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摘 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們的學習過程常常是一個經驗被激活、利用、調整與提升的過程。教師應關注和研究學生的生活經驗,讓生活經驗為建立教學起點服務,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概念的生成與方法的習得。在調用學生生活經驗的同時,注重做好提煉和重組工作,讓生活經驗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增值。
[關鍵詞]生活經驗;起點;支撐;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91-01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他們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石和不竭源泉。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努力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滲透到數學學習中,從而實現(xiàn)高效的數學學習。
一、關注生活經驗,建立教學起點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并不是學生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是教學的起點。教師要關注和研究學生的生活經驗,找準學生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有實質性聯(lián)系的地方,并讓它們成為教學的起點。
如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提問:“同學們能在我們周圍找出一些角嗎?”學生積極踴躍地說出各種不同的角,如課桌角、書本角、墻角等。我接著問:“這些角都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都是尖尖的?!辈浑y看出,學生對角的認識十分豐富,對角的特點也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很多學生所說的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中的“角”有一定的區(qū)別。課桌角、書本角、墻角等是三維狀態(tài)下的“角”,而數學中的“角”是一種平面圖形,是二維狀態(tài)下的角。本節(jié)課的教學起點應立足于生活中的平面角,通過在實物與抽象的圖形——角之間的刻畫和聯(lián)系,幫助學生完成對角的感知,建立起角的表象。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見過的角,后用課件出示紅領巾、鐘表、折扇等實物圖,讓學生通過實物圖找到物體各自的角,再利用課件中的閃爍功能,演示實物圖上的角,緊接著把實物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幾何角。這樣學生就能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最后,我讓學生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真正數學意義上的角,并指一指角的邊和頂點,使學生把對生活中的角的認識過渡到數學中的角,完善學生對角的認知。
二、聯(lián)系生活經驗,深化知識的理解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的自我構建的過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是他們生成概念、形成方法的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設計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得到豐富的活動體驗。
如教學“千克的認識”時,很多教師會設計稱一稱、數一數、拎一拎等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豐富學生對1千克重量的體驗之后,就結束該內容的講解。我的做法是,在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對1千克有直觀的體驗后,讓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買菜,去親自估計一下1千克的物品大約有多重,然后驗證自己的猜測。經過生活驗證后,我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以前雖然擁有買菜的經驗,但是很少關注買菜里的千克數。當學生帶著所學的知識再一次走入市場進行體驗時,思維有了依托,自然能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合在一起,真實地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完善對千克的認識和體驗,避免了在解決問題中出現(xiàn)“1只雞蛋重2克”的笑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把握程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三、提煉生活經驗,尋找教學支撐點
數學是從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小學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還要喚醒和提煉學生的生活經驗,讓這些生活經驗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撐。
“從一個數里連續(xù)減去兩個數,也可以從這個里數先減去第一個數,再減去第二個數”是減法的運算性質,學生掌握得并不牢固。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教學中我采用的策略是提煉生活經驗,尋找教學支撐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有類似于“買來8個蘋果,先吃了2個,又吃3個。求剩下的蘋果”的數學問題,這樣的問題就是減法運算性質的原型。利用這些生活原型,就能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生活經驗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關注真正與教學內容有實質聯(lián)系的學生生活經驗,準確建立教學的起點,讓生活經驗為數學學習增值。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