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安國
【摘 要】新課改落實“三維目標”是新課程實施的“牛鼻子”。只有正確認識并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才能處理好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具體的教學模式,避免走入誤區(qū)。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課程具體目標”有了專門的闡述,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將三維目標細化,突出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化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化學學科在培養(yǎng)人的個性,促進人的終身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方面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在實施目標方面,也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課程具體目標”有了專門的闡述,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將三維目標細化,突出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根據(jù)平時教研工作的實踐及探索,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議,供廣大同仁借鑒和參考。
一、教學過程學法化,凸現(xiàn)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概念和規(guī)律新授課中,老師不輕易地將結論拋給學生,應該從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出發(fā),多講現(xiàn)象,通過問題組織教學,使學生從紛繁復雜的化學現(xiàn)象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進而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演繹,概括出實質性的東西。這個概念規(guī)律形成的過程只能是延緩的而不能是速成的,否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建構的平臺。凸現(xiàn)過程與方法,并不意味著脫離了知識來抽象地講方法,而是多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如在學了化學平衡常數(shù)后處理各種具體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將現(xiàn)成的解題步驟拋給學生,而應該通過一定數(shù)量的問題以后,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礎后,再讓學生自主總結得出。
二、不斷思考和探索,正確理解和把握三維目標的內涵并認清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
在現(xiàn)在的教學過程中,知識不再作為中心。這一方面是因為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于某種現(xiàn)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或假設,并不是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絕對參照”;另一方面是由于新課標教材,不再把學科的完整性、嚴密性作為第一標準,而是強調化學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強調實際應用,強調與學生經驗的聯(lián)系,保留與近代化學發(fā)展相關的內容。
學習不僅是求知活動,而且是學生生命存在的方式,是進行有生命體驗的學習,而這種有生命體驗的學習不僅包括認知活動,還包括體驗活動和感悟活動。三者都是意義建構的過程。當然,對新課程的三維教育目標,我們應該有機地整體地去理解,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三維教育目標是整個課程設計的總體價值觀,是課程改革的終極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滲透,而不是刻意地矯情地捏合;應該落實到行動上,融入平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而不應該停留在說教上,這樣才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深度挖掘化學史以及化學與現(xiàn)代科技相聯(lián)系的閱讀素材的內涵
化學史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鑲嵌在特定的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上,對學生的教育有著其他知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應試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響,教師在講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化學史時往往一帶而過,即使是教材中已附有的,也不愿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鎖定在習題教學上,認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化學發(fā)展歷史的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深邃的東西。
關于化學史的教學方式,既可以采用老師講故事,也可以采用學生講故事的形式,將化學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與科學家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受到熏陶,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充分挖掘化學史話中的人文價值。
四、在習題教學上,既要注意解題策略的教學,更要注意解題教學策略的研究
化學學科教學有變成習題化教學傾向的流弊,通過引入“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多讓學生交流;討論碰撞,發(fā)表意見,充分暴露他們的思想和思維軌跡,歸納解題方法,提煉解題的策略,優(yōu)化解題過程,把培養(yǎng)遷移能力作為宗旨,而不是機械的、條件反射式的講題、做題。在教學過程中,習題教學應該是一種下位的學習,應“多講大法、少講中法、不講小法”,多讓學生體驗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給學生所謂解題的“寶典”、“秘籍”。
五、教學過程的著力點應放在學生活動的開展和學生學習空間的拓展上,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必要時教師要讓出自己的三尺講臺
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小先生制”,打破了自古以來只由老師傳授知識的格局。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育中成為一個知識的激活因子。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
這樣,在態(tài)度層面上,就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情感上,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價值取向上,使學生認識到科技與現(xiàn)代社會的聯(lián)系,知道化學是現(xiàn)代科技的基石這個道理。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學習化學的興趣也就大增了。
總之,從新課程實施的實踐來看,在化學學科的教育中,通過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使師生平等對話,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通過有效的訓練,使知識內化,完善智能結構,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豁然貫通,使課堂教學既包含著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認知結構的轉化,同時也包含著認知結構向能力結構的轉化,達到“學力因素、智能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即實現(xiàn)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完全而且應該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