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輝榮
山西省潞城四中
“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的實踐
解輝榮
山西省潞城四中
構(gòu)建語文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下,師生能夠提出問題,任務定向,有分有合,互相評價,互幫互助,互為師生,構(gòu)建平等互動、教學相長的學習平臺,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如何真正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不斷地堅定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實踐、反思、總結(jié)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課堂上的實踐措施。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相交往學習,共同發(fā)展進步。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并結(jié)合教學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地把他們引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在提出問題,明確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給各個學習小組實行任務定向,學習任務可以選擇隨機分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申請的形式。對學生來說,明確的學習任務以及融洽的合作扭轉(zhuǎn),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在學習中承擔積極的責任,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如《我與地壇》是高一年級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講讀課文,通過本文的教學,要求學生能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理解文章表達的珍愛生命的情感,感受作者濃郁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法。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校本教材中的三篇表現(xiàn)生命情感的文章,已初步掌握通過自主思想感情、體會語言特色的方法,所以,這篇課文適合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一課時內(nèi)完成。根據(jù)這一情況,我先布置學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資料,獨立閱讀課文,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思想情感、語言特色等方面設計自認為最重要的五個題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驟: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自己事先設計好的題目與答案:題目設計是否合理、明確;去掉重復的問題并做整理。教師巡視、指點后表揚問題設計較好的小組。這是本節(jié)課內(nèi)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
第二步驟:讓問題設計較好的幾個小組向其他小組發(fā)起挑戰(zhàn)(向他們提問自己小組討論整理問題),挑戰(zhàn)組可指定應戰(zhàn)組內(nèi)任意一位同學回答問題,應戰(zhàn)同學如遇到難題,可先向組內(nèi)成員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組求助。教師適時點撥、點評。這是班級內(nèi)各小組之間的合作及小組成員之間的進一步合作。
最后,評選最佳挑戰(zhàn)組、最佳應戰(zhàn)組和最佳援助者。
這樣,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既培養(yǎng)了提問意識和能力,又彌補了個人問題不全面、不透徹的不足,使困難、中、優(yōu)三類學生各有所獲,且興趣盎然。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形成閱讀小組,并讓學生推選出小組代言人。每組學生分別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每個小組的成員基于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密切合作,二教師則輪渡參加小組的學習活動,和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并對小組成員引導,使他們能更加深入地關注和探究學習問題。在小組內(nèi),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往往對同一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學生在表達、傾聽、辨認的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讓各小組代言人匯報學習成果,進行全班交流。小組代言人陳述之后,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對他們觀點作出分析和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點撥、總結(jié)。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習者之間可以合理分配責任。而且每位學習者,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習的思想與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師生、生生之間也因此具有了很強的相互依懶性。
如《勸學》是高一年級必修一的文章,篇幅短小,且文中詞語的用法和意思基本上在前面的文言文中學過。因此翻譯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較適宜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來完成。因此我就設計了一下步驟來完成教學任務。
步驟一:四人小組內(nèi)輪流朗讀課文,討論糾正斷句的錯誤。教師巡視指點。
步驟二:請斷句正確的一小組齊讀課文(巡視時已摸清情況),并予以表揚。
步驟三:個人根據(jù)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識翻譯全文,落實到每一個句詞。
步驟四:四人小組內(nèi)共同討論解決各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巡視并點撥解疑。
步驟五:請自認為有把握翻譯全文的小組到臺上當教師,一人一句翻譯全文。
步驟六:其他學生提問不解之處或提出不同見解,由臺上:“小老師”解答,教師在旁順勢點撥。
步驟七:由“小老師”向下面學生提問,以檢查是否真正掌握。
步驟八:學生評價“小老師”是否稱職,如稱職,則每人百分制加兩分。并評出“最有水平提問者組”,予以加分。
這樣就確保了整個課堂始終在學生饒有興趣的氣氛中進行,學生鉆研、探究得很仔細,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支持,十分配合,學習效果比教師講授要好得多。
研究發(fā)現(xiàn):“對學生而言,有機會輪流相互測驗要比之間獨立學習更有效,而且不需要外界的激勵?!痹谡Z文課堂中,老師可以通過設計互相背誦、互相默寫、互相檢查,甚至相互批改作業(yè)當活動,有效地促進互幫互學友好氛圍的形成。這樣,融洽的課堂氛圍、相互合作的態(tài)度、共同的學習目標,可以使學生互換角色、互為師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在認知、交流、合作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分享,不斷縮小彼此間的心理距離,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使課堂真正成為地學習共同體。
通過以上幾個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每個學生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否則,合作將流于形式;我們還應要求小組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小組和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結(jié)束后還應對合作的成效就行評估,才能促使學生去尋找提高有效性的途徑。
溝通、合作、對話,相信會為新課程實驗中的語文課堂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讓語文課堂發(fā)展成為氣氛和諧、活躍的“學習共同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