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飛
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首先要從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開始,這是語文教學通往最優(yōu)化境界的第一步。學習是學生主動接受刺激,積極思維,心理結構和行為發(fā)生持久變化的過程和結果,所以“學情分析”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jù)。如果學生的特點能夠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數(shù)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因此,我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盡可能以學生為依據(jù),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科學合理地分組,力求使有效學習發(fā)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一、掌握學生的興趣、需求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xiàn)。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
教學《河中石獸》時,我根據(jù)教學中學生對廟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問,設計了一堂研究型學習課。讓學生在課外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分小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由于教學設計是根據(jù)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心理需要設置的,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一學習研究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不臆斷” “重實踐”觀點的感性認識,把“實踐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既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理解了老河兵的實踐精神給后人的啟迪,又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zhì)疑,有疑必察的個性品質(zhì)。使教學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學生的能力、水平
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不僅城鄉(xiāng)有很明顯的差異,每屆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總體上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力求使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體驗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材中教學目的的重復現(xiàn)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學中修辭手法——比喻、擬人的運用,七年級上冊《春》中講,《濟南的冬天》中也講,以后幾冊的散文中依舊講;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七年級《秋天的懷念》中講,八年級《背影》《蠟燭》等課文中講,九年級《范進中舉》等課文中又講。同樣,小說的三要素、議論文的三要素、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等,均是七年級講,九年級還要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中就往往出現(xiàn)機械反復的現(xiàn)象。不同年級,不同課文,同一設計,同一教法,“千課一面”,無效重復,勢必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無所獲。因而,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對學生情況準確分析把握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找準學生起點能力與《語文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間的差距,落實真正的教學需要。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真正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
教學《綠色蟈蟈》這課時,我根據(jù)學生實際,設計了將課文與一般說明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描寫、記敘文字多于說明文字的特殊結構和表現(xiàn)方法有所感悟,并設計了將文章按一般說明文的寫法(說明為主,穿插少量描寫記敘文字)進行改寫的練習,引導學生將修改后的文章與原文進行比較,然后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中的描寫記敘文字,分析、體會作者這樣寫文章的目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很快把握了蟈蟈的特點,理解了文章運用擬人、比喻手法的作用,進而能夠準確地闡釋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既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又避免了重復講解比喻、議論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時效。
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傾向合理分組
認知傾向,是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過程中,表現(xiàn)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wěn)定的獨特傾向。不同的學習者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為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場依存型的學生對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參照作為依據(jù),喜歡在有人際交流的集體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他們往往對社會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儲存效果較好。他們較依賴學習材料的預先組織,學習中需要較明確的指導和講授。場獨立型的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常常利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參照,喜歡獨立思考,個人學習。他們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組織,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他們往往對理工學科的信息材料加工、處理得較好。沉思型的學生在有幾種可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中,往往會深思熟慮后才作出判斷,且較為準確。而沖動型的學生則往往會迅速地對問題作出反應,且常常出現(xiàn)錯誤。
所以,在組織學習小組時,我盡量根據(jù)學生情況,將具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依據(jù)各自不同的特點去研究分析問題,相互取長補短。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相互影響,也有助于對學生認知傾向的培養(yǎng)調(diào)整。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結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傾向,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差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qū)虒W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談話、問卷、作業(yè)反饋、課堂觀察等),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出發(fā)設計教學和分組,才能選擇最佳策略,設計最有效的教學,幫助學生向前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