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成
摘 要: 本文著力探究如何使小學歷史知識教學與品德教育相融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力。
關鍵詞: 歷史知識 品德教育 相聯系
冀教版《品德與社會》課程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陸續(xù)出現一些歷史知識的內容。這些內容比較零碎,也沒有成體系,由于這些歷史知識點離現在生活的年代時間已經很久遠,學生對許多歷史上的人或事表現得無動于衷。因此,小學歷史知識教學與品德教育如何進行聯系,成為許多品德與社會老師心中的一道難題。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是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設計主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結合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學習主題,力求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fā)展,并為學生綜合性學習其他課程提供有效支持。但歷史知識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其特殊性,建立學生生活與歷史的聯系,成為有待解決的問題。鑒于此,結合多年從事小學中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經驗進行如下思考。
一、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應只教給學生一些零散的知識點,這樣會使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歷史教學應立足于品德教育。要實現歷史知識生活化,把學生從書本引領到生活中,這樣就比較容易消除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生疏感,使他們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學習,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品德修養(yǎng)。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古老的中華文明》一課當中的四大發(fā)明時,首先出示課件國慶閱兵、煙花、神七升空、造紙、印刷機、指南針,這些我們生活中的用品,提問武器的彈藥和煙花的燃料是什么?學生回答火藥。進一步引出我國的四大發(fā)明,最后感悟,升華體驗。在教學中,我努力將品德教育與生活內容相融合而不是機械、刻意地安排環(huán)節(jié)特別強調品德教育,從課堂效果看,孩子們由現在到過去逐步深入地了解四大發(fā)明的同時,也從心底里激起比較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
二、在收集資料、探究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提升道德修養(yǎng)。品德與社會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充分讓學生發(fā)掘本地歷史資源,讓學生收集我縣抗戰(zhàn)時期的一些歷史事件,如王二小、黃土嶺戰(zhàn)役。通過收集、整理資料這一過程,學生初步認識了解歷史,同時對歷史知識也有一些感悟,自己的品德也得到提升。同時聽老八路講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通過走訪這些歷史的見證者,使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存在,利用這次收集資料的契機,到家鄉(xiāng)走一走,親身體驗,感受身邊的歷史,比教師空洞的說教強萬倍。
三、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融入故事中,把這些演繹得有生命色彩,選取有代表性的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把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活化,讓兒童進入這些人物的心靈世界,體會他們的歡樂與幸福,認識到他們的辛勞和艱苦??催@些人物的追求與夢想,學生就會感同身受,情感也就進一步升華,使心靈得以凈化,品德得以提升,如學習五年級上冊《中國之最》一課,利用華佗發(fā)明麻沸散的故事、李時珍創(chuàng)作《本草綱目》的故事。從這些人物的故事中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
對于歷史事件,如果只是單純利用書本上的介紹和有限的幾幅圖片學習,學生只會感到空洞、乏味,在當時可能有些感觸,但也不會深入,不會達到長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將歷史事件以故事方式呈現給學生,其效果迥然不同,那些發(fā)生在歷史上的真實故事很容易打動學生的心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不知不覺中也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會得到激發(fā)。如學習六年級下冊《災難深重的中國》,讓學生觀看《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等愛國紀錄片,一定會引起同學們情感上的共鳴,達到“熱愛祖國”、“珍惜現在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報效國家”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使學生認清自己的使命感。
四、課后注重實踐。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體會到現在就是將來的歷史,讓歷史觀念成為一種自然,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fā)展。
總之,歷史知識的教學不能是干巴巴的知識點,應是有血有肉、有內涵、有生命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深挖學生的內在情感因素,真正引發(fā)學生的道德沖突,促使學生形成理性價值觀,這樣道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