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軍
摘 要: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職業(yè)學校機械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完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后獨立進行的一次工程實踐。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使得學生在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方面有相應的提高。同時,考核方式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來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重排教學順序 問題引導 自制模型 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機械基礎”是中職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綜合性專業(yè)基礎課,包括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械零件與液壓傳動等內容。由于課程內容覆蓋范圍廣,專業(yè)術語多,概念原理抽象,零件機構類型復雜,學生缺乏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驗,缺乏機械方面的感性認識,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教材內容生疏難懂、枯燥無味。教學一般采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得多,學生動手少,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少,教學脫離實際,導致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這種情況,結合李世維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機械基礎》教材,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重排教學順序,重組教學內容
對于剛接觸專業(yè)基礎課的中職生,采用教具、模型、實物等,進行“直觀教學”,化難為易、事半功倍。教材順序為:緒論→機械概述(含機器組成、材料性能)→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械零件→常用機構→機械傳動→液壓傳動,考慮知識的連貫性,本無可厚非。教學順序調整為:緒論→機械概述(機器組成)→機械零件→常用機構→機械傳動→液壓傳動→材料性能→工程材料→工程力學。教學內容均配有相應的教具、模型、實物,如液壓傳動,也有液壓傳動調試和維護實訓裝置, 還可通過參觀實習工場增強感性認識。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教師要根據(jù)大綱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工程材料和工程力學教學過程中,理論性強的內容可以降低要求,應用性內容可聯(lián)系實際,明確哪些內容只需學生“認識”和“知道”,哪些是必須掌握。對一些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內容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變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讓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跟得上步伐。
二、問題引導,激發(fā)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緒論課教學時,可以采用問題引導法,首先提問什么是“機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機器, 它的發(fā)展史,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進行思考、討論。對于積極發(fā)言的學生應給予鼓勵讓學生有成功感,最后教師歸納,總結。接下來可以向學生介紹本課程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教學計劃; 下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最新的機器運用視頻,及機械的發(fā)展史,將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出來。怎樣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
三、讓學生自制模型動手操作,教師適時設疑提問
在講述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形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帶上模型。首先通過手動操作讓學生觀察運動特點,知道四桿機構的三種基本類型:(1)曲柄搖桿機構;(2)雙曲柄機構;(3)雙搖桿機構。然后挑選兩個雙搖桿機構的模型作演示, 其中一個選取不同的機架,可以相應變換成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而另一個無論取哪個為機架,都得到雙搖桿機構,這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他們探知真相的欲望,使學生的大腦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通過設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既動腦又動手,所學的知識也不容易忘記。
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教學
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后,再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把學生帶到實體模具室,讓他們自己觀察如鍵、銷、聯(lián)軸器等教學模型,分析其結構、類型及用途;動手操作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及各類機構, 可以觀察其運動過程,分析其工作原理。這種方法能給學生以鮮明的研發(fā)認識,降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難度,同時對所掌握的知識也不容易忘記。帶領學生到實習車間現(xiàn)場教學,打開車床內部結構,使學生直觀地觀察輪系傳動與機構的變速過程, 軸上零件的軸向固定和周向固定方法,各種齒輪(直齒、斜齒、外嚙合、內嚙合、齒輪齒條等)傳動的方式在機械傳動中的實際應用,了解機構的變速原理、傳動比的計算、輪齒各種失效形式、聯(lián)軸器的拆裝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提高學生全方位的綜合素質。
五、多媒體教學
“機械基礎”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內容抽象。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論通過生動、直觀的形式充分展現(xiàn),同時使教學內容和方法充滿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要點。例如,在講述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性質內容時, 利用課件演示使學生對于曲柄搖桿機構死點位置、極位夾角、急回特性等問題感受非常深刻, 通過操控可以使機構各構件的運動停在任何位置上, 使過去難以講清楚的概念變得簡明易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要點。
六、前后聯(lián)系對比教學
工程力學的概念、公理、基本規(guī)律很多,但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都有其連貫性。在學習中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它們的含義和表達形式,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以利于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如講到二力平衡公理與作用與反作用公理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二者的異同點。共同點是兩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不同點是二力平衡公理中的兩個力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而作用與反作用公理中的二力是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在學習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這章內容時, 尤其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平面匯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任意力系共同點是各力都在同一平面,不同的是力的方向、作用點不同。通過比較,可以從本質上理解和掌握概念、規(guī)律、公理,提高認知能力、強化記憶、提高綜合思維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兩個方面,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教師靈活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及嚴謹?shù)膽B(tài)度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根據(jù)每一章節(jié)的特性,結合實際情況,采用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課堂更精彩,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專業(yè)意識,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世維.機械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葉明.機械基礎教學方法探究[J].職業(yè),2012,(3).
[3]李艷芳,蔡久評,潘伊暉,胡旖旎,黃華德.高職高專工程力教學改革的嘗試與總體思路[J].職教論壇,2011,(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