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玲
摘 要:詞匯習得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與形成的基礎。讓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通過參與、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詞匯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詞匯教學;學習共同體;能力培養(yǎng)
沒有一定量的詞匯,則無法用我們所學的句法結構進行有效的交際。因此,詞匯學習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基礎 [1]。高中生要提升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及綜合運用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用英語獲取和處理信息、用英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2],而這一切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詞匯,學生詞匯量的大小對能力提升起著決定性作用。
學生的發(fā)展來自于合作,同伴間的積極互動對學生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平等、互幫互助、合作的同伴關系,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內在機能,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形成獨立自主、團結友愛的精神,激發(fā)其強烈的認識、創(chuàng)造與社會積極性。學習共同體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來開展詞匯教學,能提升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
一、運用學習共同體前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明確學習共同體的概念
教育教學改革以及時代的發(fā)展促使教師需不斷提升自我專業(yè)素養(yǎng),推進教師專業(yè)學習共同體(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的進展。因而,學習共同體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之一[3]。學習共同體是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全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與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學習集體。
學習共同體能激發(fā)學習者的活動參與意識,增強集體凝聚力,提升個人責任感,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長遠發(fā)展。共同體可采取小型的組織形式,由班級中的各個小組合作構成。
(二)增強學習者的共同體意識
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等多種渠道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團隊中學習,感受到團隊對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學習共同體是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各成員擁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識、志趣與情感,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將團體內的成員凝聚在一起,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與偏好,滿足學習者自尊與歸屬的需要。這種歸屬感與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活動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xù)、努力地參與學習活動。
建立與維持學習共同體的有效途徑是溝通。因為具有共同的賴以相互維系的精神因素,共同體的成員在溝通與交流的情況下會增強凝聚力,學習者與同伴、輔導者能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
(三)科學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方法
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要做到科學、有效。鑒于高中目前普遍采用班級制教學,小型的學習共同體在當前教學實踐中頗受歡迎。教師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個性心理(性格、需要、動機、信念等)、發(fā)展?jié)摿εc英語學習能力等分成幾大層次,再從每一層次中隨機抽取一名學生,構成一個異質學習共同體。共同體內學生個性、能力、學業(yè)各層次都有,合作學習中可互相幫助與學習、取長補短。教師也可以把處于同一層次的學生組成同質學習共同體。共同體的學習目標相近,實現(xiàn)趕超的現(xiàn)實性強,激勵作用顯著。
共同體的組織方式可靈活多樣。兩人可完成單詞、短語及詞匯所在句子背誦、聽寫檢查等任務。四至六人可參與課堂討論,會話操練,詞匯造句或利用詞匯編寫文章并互批、交流等。八人以上可開展詞匯記憶、表演等競賽。教師也可將學生按照層次分為“基本組”“專家組”等,或根據(jù)需要安排臨時共同體。
共同體成員的任務要合理,分工要明確。組長一般英語基礎較好,組織能力比較強。每個組成員的分工采取輪換制,創(chuàng)造機會讓性格內向或基礎較差的學生展示自己。
(四)引導成員個體優(yōu)化自身學習過程
在新課改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問題就是培養(yǎng)學生個體學習的自主性。英語教學活動要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收集、處理與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與反思等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習共同體內的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引導學習個體養(yǎng)成良好的詞匯學習習慣,在相互借鑒、反思中優(yōu)化自我詞匯學習過程。
個體優(yōu)化自身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只有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產生創(chuàng)新的沖動。課堂設計詞匯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問;要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從方法、思維、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二、學習共同體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一)借助詞典 學習教材中的新授詞匯
在英語學習中,大量詞匯的記憶讓學生望而生畏,成了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瓶頸。因此,教師在新授教材中的詞匯時,可讓學生組成小型學習共同體(最好不要超過4人),教師引導共同體內各成員借助詞典分工查找關鍵詞的詞義、詞形變化及重點搭配,然后相互交流,互通有無。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詞匯學習的壓力,也為學生相互借鑒高效的學習方法搭建了平臺。在借助詞典學習新授詞匯中,學習共同體內各成員對詞匯學習的認識應該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有人查得細致,有人查得粗略,否則會因雙方反差過大而合作難以維持。教師可先安排一段“試驗期”,一個學習共同體內每個成員要查的單詞是相同的,查完之后相互比較,然后共同磨合或者重新組合,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在兩人合作中,更要防止包辦或依賴的情況發(fā)生。因為查詞典本身就是一種技能(特別是對詞義的選擇和辨析的理解),一個學生如果不查詞典,這種技能就無法提高。
如在開展《牛津高中英語》(下同)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單元詞匯教學時,教師可選出部分關鍵詞匯要求學生先按詞匯數(shù)量進行任務劃分,明確查找要求。如查devote時,要找出形容詞(devoted)、名詞(devotion)及常見搭配,如be devoted to (doing) sth, devote oneself to(doing) sth, the devotion to sb/sth和devote time/energy/attention to doing sth以及必要的例句。然后學生課前查詞典,完成各自的任務。課堂上,共同體內各成員交流分析各自的詞匯。這樣,學生學習詞匯的壓力減輕了,學習也變得更主動了,改變了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發(fā)揮了合作的作用與優(yōu)勢。學生在動手中體會,在合作交流中提升了語言交際能力。
(二)整合歸納 深化課文中的關鍵詞匯
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重點學習和掌握最基本的、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一般來說,教科書收入的詞匯多為這類詞匯,所以學生應該全面掌握教科書中的詞匯。教材語篇中某個單詞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就說明這個單詞越重要、越關鍵,課文中這些關鍵詞匯的教學是詞匯教學的重中之重。這些關鍵詞匯在不同語境、上下文中意義不一,影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關注這些高頻、關鍵詞匯,利用整合歸納等教學方法深化課文中的關鍵詞匯。教師在強化某些關鍵詞匯時,可利用圖表歸納、呈現(xiàn)多種例句、設置語境開展詞匯運用創(chuàng)作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在語境中了解詞匯,引導學生整合歸納,整理歸類,通過歸納比較,達到鞏固和復習詞匯的目的。
例如,Module 1 Unit 1的閱讀板塊, as一詞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六次。為了讓學生了解as的不同用法,清楚as在文中的不同意思,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以學習共同體為單位,找出文中所有含有as的句子,掌握其在句中的意思及語法功能。此外,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小結歸納as的常見用法,并提供相應的例句。這樣,學生在共同體的學習中,借助于學習、查找、討論,不僅自己理清了as的不同意思及用法,通過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更便于其他同學的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多種形式 鞏固課文中的重點詞匯
傳統(tǒng)的重點詞匯復習往往通過學生聽寫、教師批改來進行,但這樣的方式費時費力。實踐表明,通過學習共同體,采用多種形式來鞏固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可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鞏固的方式除了聽寫,還可采用單詞接龍、問題搶答、對話表演、英語書法比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競爭、討論、合作、游戲等活動中促進每個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即使是聽寫,也可以通過學習共同體內的互批互改,讓學生在相互比較中查找差距,發(fā)現(xiàn)問題,鞏固所學。聽寫后可立即把批改的規(guī)則與要求告訴學生,讓學生在共同體內互批,小結共同體內成員的聽寫情況,并分析錯誤原因,從學生層面來調動學生學習詞匯的熱情。
(四)競賽游戲 擴充課外閱讀中的詞匯
課外閱讀中的詞匯也是組成學生所掌握詞匯量的重要部分,教師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等同于課內閱讀中的生詞對待,否則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在課外通過學習共同體內成員間的競賽游戲,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競賽游戲中不知不覺學習了詞匯,復習了詞匯,鞏固了詞匯,促進了學生詞匯的積累。筆者常用的競賽游戲有如下兩種。
1.摸彩
教師把詞匯寫在單個的紙條上,并將這些紙條放在紙袋中作為彩票。游戲中一位組員從紙袋中摸出一張紙,對紙上的單詞用英語或肢體語言解釋,其他成員猜測紙條上的單詞。如果有人猜中,猜中和摸題的成員各得1分,紙條放在一旁,然后輪到下一位成員摸題;如果沒人猜中,摸題者扣一分,紙條還是放回紙袋。當紙袋中沒有紙條時統(tǒng)計分數(shù),得分最多者獲勝。
2.下詞匯棋
詞匯棋是由學生喜歡的飛行棋改編而來。詞匯棋主要由棋盤、棋子、骰子和題庫組成。棋盤(見圖1)中的Def, TF, MC分別表示定義題(definition)、對錯題(true or false)、多項選擇題(multiple choice)。針對棋盤中的三種題型,結合某一時段課外閱讀中的詞匯,教師給每種題型設計一定數(shù)量的題目,每個題目寫在一張便簽上,答案可寫在背面,并把這三種題型分別放在對應的紙袋中。大概的游戲規(guī)則類似飛行棋,不同的是棋子每到一處,棋子的主人要根據(jù)方格中的題型從對應題庫中隨機抽取題目并回答。如果答對了,保住了當前的位置,把題目放回紙袋,然后輪到下一位;如果答錯了,將棋子回到起點,看過答案再把題目放回紙袋。最先到達終點者獲勝。
經過教師科學構建學習共同體,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在共同體內各成員的互幫互助下,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為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篤勤. 英語教學策略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郭燕,徐錦芬.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建設研究[J].外語界,201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