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榮
【摘 要】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本文中,筆者重點關注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
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前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策略上,往往表現(xiàn)為無意義的提問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問題少;事實性、記憶性的問題多,能夠觸動學生思維“穴位”的問題少;課堂提問設計目的不明確,隨心所欲,頻繁問答,這樣就造成了提問的浪費和低效。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在安家堡小學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所積累的經(jīng)驗,談幾點粗淺見解。
一、教師觀念必須改變
眾所周知,教學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活動的主人,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力,教師樂于“傾聽”,學生敢于提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從而使得師生雙方共享知識、共享經(jīng)驗、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個蘋果》時的提問:“在當時的情況下,你認為誰最需要吃這只蘋果,最想吃這只蘋果呢?”生1:我認為傷病員小藍最需要吃這只蘋果。因為小藍受了重傷。我是從這句話中看出來的: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唇干得發(fā)紫,同時表明干渴到了極點。
生2:我來說說這句中描寫臉色的詞。“黑黃黑黃”是“ABAB”形的重疊詞,說明臉色很難看,小藍缺乏營養(yǎng),很需要吃這只蘋果。
我順勢啟發(fā):小藍是傷病員,嘴唇應該沒有血色,怎么會“發(fā)紫”呢?
生4:這是因為他缺少水份,嘴唇里僅有的一點血也仿佛凝固了。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把頭腦中生活經(jīng)驗的積淀付諸于對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從尊重學生出發(fā),應懷著寬容與鼓勵認真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看到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的優(yōu)點,善于把學生的對話逐步引入正題,從而使學生的對話熱情一浪接一浪,對話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從而使文本在對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延伸拓展,煥發(fā)出更加鮮活的生命!
二、注重體驗文本價值
在新課程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正視“尊重”。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要求學生表現(xiàn)對文本的理解時不能只有一把標尺。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面對的是一群閱歷、學識非常有限的小學生,有的甚至在閱讀面前還沒有學會思考。如果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那么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很可能是蒼白的,所傳達的思想也是膚淺的,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fā)展沒有益處。因此,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時,當學生個性閱讀偏離真確的價值觀時,教師要根據(jù)動態(tài)生成的即時情景組織學生辯論或直接否定,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要善于把學生的對話引入正題,引導學生展開切實有效的討論,從而促成文本新的意義生成,實現(xiàn)了“潛在文本”向“現(xiàn)實文本”的轉化,在潛移默化當中達到育人的目標。
三、把握有效提問的時機
每節(jié)課都有它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把這些重點難點逐一突破,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不難發(fā)現(xiàn),提問的時機很多:強化新知識時提問,思維訓練時提問,突破疑難點時提問。課始,針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進行發(fā)問,既可復習舊知識,使前面知識成為后面學習的準備,后面的學習成為前面知識的發(fā)展和提高。課中,圍繞著課堂教學的重點進一步提問,可使學生牢牢地掌握知識點,在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的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課末,在鞏固新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疑難問題,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巧設問題讓學生由疑惑不解,進而積極思維,最后豁然開朗。
四、改變提問的傳統(tǒng)方式
講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要改變以往的串問式的提問方式,改變以往的線性提問為立體提問,即問題的提出,不是以一個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時空與機會,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具有巨大的求異性與包容性。例如我觀摩縣城小學一位教師所做的一節(jié)課,深有啟發(fā):請幾位同學上臺表演“負荊請罪”的畫面,在座的其他同學都是小導演,指導臺上小演員們表演時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
學生甲:廉頗態(tài)度應誠懇,來到藺相如的面前應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向藺相如請罪。
學生乙:藺相如應說:“廉將軍不必客氣,只要你改過自新,我們倆齊心協(xié)力,必然會使趙國越來越強大?!?/p>
學生丙:廉頗是背著荊條來表示他請罪的誠意的,所以,我們應準備一個道具當荊條。還可加上廉頗背上荊條時的獨白:我一生在戰(zhàn)場上功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忠心耿耿保衛(wèi)祖國,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學生丁:錯。廉頗又沒犯罪,為什么他得稱自己罪不可赦?而藺相如怎么能說廉頗應“改過自新”呢?
老師借機啟發(fā):同學們認為廉頗“犯罪”了嗎?
生1:廉頗雖沒有犯罪,但這一切功勞也應是藺相如的,假如他沒有避而不見,廉頗就有機會讓藺相如下不了臺,那不就構成犯罪了嗎?
生2:可畢竟沒碰著,最多也只不過是廉頗腦子里有這個想法,又沒有付諸于行動,最多也是犯罪未遂!
生3:如果廉頗是個卑鄙小人,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打定主意與藺相如過不去,難道非得與藺相如碰面才可嗎?像電視里的*官,早用什么見不得人的*計謀害藺相如了。這說明廉頗心中還是顧著國家利益的。
這一問題設計對學生來講,無論是導讀面的廣度,還是思維訓練的深度,都遠遠超出了前面幾個導讀題。因為他各方面來認識藺相如的特點,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與不同角度來立體地感知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實際上就是培育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內(nèi)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