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王斌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從認知隱喻的角度談旅游文本翻譯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文本為例
王強王斌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摘要:縱觀過去幾十年針對翻譯文本的研究,多數(shù)的學者多應用德里達的解構(gòu)主義,抑或是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的理論進行翻譯方面的研究,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為國內(nèi)翻譯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而更好地解讀翻譯中所存在的問題,深刻地剖析文本誤譯或錯譯產(chǎn)生的潛在問題。在此基礎上,翻譯工作者能夠采取更為恰當?shù)姆绞綄φZ料進行解讀。本文將以Lakoff等人所提出的認知隱喻理論為基礎,分析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文本,指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guān)鍵詞:認知隱喻張家界國家森林旅游文本翻譯解決策略
翻譯研究一直欣欣向榮。在過去,翻譯界出現(xiàn)了很多流派,如結(jié)構(gòu)主義、解構(gòu)主義以及認知翻譯。結(jié)構(gòu)主義翻譯觀認為,源語言所在文本有固定的意義,作者的感受為源語言的核心,因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盡可能以原文作者的感受為出發(fā)點,用目的語進行相應的表達,盡可能地達到目的語和源語言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高度一致。而隨著結(jié)構(gòu)主義的發(fā)展,解構(gòu)主義應運而生。解構(gòu)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結(jié)構(gòu)主義的繼承,但也擯棄了一些結(jié)構(gòu)主義的局限性。解構(gòu)主義者認為我們對前人作品的理解受到所處歷史時期的制約,即文本具有歷史性,因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理解,原文便總是在不斷的改寫和重建(廖七一,2002:73)。據(jù)此可以推斷,解構(gòu)主義者認為,純粹的意義根本不存在,意義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受時空的制約,讀者所處的時代和意境不同,解讀出來的意義就會相應地改變。這兩大翻譯觀引發(fā)了人們的進一步思考,很多學者發(fā)現(xiàn)解構(gòu)主義和結(jié)構(gòu)主義的翻譯觀仍存在很多不足。認知語言學的興起,更科學地闡釋了翻譯的相關(guān)問題。當今翻譯界,以認知體驗觀、認知識解為主要的翻譯解讀角度,具體地說來,大多學者從概念隱喻和概念整合理論對各種翻譯文本進行解讀。
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Lakoff&Johnsen: 1985)中提出。此書中,概念隱喻被看做一種認知世界的工具。隱喻本質(zhì)是概念性的;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則;概念隱喻的使用是潛意識的等。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具體的概念域向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隱喻是思維問題,而非語言問題;隱喻是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該理論很快引起很多翻譯理論家的注意,他們將概念隱喻運用到翻譯研究中并發(fā)表了很多優(yōu)秀著作,如Peter Newmark曾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提出了七種隱喻翻譯方法。許多國內(nèi)從事翻譯研究的學者也以認知隱喻為導向,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翻譯認知嬗變(王斌:2001(4):31-52)、認知翻譯觀(王寅:2006(26):15-21)。根據(jù)概念隱喻的工作機制,概念隱喻實際是兩個不同域之間的投射過程,隱喻就是隱喻概念由始源域(source domain)熟悉的、具體的概念域映射(mapping)到未知的、抽象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這其實吻合了翻譯的過程,譯者將源語域的一個因子經(jīng)過處理后投射到目的域以后輸出,并用目的域表達出來。
例1.黃石寨位于張家界森林公園西部,相傳漢留侯張良隱居此地受難被其師黃石公搭救,故得名。
譯:Huangshi Village lies in the west of ZhangJiajie Forest Park.It is named after the story of Zhangliang, the Marquis of Han Dynasty.When he was the recluse here, his teacher, Mr.Huangshi, saved his from his sufferings.
例2.誰人識得天子面,歸來不看天下山。
譯:After a visit to the Emperor Mountain you’ll pay no attention to any other mountain under the sun.
例1與例2,對于譯者而言,通常是一個較為棘手的任務。兩個源語言中包含了豐富的源于(語)文化,對目的語的讀者而言,直譯顯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相反會導致誤解。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講,讀者建構(gòu)概念隱喻時,無法形成有效的投射。兩個參與投射的概念域分別為源語言域,其中源語域參與投射的因子有:源語言隱喻、上下文語境、文化背景。而目的域的相關(guān)因子為:目的語隱喻、文化語境。如圖示一所示。
圖一 翻譯所對應的隱喻投射過程
依照圖示,譯者翻譯的過程就是隱喻構(gòu)建的過程,意義是否能準確地傳達關(guān)鍵在于構(gòu)建過程是否合理、成功。其構(gòu)建過程相當復雜,投射的因子在一定程
度上決定譯者所采取的翻譯方式:歸化、洋化或是采取補償策略。如例1所示,其中包括源語言文化中特有的典故,當該因子直接投射到目的域時,無法產(chǎn)生相應的聯(lián)系,由于文化背景中無對應因子,故隱喻的投射過程失敗,所得到的譯本亦無法為目的語的讀者接受。在此情況下,譯者采取Paraphrase的策略,對該典故進行解釋,向目的域所在的范疇添加相應因子。目的域讀者在對背景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該隱喻構(gòu)建過程便可成功。在這種投射情況下,產(chǎn)生的譯文也能為目的域的大眾所接受。
源語言向目的語轉(zhuǎn)化的過程,實際是隱喻構(gòu)建的過程,該過程不是簡單的兩個不同語言域之間的直接投射。它仍然涉及很多因素,如文化背景、文本所處的語篇等。譯者掌握一定的隱喻知識,處理多語言之間的轉(zhuǎn)化便能更加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 Silverman.H.J.Derrida and Deconstruction [M].New York:Routledge,1989.
[2] Lakoff,G&Johnse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3] Cameron,L.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5]王斌.解構(gòu)與整合的比較研究[J].中國翻譯,2006(1): 11-14.
[6]王斌.隱喻系統(tǒng)的整合翻譯[J].中國翻譯,2002(2):24-29.
[7]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5.
[8]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21.
[9]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10(5):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