本體特征的教學行為涉及與實踐反思[J].現代教育技術,2014,(2):14-19.
[4] 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26-32.
[5] 楊正群.關于“微課”的幾點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2):98-99.
【責任編輯 曹 靜】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in the Use of Micro-lecture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SUN Zhong-liang, LIU Rui-xiang
(Marxism Academ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A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undergraduate and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bbreviated as introduction) undertakes the strategic task that equip in the minds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new achievement of localization in China’s Marxism. But lessons taught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Introduction” is mor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ntroduction” is often facing the awkward predicamen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troduction”, it need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will help change the rigid and inefficien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mprove the attraction of “Introduction”. For instance, project-based teaching of Chapter Ⅸ is a new roa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troduction”.
Micro-lecture; Introduction;Curriculum design
G642
A
1009-5128(2015)12-0039-05
2014-12-29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概論》課程為例(14B11);吉首大學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概論》課程為例(2014JSUJGA29)
孫忠良(1980—),男(滿族),遼寧丹東人,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劉瑞祥(1963—),男,湖南漢壽人,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