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娜
摘 要:小學英語由于課時數的局限以及外語語境的缺乏,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和潛能是教師一直關注的難點和熱點。為此,專門完善相應的語言交際評價機制,設計了一張“語用評價積分卡”,以積分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勵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主動參與語言交際,以達到評價和督促相輔相成的作用。
關鍵詞:語言交際;語用評價積分卡;英語教學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傳統(tǒng)評價的弊端,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精神和英語教學發(fā)展的需要,評價卡旨在通過師生、生生、家長對師生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力求做到以生為本,以生定教,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動力,為他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評價卡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內動力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內因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盡管教學評價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它卻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評價既是保證教師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又是激發(fā)學生內動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進行教學的幾年時間里,筆者發(fā)現教師在積極投入教改的同時,也出現了“重教輕評價”的趨向。教師要是能夠利用一切優(yōu)質資源,積極運用評價卡機制,鼓勵學生運用學校創(chuàng)設的集體環(huán)境,積極進行語言交流和合作學習,提高和擴大課堂45分鐘外的效率,就是所謂的“高效”。
二、評價卡的設計創(chuàng)意和研究內容
人手一張卡,及時更新它。師生聯(lián)系緊,積分體現它。通過評價卡探索良好語用環(huán)境是筆者設計的初衷。它將著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參考,以努力創(chuàng)建一種便于操作、有效的小學英語語用評價模式。
1.評價卡的具體研究內容
(1)背讀表達能力:檢測學生朗讀單詞、背誦課文、表演對話、唱英文歌、朗讀歌謠、做值日匯報、講英文故事、參加交際活動的口語表達能力。
(2)課堂口語表現:一個是課堂發(fā)言,一個是課堂小組合作情況表現。
(3)書面作業(yè):檢測學生能否正確書寫以及進步度的表現。
(4)課外活動:課外能否主動辦英語手抄報,是否有復、預習和摘記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評價卡的設計創(chuàng)意形式
對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獎勵,累積可換獎品。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個性差異就像指紋各不相同,在評價及測試中應注意差異化,對后進生適度降低要求,以資鼓勵。
口號:我喜歡,我最棒!
規(guī)則:采用積分的原則,一定積分可兌換一定獎品。先兌先得,優(yōu)先選擇!
如右圖:
這種形式讓學生積極踴躍參與,爭取早點去兌取自己喜歡的獎品。根據“化整為零”的原則,我將獎勵從期末放到平時,“英語之星”也從中誕生。雖然評價卡以獎勵機制為主,但它讓每個孩子體會到了成功感,學生的學習動力就能內化、長久化。
三、評價卡的預期效果及作用
1.解決學生困境之一——提高學習復現率,降低遺忘率
學生學習英語普遍面臨著遺忘率高的問題,這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校的英語課時較少,所學英語知識的復現機會少,因而容易遺忘。二是小學生自覺性較差,小學生日常能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多,課后又缺少必要的督促等。所以在語用評價機制的監(jiān)督與規(guī)劃下,鼓勵學生參加情境交際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促使學生有目的地、主動地在課后去準備和練習,以彌補課外學生因自覺性差、缺少督促和輔導的缺憾。
2.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課內學習和作業(yè)的延伸
在我國這種外語學習非第二語言學習的條件下,外語交流和語用的環(huán)境是非常匱乏的。往往上課說英語,下課后馬上換中文。那么我們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這樣的環(huán)境:大學里有英語角,小學有合作學習,這些都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課內知識課外運用,如歌曲可以唱給好友或家長聽,知識可以背或以pair-work、游戲等形式記憶,記牢即可直接在評價卡上獎勵星星等等,這些都可以實施。
3.發(fā)展學生自我評價——內外動力相結合,強化內因
學生做事主動積極,那么老師將事半功倍,評價制度亦然。正如學者所言:“要使評價成為學生自己的事?!睂W生在這個以愛為基調的評價制度上,相互追趕,彼此做起事情來比我們想象的要認真、負責、誠實。筆者采用的語用評價積分卡,就是讓學生感覺自己隨時都可以摘到勝利的果實。小小獎品代表的不僅僅是禮物,更是一種榮譽、一種認可。為了能更好地提高成績,學生自己會努力,比教師要求的效果可能更好。
參考文獻:
[1]祝珣.運用“自我成就評價卡”激發(fā)學生的成就動機[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8).
[2]林宣惠.試論“家校評價卡”的魅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44).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