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了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把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變?yōu)橹鲃诱?、接受者變?yōu)樘剿髡?,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提高了歷史學習效率,通過對這一模式的教學實踐探索,希望能夠對歷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歷史教學 小組合作 主體地位 學習效率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54-02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古老而長新的教學模式,在17世紀的歐洲教育家的論著中就有所提及,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教學模式就開始在我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倡導和應用,在注重學生為主體性的課程改革中,小組合作學習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結合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談談自己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在歷史課堂教學方面的淺見。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意義。
(一)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通過歷史學習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的重要教育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學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的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yōu)槎嘞蚪涣鳎瑢W生獲取歷史信息的途徑多元化,占有的歷史材料更加豐富,表達的機會更多,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這一課內(nèi)容時,就希特勒為什么要發(fā)動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時,同學們根據(jù)收集的材料提出來多達8個原因,學生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有效地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二)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中問題的設計主要由老師來完成,而問題的解決主要由學生來協(xié)作完成,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如在學習《東歐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改革與演變》時,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何評價匈牙利的改革?東歐劇變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而不是告訴學生現(xiàn)成的答案,從課后測評來看,效果良好。
(三)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合理的角色分工,有助于學生學習參與度和熱情的提高,學習任務的明確化,使得學生集思廣益,各盡所能,降低了單獨解決問題的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學習《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內(nèi)容時,“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成為一個難點問題,如果讓學生單獨去收集材料進行理解,既浪費時間由不易搞懂問題,將這一話題放到全班由各小組共同進行討論學習,事半功倍。
(四)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課前根據(jù)問題做好準備工作,課堂上向組內(nèi)成員闡述自己的看法,在小組討論的時候,還要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辨析,這就促使學生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常態(tài)化的積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學生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注意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應用,可以促進歷史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將易出現(xiàn)問題分析如下:
(一)不能設計那些不能討論的問題。
比如歷史事件的性質、發(fā)展過程等,這些教材給予歷史定性的問題是不可以討論的。從歷史學角度看這樣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所有老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回避這類問題,這一點往往易為老師所忽視。
(二)不能設計那些沒有價值的問題。
比如在歷史現(xiàn)象的專題類學習中,應少設計討論類問題,因為受到學習階段和水平的限制,學生討論學習問題,無非是將教材中分散于不同頁次中的內(nèi)容歸納一下,并不需要深入討論,雖然學生也會相互幫助找答案的,顯得挺熱鬧,但仔細一想,這種沒有意義的討論,對學生能力提高有限,只不過是簡單的歸納總結。
(三)不能設計那些沒有結果的問題。
比如歷史假設類問題。我們所學習的歷史是正史,而不是野史,更不是戲說歷史,學習要有嚴肅性,不能進行假說式的歷史誤導。對于歷史理論性很強的內(nèi)容,學生知道有那么回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進行深究,也不必討論。
(四)討論既要有組織也要有形式。
合作學習的有效組織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一般來說,討論小組不宜過大,6人左右為好。人多反而影響了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在分組中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來分配每組的成員,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小組的大致均衡,各小組在競爭中就會有“勢均力敵”的感覺。在小組內(nèi)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根據(jù)“因生而異、各盡所能”的原則,對小組內(nèi)部進行合理分工,每個小組一般應設立小組長、聯(lián)絡員、記錄員、報告員等角色,并應過一段時間后交換分工。
(五)教師對于討論結果要有預見。
我們經(jīng)常看到,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只簡單提供了教材上已經(jīng)有的結論,對于討論中出現(xiàn)的新的問題,沒有能夠及時給予補充或者指正。教師要指導學生討論的方法,并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真正成為討論的參與者,了解了學生討論的過程,才有可能對于討論的結果或者形式給予有意義的評價和分析。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中探索知識的愉悅,促進學生智商和情商的同步發(fā)展,有效地提高了歷史教育教學水平,最終達到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志軍.自主學習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丁輝.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