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心理劇作為學校團體輔導的一種方法,可從促進個體人格完善、形成正確合理的人際認知、提高人際溝通能力、降低情緒困擾等方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研究將心理劇融入班級管理和班會課中,效果良好。
〔關鍵詞〕心理??;班會課;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3-0039-03
班會通常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能夠集中解決班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但由于教師的認識水平和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班會或停留在教師言語式的說教上,或停留在學生淺層次參與的熱鬧上。那么,如何使班會更具實效性和長效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德育工作者。校園心理劇是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之一,具有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形式自由輕松、感染力強的特點。表演者通過角色扮演充分釋放內在情緒,觀看者在共鳴中獲得獨特的心理體驗,從而找出內心癥結,并采取角色互換法、自我分析法及討論法等消除心理困惑。通過預設情景、討論定題、具體表演以及最后的分享交流,幫助學生在演繹或觀看中釋放情緒,認知自我,悅納自我,從而達到紓解心理壓力、自我調節(jié)的目的。
因此,筆者認為把校園心理劇應用到班會課中,把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的心理問題,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安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tài)下,觀看、體悟,并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從而逐步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行為策略。因其突出了學生教育的自主性、尊重性原則,打破了一般班會的言語式、灌輸式、結論式等模式,有利于學生心靈的和諧發(fā)展,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在“育魂理心,無痕默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大膽嘗試,充分挖掘心理劇在班會中的教育作用,使學生在心理劇所呈現(xiàn)的情緒體驗中認知領悟,助人自助,從而實現(xiàn)育魂理心的教育目標。
一、愿識廬山真面目——在剖析中認知自我
心理健康的第一條標準就是學會認識自我,具備客觀認知自我的能力。作為班主任,要細微觀察,準確定位,在引導學生之前,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此,筆者設置了“對話自我”和“成長的煩惱”問卷調查,并與學生面對面談話聊天,及時把握班里學生的心理動向。大部分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具有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的顯著特點,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面臨著心理、生理發(fā)展以及社會適應等諸多問題,因此會出現(xiàn)內心的煩惱、困惑和沖突,如果調節(jié)不當極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來源于多個方面,如學習壓力(學習方法、成績排名)、人際關系(與父母的代溝、家庭矛盾、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青春期“戀情”、遭受挫折等。
在班會課上,筆者將調查結果以比例圖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討論這些壓力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些是不可抗拒的,哪些是能夠改變的。大家在激烈的討論中,總結出共性的問題,來確定要解決的方向,確定心理劇主題。接下來,是認知階段的主體——編寫劇本,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負責開場暖身及預設情景,在過程中嚴把兩個“必須”:一是設置的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性,二是劇本中必須有大段的內心獨白。學生在討論中關注自己,理性地認識自己,并且開始積極地為改變作嘗試,在團隊合作中邁出集體轉變心態(tài)的第一步。
以往的班會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常常因為沒能真正揭示問題產生的根源,很難打動學生的心靈,而通過這樣的前期準備恰好能夠呈現(xiàn)班級學生所存在問題產生的心理過程,呈現(xiàn)學生的心理困惑,從而使心理劇的開展更有針對性,更能真正地全方位地展示學生的真實問題。
我們在班會課中展示的這部心理劇《與心靈握手》,從構思、劇本的編寫,到劇務安排甚至班會程序都是由學生完成,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班會中和劇本安排中的主體地位。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演員在排演的過程中,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都達到了很好的體悟生成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劇編演過程中,五個演員(同時也是心理劇的創(chuàng)作者)通過自編、自演自己以及絕大多數(shù)同學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有了更深的心理體驗,從而增強了自我調節(jié)能力,使演出的過程成為當事人心靈成長的過程。主人公“大寶”的扮演者,平時是一位比較自我的女孩,非常容易沖動,曾多次無意間傷害到同學,而每次她都認為自己并沒有錯。心理劇的排演深深地觸動了她,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但主動向曾經傷害過的同學道了歉,而且還在自己的書桌上貼上兩個醒目的大字“冷靜”,以此時刻來提醒自己:沖動害己也害人。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老師、同學、家長的一致好評,也堅定了她報考某重點高中的信心。之后她學習異常努力,達到了入學以來的最佳狀態(tài)。這次班會后,班主任認為最大的收獲就是借助校園心理劇直擊班級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避免了說教,充分體現(xiàn)尊重原則,引導學生自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分享中悅納自我
校園心理劇既然是一種集體心理輔導法,那么它的演出就不僅僅要讓參與者受益,還要讓更多的人受益。心理劇排練成熟后,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演出,演員們和全校師生共同分享心理劇,讓更多的人獲得啟發(fā)和教育。
在班集體建設中,我把心理劇分享給家長,邀請家長觀看,讓家長關注學生、了解學生、融入學生,化解學生困惑,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形成家校統(tǒng)一的良性溝通合作。
在心理劇的演出過程中,要強調臺上臺下的互動,要設計一些讓觀眾隨機參與的機會,這樣,把觀看的學生也帶進了劇情之中,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使得學生更感興趣,更有利于他們去體驗角色,感覺到這就是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是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相結合的。這時,教育的痕跡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標也就潛移默化地滲透下去了。這種臺上臺下的互動,讓觀眾觀看的興趣更濃,演員的表演欲望更大,雙方產生了共鳴。
經過幾次“心理劇+班會”模式的教育,很多學生都有了很大進步,家長反饋非常好。有的家長說,原來孩子嫌家長煩,不愿意跟家長說心里話,現(xiàn)在能主動跟家長講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家長說,孩子以前從不主動為班級奉獻,現(xiàn)在經常會從家里默默拿一些班級需要的東西,可見學生對班級的喜愛是發(fā)自內心的。在觀看了心理劇演出后,學生們都能敞開心扉,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一個女生因與寢室同學相處不夠融洽而情緒低落,曾向老師提出要退寢的想法,而又不愿說出原因。看完心理劇后,她主動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由于閱歷的不同,她與同學沒有太多共同語言,總感覺其他同學在孤立她、冷落她,于是想退寢。聽了她的想法后,同寢的其他同學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通過相互交流,化解了隔閡。
很多學生說,從“演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在和自己對話;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自己的內心也得到了一次洗禮。這種形式的班會也促進了家長、學生和學校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看完心理劇《給心靈撐起一片綠蔭》后,劇中男主角“昊”的扮演者的媽媽動情地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看完心理劇《給心靈撐起一片綠蔭》,我感觸頗深。同學們栩栩如生的表演和發(fā)自肺腑的感悟,讓我?guī)状瘟飨铝藷釡I。作為家長,我深知教育孩子的艱辛。劇中扮演男主人公‘昊的演員是我的兒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也過早地涉入了愛河。在得知他戀愛時,我非常著急,絞盡腦汁,百般阻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似乎話越多,效果越差。他甚至為了‘愛情荒廢學業(yè),背著家長到外打工,掙錢供女友消費,但結果被女朋友無情地拋棄,但他還執(zhí)迷不悟。通過編演校園心理劇,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發(fā)自內心地說了一句‘媽媽,我錯了,這是真情表白。這部劇為過早品嘗青蘋果的孩子們敲響了警鐘:早戀既收獲不到成果,又荒廢學業(yè),耽誤前程。孩子的轉變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心理劇是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橋梁,希望學校能多組織這樣的班會,解決孩子的心理困惑,讓他們能健康地成長?!?/p>
家長的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我們在實踐中繼續(xù)發(fā)揮“心理劇減壓”的效應,構建關愛自我、關愛他人、分享快樂的班集體文化。
三、回首向來蕭瑟處——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隨著心理劇的編排、演出、反思,班集體的團隊意識逐日增強。在排練過程中,學生們懂得了團體協(xié)作,懂得了團隊合作時要明確分工,懂得了在出現(xiàn)分歧時要有集體意識,懂得了社會角色各有不同……只要盡自己所能做喜歡的事,為著一個目標共同奮斗,那種完成后的成就感便肯定了自己在集體中存在的價值。
心理劇演完了,但是教育并沒有結束。我們還要組織全班學生與表演者一起現(xiàn)場進行討論分享,發(fā)表各自的想法。在學生們熱烈討論的同時,老師要及時點評,深化學生們對劇情的理解,讓學生們分享心理劇情的同時,獲得啟發(fā)。
例如我們編排的心理劇《我長大了》,在學?,F(xiàn)場演出中反響熱烈。有些學生說“以后我要幫著父母多做一點家務事”;有些學生說“剛開始,小明太自私了,后來改正了,是好孩子。”實踐證明,心理劇是讓學生主動學會解決心理問題的一個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心理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達到自助的目的。而即時的反思在這個過程中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每次班會課或演出結束后,我都會組織表演者和觀看者及時反思,交流心得,暢談想法。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心里話在集體中不能真正地釋放表達,于是我在班級群里發(fā)出了“為心理劇寫影評(推廣語)”的活動,學生可以選擇公開或匿名發(fā)表,這種方式就像是給表達披上了角色的外衣,讓學生徹底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抒發(fā)真實的感情,真正學會反思,學會成長。
反思是分享階段的補充。分享具有即時性,學生的心理感知在演出或者觀看后最為強烈,感受深刻但不能持久,這時加上反思來補充鞏固,可以讓強烈的心理體驗沉淀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產生實質和持久的影響,達到身心共同成長的目的,這也是自愈效果的最終體現(xiàn)。
總體來說,隨著校園心理劇的出現(xiàn),學生把自身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他們在排演中得到教育和熏陶。通過自編自演心理劇,學生提高了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想像力、創(chuàng)作能力、表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心理劇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中自上而下灌輸式的教導,學生自主完成自我心理維護,真正做到了自我認知、自我悅納,進而帶動了班集體健康有序地發(fā)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班之道。
參考文獻
[1]王春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2,18(4):25.
[2]楊四耕.體驗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邱小艷,宋宏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1):95-98.
[4]涂宏斌,郭霖.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6(9):54-55.
[5]葉華文.高中校園心理劇劇本創(chuàng)作技術應用案例解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1):37-39.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崧廈鎮(zhèn)中學,紹興,31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