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思
摘要:西川是“第三代”詩人群最重要的代表,也是“知識分子寫作”群體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他的詩,既深化了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又接納了變動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既存留著人對存在的神秘體悟又書寫出人對世界荒謬的超脫探索。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對西川代表性的詩歌進行綜合探析:首先,詩人從現(xiàn)實世界的經(jīng)驗出發(fā),把詩歌傳統(tǒng)與意識形態(tài)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其次,西川的詩歌從單純的自然存在轉(zhuǎn)向了對終極性的提問,這就是“真理”;最后,其詩歌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夠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平行線上找到一個銜接,達到超我。
關鍵詞:西川;詩歌創(chuàng)作;超我
在1980年代中后期,當風行文壇的口語寫作、個人寫作等充斥人們心靈的時候,西川認為這種寫作方式違背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線,他自覺地將歷史進程與文化傳統(tǒng)尊奉為自己寫作的思緒,徹底地將這種喧囂的時代主旋律所丟棄?!爸袊姼璧牡缆凡粦斣阶咴秸?,從廣大的世界匯向心靈的一角,從而使詩歌窒息而死亡。詩歌應當以心靈為出發(fā)點,道路應當越走越寬,這樣,詩歌才有其不斷成長的生命力?!边@是西川寫在詩集《中國的詩魂》扉頁上的話,從這里面可以看出,他從心內(nèi)走向心外的選擇也是在他開始成為一個寫詩者的時候就確定了的。
到了1990年代,作者自己改變了寫作的路數(shù),在經(jīng)過長期的思索后,西川認為他自己的詩歌道路不應該是這樣的,他應該更加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來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創(chuàng)作出一種比前期詩歌更加深刻的寫作方式,作者從單一的抒情化加入了敘事的元素,并且向神秘化轉(zhuǎn)化,也就是從簡單的抒情主義轉(zhuǎn)化到了理想主義,又從深化的超現(xiàn)實主義轉(zhuǎn)化到了新理想主義,以甚于后來的兩者結(jié)合,達到超我的意境。
一、尋找抒情的邊界
在詩人看來,詩就是表達強烈情感的一種方式,情感的流露和表達似乎是詩歌里面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詩人,必須要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說一個詩人必須要會寫抒情詩。在1980年代的大歷史背景下,從抒情主體看,更多地表現(xiàn)出個體內(nèi)視之下自我的言表與書寫,因此抒情主體——作為個體獨立存在的“我”的反復在文中出現(xiàn)成為最主要的特征;從抒情對象來看,則更多地表現(xiàn)了“個我”對于“形而上”的思考,遙遠而又個體思想中存在著的“神”似乎是為“個我”標定了運行的方式。此在的“我”通過語言構(gòu)建起一個直通彼岸的橋梁,因而在彼岸或者說想象中尋找真理的所在;從抒情方式看,在自由狀態(tài)下的意象有序組合成為詩人追求的一種理想方式。不得而知,西川詩歌中的抒情性通過對個體追尋現(xiàn)實世界的經(jīng)驗和精神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
西川的《在哈爾蓋仰望天空》這首詩作便是一個特別的例子,這是一首個體融入現(xiàn)實世界的宏觀感應詩,寫的是海子在大學期間,與同學一起去青海湖游玩,到了一個叫哈爾蓋的地方便居住了下來,一個夜間,作者在萬籟俱寂的夜空下,眼睛觸及到了遼遠的大地、深邃的星空、安靜的火車站與和諧的大自然,但是和喧鬧嘈雜的都市相比,頓時覺得在哈爾蓋的這個地方,有著無與倫比的曠達意境,有著大自然的深邃寧靜,這樣的意境是大城市里面所沒有的,于是作者的思維從腦海向四周發(fā)散,一次與大自然的深情對話,便無意間的流露出來,但是作者也僅僅以所見所得展開想象,從自然世界回歸到了心靈和精神層面上,而不是從一次展望直接延伸到了更加虛幻的層面。
但是同樣的,作者并沒有簡單的描述現(xiàn)實世界所發(fā)生的偶然性,而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得完成了主體對精神結(jié)構(gòu)的一種判斷,
從遙遠的地方發(fā)出信號
射出光來,穿透你的心
詩人用一種簡潔、樸素而有穿透力的語言表達出對大自然神秘和深邃的崇敬,作者使用這些意象組合體給詩歌填充了一種別樣的藝術魅力,從而與作者的發(fā)散性思維建立了相呼應的關系,發(fā)掘出一個從來沒有的力量卻又充滿“神秘”的超驗世界,從而使得整體的結(jié)構(gòu)圓滿流轉(zhuǎn),完成了對主體的言說,從而也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的直接體認,奔向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就是超我。其實不難看出,作者在詩中多次使用“仰望”、“眺望”等字眼,一方面反映了詩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態(tài)勢,另一方面則表明了詩人對自然世界的仰望姿態(tài);而“神秘的力量”、“屏住了呼吸”等詞語則間接反映了詩人在星空下的敬畏之心和敬仰之情,作為一個青年詩人,作者本身的出發(fā)點已經(jīng)超越了當時那個年輕的“自我”。
二、解放自我的抉擇
1990年代,劉納在文章中寫道:“作為一個青年詩人,西川幾乎沒有過詩的青春和青春的詩,他的文字、語言、詩性都完全跟同時代的青年詩人不同……面對世紀的落日與世界的落日,西川以中年人固有的深沉和凝重,去寫他所生活和理想中的世界。”不可置否的是,詩人也經(jīng)歷過童年的困境,也面臨過選擇的難處,但是隨著詩齡的不斷增長,他的詩歌寫作越來越出眾,越來越顯得精致??梢哉f,從提筆創(chuàng)作之初,西川就是成熟的,在逐漸寫作的過程中,西川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條道路,那就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源出發(fā)來解放自我。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西川的早期作品《在哈爾蓋仰望天空》,便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直接的神秘體驗,“基于此,西川的幻象寫作、神性寫作被提上了日常再為之不過的一種行為,詩意的語言,無時不透露出與上帝同在的信息。這首詩歌里面,我們看到了一個虔誠地精神朝圣者的形象,甚至于作者當時就將自己融入到星空和宇宙萬物中,世界還是世界,但詩人卻成了“某個人”,我們仿佛看到了平行時空兩條線的重合,通過對永恒星空的景仰、向往,暗示了作者鄙棄現(xiàn)實世界的心態(tài),作者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眺望星空,遠離了城市,遠離了無盡的嘈雜,看到的只是‘河漢無聲,鳥翼稀薄、青草瘋長,萬物復蘇,于是,而‘我自己則成了宇宙時間坐標上的‘某個人,就這樣,作者把詩歌的主題引向另一個生命境界(從現(xiàn)實的世界轉(zhuǎn)化到宇宙運行的軌道)。”在這種轉(zhuǎn)化中,作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仿佛獲得了一種突然的成長與升華,理想主義的寫作在此時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靈性的現(xiàn)實和神秘的氣息構(gòu)筑成一道圣潔的光輝),也正在此時,神性的詩句、靈魂的位置就被抬上了寫作的范疇。endprint
根據(jù)以上所述,西川在面臨詩歌寫作中所遇到的彷徨、痛苦與掙扎之后,選擇、試驗是有的,從西川面臨的可以看出,作者并沒有一味地堅持自己初期寫作的方向,而是以現(xiàn)實社會為基礎,同時依托詩歌史與人的精神世界,從而融入更多的詩歌元素和意象,這種意象和元素不是簡單地拼接,而是將哲學的智慧、神性的光芒交匯在一起,互相作用,獨顯詩歌的張力,這種詩歌寫作的抉擇使得西川“新生”的詩歌與社會形成直接的關聯(lián),從初期的理想主義轉(zhuǎn)化為更高層次的新理想主義。因此,西川詩歌的幻象和神性是令人驚異的,令人生畏的,也更加襯托出西川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高度,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三、觸摸靈魂的高度
在1990時代的那個時間段,一直讓中國文壇的知識分子所困擾的一個難題在于:當時代所產(chǎn)生的物質(zhì)、權利的話語遮蔽了個人的心靈,作為一個詩人該如何選擇?很大程度上說,也許只有回歸純真的無私利的寫作,用寫作者的心胸跟整個國家系在一起,跟人民大眾系在一起,才能拯救個人的靈魂,才能讓詩人在關注宇宙和人類自身命運的同時,也不忘關注整個歷史和時代現(xiàn)象,也才能解決當時那個時代作為詩人所面臨的困境。
讓我們來看《在哈爾蓋仰望星空》,從
“有一種神秘你無法駕馭
你只能充當旁觀者的角色”到
“我抬起頭來眺望星空”再到
“我像一個領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膽子,但屏住呼吸”
這首詩僅僅二十余行,但是它所折射出的詩意卻不是二十余行所能表達出來的,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進入,然后將這個角色轉(zhuǎn)化成宇宙空間的“某個人”,這種角色的轉(zhuǎn)化便顯示出了作為現(xiàn)實出發(fā)的自己,然后融合成幻象里面的自己;其次,作者從現(xiàn)實的哈爾蓋再到仰望中的群星,作為一組意象組合體,作者對感應超驗世界顯示出一種格外的冷靜和無比的虔誠;最后,作者完全是在超驗世界的敬畏之情中,像一個領取圣餐的孩子,給人一種莊嚴的膜拜,這種妙絕的整體感也證明了西川的靈魂寫作發(fā)之于詩人博大的胸懷,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無處不在。
我們可以看到,西川的詩歌寫作在時代極度發(fā)展的整體沖撞下,他盡自己所能還原了一個寫作者該有的姿態(tài),盡自己所力呈現(xiàn)了一個超越自己本身的詩性力量,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延伸出新的理想寫作,就在“真”與“非真”、“自我”與“非我”的思辨過程中,他始終保持著一個詩壇領軍人物所獨有的視野和精神去呈現(xiàn)當代社會的文化癥候,可以說,西川是一個精神和文化符號,他代表的則是當下一個民族所傳承的脊梁。
四、結(jié)語
馬鈴薯兄弟說:西川的詩歌寫作及文學活動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作者能在寫作之初便走上了比同代人更遠的路,這也說明了作者非凡的功力和詩歌天賦。在詩壇三十年的起起伏伏中,他的寫作一直從未間斷,曾經(jīng)有人做過這樣一項調(diào)查,詩人西川在這三十年間寫過多少首詩,得到的答案就是數(shù)不清的草紙,記不清的篇目,作者一直保持著這樣旺盛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狀態(tài),一直堅持到他拿不起筆的時候或許有很多詩人因為詩歌這種體裁,因為時代各方面的因素,而轉(zhuǎn)投其他行業(yè),但是我相信西川不會,他是一個把復興詩歌輝煌當做自己生命的人;進入新世紀以來,他更加以詩壇先輩的身份引領詩歌創(chuàng)作者走上這條非比同常的道路,他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呈現(xiàn)出更加宏闊的氣勢,我相信詩歌使西川的生活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可以說影響他的一生。
詩人并非無知,反而對存在與現(xiàn)實能夠警醒地感知,把關于對現(xiàn)實世界的經(jīng)驗和想象力經(jīng)由個體感性提純后加以呈現(xiàn),對于一個要求“經(jīng)典化”的詩人而言是“不道德的”對于一個要求“純詩”的倡導者來說更是“不文明”的。然而我們看到西川帶著這種覺知的能力,同時他也沒有用業(yè)己熟稔的體風風格篩選生活,反而面對著新鮮的復雜迎了上去,從詩人自身角度而言,他的變化完成了對于先前“個我”的超越,在一個給定的物質(zhì)世界的界限中沖出,完成了自我解放和自我抉擇,真正的走向了詩歌超越現(xiàn)實和超越理想的寫作道路;從詩歌環(huán)境而言,他的變化為中國當代文壇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詩歌變革的
可能性。
參考文獻:
[1]西川.西川的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洪子誠.在北大課堂讀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洪子誠.在北大課堂讀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張德明.百年新詩經(jīng)典導讀[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
[6]臧棣.90年代詩歌:從情感走向意識[J].鄭州大學學報,1998(1).
[7]鄒建軍.現(xiàn)代詩的意象結(jié)構(gòu)[J].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8]劉納.西川詩存在的意義[J].詩探索,1994(2).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