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考霞
【摘要】怎樣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呢?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想學、要學”;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如,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在交流中體驗知識創(chuàng)新的喜悅.體驗學習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
【關鍵詞】體驗;實踐操作;聯系生活;主動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反觀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認知的建構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學生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不能協同發(fā)展.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教學嘗試:讓學生在教室里聽教師講要尊重、幫助殘疾人,這是間接學習;而讓學生坐在輪椅上像殘疾人那樣驅車爬坡,這便是體驗學習.兩種學習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優(yōu)于前者.因為后者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生活艱辛,從而增進對他們的理解和同情.這種學習活動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所以這種學習活動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這種“體驗學習”.那怎樣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呢?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想學、要學”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教學時,創(chuàng)設良好的導入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比如,“毫米的認識”一課,在認識毫米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長度單位去量自己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長度.學生們紛紛拿出尺來量,有的量課桌的長度,有的量小板凳的長度,有的量書本的長度,有的量橡皮的長度、一角錢硬幣的厚度,等等.在測量中,他們感到某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不能用米、分米、厘米做單位.當量到一角錢硬幣厚度時,發(fā)現連1厘米都不到.這時就有一名學生大聲說:“老師,量一角錢硬幣用厘米做單位不夠精確,要有更小的單位.”用什么單位好呢?“毫米”在學生的體驗學習中已經呼之欲出了.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一)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有兩寶,雙手和大腦.”可見,雙手的動作對于人的智力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在學習6~9的乘法口訣時,我請每名學生準備一小盒印泥和一塊刻有紅花或小兔等圖案的橡皮章.具體做法是:學習6的乘法口訣時,讓學生在紙上第一橫排蓋上6個圖案,表示1個6,在第一橫排圖案的右邊寫出乘法算式6×1=6和乘法口訣一六得六;第二橫排再蓋上6個圖案,表示2個6,寫出6×2=12,二六十二.這樣繼續(xù)下去,一直到六九五十四為止.然后根據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兩道乘法算式,每句口訣的右邊再寫上另一道乘法算式1×6=6,2×6=12,…,9×6=54.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時,在紙的右邊貼上一條紙,蓋住已編好的6的乘法口訣,仍在原來的紙上繼續(xù)蓋圖案.第一橫排再蓋上一個圖案,就可以表示1個7了……學習8和9的乘法口訣時,仍然這樣做.這種操作活動還充分體現手腦并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出智力活動和雙手活動的相互結合.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學時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如,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出示這樣一道題:“小明一人吃飯用2支筷子,2人吃飯用多少支筷子?”讓學生根據要求寫出算式,接著又問:“4人吃飯用多少支?5人、10人、100人呢?”學生開始寫得很高興,可沒過多久,又逐漸厭煩了,感覺到又枯燥又累.這時教師向學生介紹用乘法來表示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用新學到的乘法算式表示,既簡單又快速,即使遇上再大的數也不怕了.這一前一后的實踐,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較簡便.這種實踐既讓學生真正理解了“相同加數”這一概念,也從中領略到乘法的優(yōu)越性,產生乘法的必然性,更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會數學回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讓層次不同的每一名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從而強化學習興趣,激起對學習的熱愛.
(三)在交流中體驗知識創(chuàng)新的喜悅
體驗學習中的數學活動還包括合作與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著名作家蕭伯納認為:“如果兩個人各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各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個人至少擁有兩種思想.”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不僅能促進學生進行資源共享,而且還能使學生體驗到創(chuàng)新的樂趣.如,在教學“統計”時,我就帶著學生到校門口,讓學生在5分鐘內數出來往的小轎車、大貨車、摩托車的數量;回到教室分組討論出收集數據的最佳方法.全班交流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說出“我認為,我發(fā)現,我還有補充”這些語言,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上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既實際了解收集數據的全過程,又讓學生感到有趣實用,切身體會到生活與數學“同在”的道理.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的交流討論中去,用自己準確、標準的語言影響學生,使他們的語言有條理、有邏輯性、表達更充分.
總之,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驗學習,回歸生活,就是讓學生主動求知;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讓我們攜手努力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學生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