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英
摘要:寫作作為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語言輸出活動,是學生語言能力的綜合體現。英語寫作教學是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開英語思維,掌握書面溝通能力的主要途徑。本文針對當前寫作教學存在的模式機械單調、效果不佳的現象,結合語言學中的輸入輸出理論,嘗試在實際教學中將輸入輸出兩方面的教學策略相結合來優(yōu)化寫作課堂。通過輸入和輸出兩方面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結合,從依托聽說,以說導寫;重視閱讀,讀寫互相促進;抓好語法,將顯性知識轉換為隱性技能三方面來展示怎樣將輸入輸出理論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從而提升學生對語言點的注意,促進他們的語言習得,進而提高寫作水平。在此過程中,學校教材也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利用。
關鍵詞:輸入理論;輸出理論;強化輸入;寫作;語言習得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44
一、引言
在臺州市初中英語學業(yè)水平考試中,書面表達所占的分值為20分,但在中考書面表達中能拿到理想分數的學生卻不多,這就說明盡管目前寫作教學的重要性強化了,但實際教學現狀還不是那么樂觀。就筆者觀察,目前的英語寫作教學主要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寫作教學往往是孤立的,常以這種機械的教學模式來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布置寫作任務——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課堂簡單講評——學生背記范文”。學生往往在寫作前沒有充足的與寫作話題相關的語言輸入,寫作時得不到教師及時的指導,寫作后又沒有進行深入的反思,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寫作教學模式,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不大可能的。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出現詞匯匱乏,遣詞造句錯誤多;語言表達不地道或無話可說的現象;結構松散,缺乏有效銜接;條理不清,思維跳躍性大。前兩者屬于語言學習運用問題,后兩者屬于謀篇布局寫作技巧問題。
這一現象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教師如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英語寫作教學?如何將寫作教學滲透到平時每一節(jié)課中,使其收益最大化?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需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深刻認識語言習得的過程,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關于第二語言習得方面,對寫作比較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是Krashon的輸入理論和Swain的輸出理論。
二、指導語言學習的輸入理論和輸出理論
1. 輸入理論
Krashon認為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輸入”。可理解的輸入意味著學習材料的總體難度不高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但又須包含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能力的語言結構。即i+1的材料難度,i代表學習者現有語言能力,1代表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能力的語言知識部分。但可理解輸入性材料不容易檢測且研究顯示,單純的提供可理解輸入并不必然導致新語言形式的習得,因此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強化輸入的原則和策略。
2. 強化輸入理論
輸入強化的定義為“有意凸顯第二語言的某些形式特征,以引起他們對這些特征的注意(Sharwood Smith 1991:118)。輸入強化是在交際或理解過程中,教師借助各種手段引起學習者對第二語言形式的注意。輸入強化的策略多樣,包括視覺、聽覺的凸顯,增加語言點的頻率、教師的引導,設計引起學習者注意的練習等。
3. 輸出理論
Swain,Lapkin,以及其后的Izumi等人通過反思和實驗驗證的方式發(fā)現,學習者在進行第二語言的輸出時會注意到自身語言的不足之處并且這種認識會促進學習者的二語習得,即鞏固既有的語言并學習新的語言。Swain的輸出理論認為輸出可以在三方面對學習者產生作用:(1)學習者在輸出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2)學習者在互動中從對方的反饋中發(fā)現不足,從而改進;(3)學習者通過輸出練習,將顯性語言知識內化,所以輸出在元語言上發(fā)揮作用。
三方面的理論各有優(yōu)勢和弊端,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三個理論有機融合并轉化為課堂教學實踐。在熟悉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筆者在日常寫作教學中就嘗試運用上述理論完善和優(yōu)化上述舊有教學,而將這些二語習得理論充分融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
三、輸入輸出理論在寫作課堂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新目標初中英語》(人教版)教材體裁豐富,話題新穎,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鮮活的語言知識、語言素材和模仿藍本。在詞匯的輸入方面,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和各種表達句式。日積月累的詞塊儲備,可以消除學生寫作中內容空洞、語言貧乏、短語搭配漏洞百出等問題,使自己的語言逐步更加豐富、更有特色。但如何引導學生注意這些豐富優(yōu)美的詞匯和句式,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把握作者的謀篇布局思路,幫助學生寫作搭建結構支架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著重探討如何最大化限度地引起學生對教材語言點的注意,花精力研讀文本,將新語言知識融合于其自身的中介語中,從而實現語言的習得,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
1. 依托聽說,以說導寫
強化輸入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是Long提出的重形式(1991),重形式不是字面上所顯示的僅僅看重形式,而是在學生進行以意義為核心的交際時,把他們對語言形式的注意和對意義的注意合二為一。新目標初中英語教材中的聽說部分主要在Section A ,這一部分主要起到單元熱身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學生與單元話題有關的已有知識,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該部分內容通常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相對簡單而且有趣,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從教材中挖掘一些與學生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或有爭議的話題,通過看圖討論、情景聽說、調查問卷、問題思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從而產生新的觀點,然后在激活的想法中選擇有意義的內容適當深化。然后,趁熱打鐵,在學生漸入佳境時將重要句型與詞匯凸顯出來,以PPT或板書的方式加以強化。
例如,在新目標英語八上Section A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向學生發(fā)問:Did you have a great time this summer vacation?學生齊答:Yes, we did.接著又問: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 下面的學生頓時炸開了鍋,都躍躍欲試地舉手回答。而后筆者小結:Different people went to different places on vacation. 請學生看圖片并回答:Where did he /she / they go on vacation? 先給出例句:I stayed at home and studied . 學生參照例句各抒己見,踴躍回答,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S1: She went to summer camp.
S2: He visited his uncle.
S3: ...
繼而,筆者又問: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Can you tell me ?此時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再次激發(fā)了說的欲望。回答精彩紛呈,有的還加上了與旅游相關的一些話題。
S1: I went to Hong Kong on vacation. I went there with my family.We went to Disneyland.
S2: I went to Hainan on vacation. I went there with my cousin.We went to the beach.The weather was beautiful.
S3: I went to...
在學生說的同時,教師把一些重要詞組、句型板書在黑板上,最后讓學生齊讀強化對語言結構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范疇,為后面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學生在課堂上說得充分,寫時就有內容可言。筆者趁熱打鐵布置一篇小作文“My vacation ”,學生娓娓道來,好詞好句層出不窮。因此,這樣的訓練很受學生歡迎,不失為訓練寫作的好方法。
2. 重視閱讀,讀寫彼此促進
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課本閱讀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可供模仿和借用的詞、句以及寫作模式,有效地使用這些范例必定會為寫作增色添彩。種種實踐表明,單純的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習得其中的語言作用不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強化輸入,即不僅要指導學生準確解析一些常用句型的應用,找出主題句和總結段落大意,還要指導學生把握篇章結構,掌握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其運用到寫作中。不僅在輸入端對學生語言關注度進行外部強化,而且要在輸出端通過練習,進行內部強化,即讓學生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激發(fā)其內部的學習動力,強化他們對語言點、謀篇布局技巧的關注。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閱讀,布置各類輸出任務,比如復述、仿寫、縮寫、續(xù)寫等來書面重現閱讀篇章,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理解閱讀文本,關注課文詞塊
詞塊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輸入和輸出過程中頻繁使用的,具有特定的語義和結構并以固定或半固定的形式存在的短語、固定搭配的習慣用語或句式。在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在輸入端強化通過視覺聽覺手段重點凸顯文中的語言知識,包括詞匯、短語和各種句型(如圖一)。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并嘗試用這些詞遣詞造句。筆者在教學時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啟發(fā)性問題歸納詞塊,鼓勵學生將詞塊用于寫作。
例如,在教授新目標英語 八上Unit 7 Section B 3a后,筆者要求學生從文章中獲取信息回答下列問題:What will Jill be in 20 years? (He will be a newspaper reporter.) Where will he live?(He will live in Shanghai.)What people will he meet ? (He will meet lots of interesting people.) What pet will he keep? (He will keep a bird.) What clothes will he wear?(He will wear smart clothes. On the weekend, he will look less smart but he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Where will he take a holiday?(He will take a holiday in Hong Kong or Australia.)這幾個問題貫穿全文將來生活的幾個方面,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提煉出有關主題的關鍵詞塊。此時,教師就可以以詞塊為中心布置寫作訓練任務:“My future life” ,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此話題有文本支撐,又緊貼學生對未來美好的向往,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游刃有余。
有位學生這樣寫道:In 20 years, I think Ill be a singer. Ill live in Beijing, because there will be more jobs in that city. As a singer, I think I will meet lots of interesting people,so Ill have more friends. Ill have fewer pets,though, because Ill have less free time. And my apartment will be no good for pets because itll be too small. So Ill probably just keep a fish. During the week, Ill will wear smart clothes. On the weekend, Ill look less smart but I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In the future,people will work more so theyll probably have fewer vacations, but I think Ill take a holiday in Hong Kong when possible. One day Ill even go to Singapore.這位學生根據提示從居住、遇到誰、養(yǎng)寵物、穿著和度假這幾個方面入手,來描述自己將來的生活,短文層次分明,語意連貫,使讀者耳目一新。我們教師如果能夠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從課本中出現的話題入手,借鑒其中的好詞好句,有選擇地運用于寫作教學中,做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一定能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2)提煉框架結構,構建寫作支架
首先在輸入階段,教師在課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找出主題句,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總結段落大意,把握作者謀篇布局思路。通過剖析閱讀材料的結構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格局,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
例如,在教授八下Unit9 Reading“ Singapore - 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 時,筆者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通過回答兩個主要問題:①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For many Chinese tourists, this small island in Southeast Asia is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②What is the key word of each paragraph?(paragraph1:language,paragraph2:food,paragraph3:zoo,paragraph4:temperature)幫助學生提煉出文章的結構。本文以一個主題、四個方面來介紹一個國家,在學生解讀文本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回顧全文,找出主題句(The topic sentence):For many Chinese tourists, this small island in Southeast Asia is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文章的Body 部分:paragraph1:language ,paragraph2:food,paragraph3:zoo,paragraph4:temperature。
同時,在詞匯方面,提醒學生關注文章中出現的連接詞(Link words)。教材中還出現了其他比較常見的表示邏輯順序的關聯(lián)詞,用以表示遞進、轉折、因果、舉例、解釋、總結等。如:first of all, besides, whats more, in addition .../but, however, one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in my opinion/view, I think, I believe, I agree /disagree.../such as, like,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 a word, all in all, as we all know...
我們教師要適時加以歸納和總結,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連接詞,以提高他們遣詞造句、整合語篇的能力。
接著在輸出階段,筆者要求學生嘗試著寫“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在語篇學習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提煉了文章的寫作框架,就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根據框架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通過這樣的寫作,就能讓學生在表達時充分意識到所需要運用的謀篇方法、連接詞的使用,以及各種之前學過的句型,對于舊知識是鞏固和進一步的內化,而同時他們也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發(fā)現自身語言能力上的欠缺,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的渴望。
此時,筆者還會再給出相關范文,讓他們在閱讀范文之后,再對自己的作文進一步修改。如此,學生的收益就會大增,會在二次寫作中學到平時教師單純課文講解所學不到的知識點。
3. 抓好語法,將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技能
語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但是在寫作時,學生往往將語言表達和語法知識的學習割裂開來,在平時的習作中,句子表達詞匯枯燥、句式單一、時態(tài)語態(tài)錯誤百出。雖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花大量的時間來訓練語法結構,既是講解又是練習,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對語法結構的講解和訓練是輸入強化方面必不可少的,但要讓學生習得語言、真正靈活掌握和運用語法,不是僅僅停留在學得語言知識,還需要結合輸出方面的任務。因此,筆者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恰當的語境,把語法融入適當的練習中,用寫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的新的語法知識,又進一步把所學的語法知識優(yōu)化到寫作中。
譬如,在教授八上 Unit 10 If 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時,當學生了解If 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的主句時態(tài)有三種情況:主句用一般將來時;主句可以是一個祈使句;主句的謂語部分可以是情態(tài)動詞+動詞原形,而從句只有一種時態(tài)即一般現在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如果你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師(If I Am a Teacher),那么你希望成為怎樣的教師?要求學生盡量多使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語法知識,當堂課完成這一任務。因為學生平時與教師接觸的最多,他們知道什么樣的教師最受學生的歡迎,所以此任務真實而有意義。學生寫作熱情高漲,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下面是一篇寫得較好的習作:
Being a teacher is my dream. So I must study hard to be clever and knowledgeable. If I become a teacher, first of all, I will know more about my student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n I can get along well with them. Secondly , I will be kind and friendly to students. I wont give them too much pressure so that they will feel relaxed. I will also be outgoing. And Im going to organize some activities for them to improve their friendship. I will try to chat with them and have the same hobby as them. If they make mistakes, I will forgive them and tell them not to do that again.
In a word, I believe I will be a successful teacher and students will like me very much.
而且目前的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強調,運用了高級詞匯和復雜句型的文章相對來說得分就高一點,因此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恰當地使用動詞非謂語形式,特別是動名詞形式來完成寫作,以達到寫出較復雜句型的目的。如果教師平時能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學生的習作中就能得體使用這一語法知識,解決文章中句式單一、結構失衡等問題。
如在教授九年級Unit 1 關于學好英語的方法時,就可以這樣寫:Studying grammar is a great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The best way to learn new words is by reading English magazines.
所以,如果學生能在語境標識下,學習語法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優(yōu)化寫作,學生的語言輸出自然就水到渠成,書面表達定能做到用詞準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四、結語
從網絡資源到教材乃至課后練習,現今的語言學習資訊實在是豐富多樣,但如何讓學生對其中有價值的語言材料從覺察過渡到有意識地注意,再過渡到通過比較自身語言中介語,發(fā)現不足,從而激發(fā)起自身學習的渴望,最后新的語言有機融合進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中,這是我們語言教師要為之殫思竭慮的。從輸入理論,到強化輸入理論再到輸出理論,本質上都是使用各種方法喚醒學生對于語言形式的注意,為學生進一步習得語言創(chuàng)造最有利的條件。將聽說導入,文本分析,語法講解等諸多輸入階段的教學模式與輸出階段的寫作有機結合,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對目標語言點的注意,提升語言知識的學習,促進二語習得,在此過程中教材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讓其最大化地為教學服務。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體驗到習得的喜悅,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增強了,寫作技能也相應得到提高,逐漸從“要我寫”轉變到“我要寫”。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陳文軍.基于學生體驗的初中英語過程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9).
[3] 陶春霞.精心搭建支架,提升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性[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11).
[4] Izumi.Comprehension and produetion proeess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ming:In search of the Psyeholinguistic rationale of the output hypothesis.Applied Linguistics,2003.
[5] 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6] Swain,M.,&Lapkin.Problems in output and cognitive proe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eond language leam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5.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第二中學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