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龍
摘要:本文立足掘發(fā)《論語》中的“為學”思想,著眼于“學”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注重思想本身的傳承性與時代性,對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拓寬路徑。
關鍵詞:一以貫之 為己 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1-0024-02
通觀《論語》“學”字在其中共出現(xiàn)64次,“學”字不僅出現(xiàn)頻率較高,而且全書以《學而》開篇,開宗明義。南宋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指出“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因此《論語》以“學”為主線來貫穿孔子的核心思想。
一、“一以貫之”:“學”在孔子思想中的價值定位
(1)為學是實踐性過程也是生命的體認。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保ā缎l(wèi)靈公》)
由于時代定位、知識架構的不同,歷代注釋者對《論語》的解讀也各具特色。何晏和皇侃傾的解讀傾向于“理”貫穿為學始終:何晏:“己之善道,非多學而識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貫之?!被寿墩撜Z義疏》:“言我所以多識者,我以一善之理貫穿萬事,而萬事自然可識,故得知之。”而朱熹和錢穆則認為是“道”,朱熹《論語集注》引謝良佐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觀而盡識,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然圣人豈務博者哉?如天之于眾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貫之。”錢穆曰:“多學,即猶下學。一貫,則上達矣。上達自下達來,一貫自多學來。非多學,則無可貫?!睔v代注家只是追求目標性的“道”“理”,但是其忽略了過程性的“學”,“吾道一以貫之”其是具有實踐理性的,而“貫”的主體與客體都需要“學”來承接,從這個角度講孔子的學問最重“學”。
孔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多學而識之”,多學是知識從量變到質變的必要積累,進而拓展對生命體認的深度。因此在《論語》里,孔子勸子貢多學“一以貫之”,“之”雖指向“學”,但是就其終極歸旨而言是在講生命的體認?!皡⒑酰岬酪灰载炛保ā独锶省罚?,這里的“之”指道,就是對生命的體認。因此“學”與“道”本身也是一個重合的過程是“一以貫之”的:道之所得本于學,學之所求即在道。
(2)學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意義上的“學”立足點在于道德的自我修養(yǎng),這也意味著我們能在普通人的生存中認識到生命的最終意義。而對于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來講,想要學習完成做人的整個過程,就必須把自我修養(yǎng)放在第一位。這不是作為抽象概念的“人”,而是作為活生生的實踐中的人。
在儒家看來,學就是學做人。《論語》的“學”的一個最具關鍵性最具連接性的酶,學習做人必須學者為己,當然,這里所指的“己”是此時此地體驗著和反映著的人的自我,而不是一般的自我。這也是孔子講:“古之人為己,今之人為人”的意義所在。
二、“為學成圣”的時代價值在當代大學思政教育中傳承與體現(xiàn)
(1)主動獲取人生的獲得感與存在感。 是“學”的甲骨文寫法,上面兩只手,下面是“爻”,可以說是算籌,也可以說是古代人記錄社會經(jīng)驗的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的是人們主動攝取外在事物的過程。同時,也反映著外在世界有很多的未知,這也要求人們?yōu)楂@取更多的生存資本不得不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探索未知。隨著社會的演變,“學”字在篆書里又衍生出了“冖”,這也說明,經(jīng)驗的積累并不是簡單的,而是伴隨著自我意識的提升,那么這種經(jīng)驗的積累是在“有閑”的條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懷疑精神”反思反省意識由此而出現(xiàn),同時也更有利于人類經(jīng)驗的積累。于是,人們在此意義上講也就有了價值目標追求,這就是“子”,這里的“子”是指像“子”一樣的人:有大智慧者。因此學的最下面是有“子”組成的,一方面在講價值目標追求,另一方面在講經(jīng)驗積累的歸旨在于智慧。由此意義上而言,當代大學生在思政教育的培育上不能單是知識的積累,習慣的養(yǎng)成,而更為重要的在于自我反思,這也是我們主動獲取有利資源的關鍵所在。新時代要求每位學生都有存在感,而每堂課使得學生都有獲得感,這并不全是老師的功勞,更為重要的在于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自覺地獲取。
(2)自身的存在與價值要在追求遠大理想的過程中實現(xiàn)。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論語》之“學”是知行合一踐學體道的過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亦強調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于體悟實行,萬萬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
因此為學是永無止境的,在為學的路上,我們作為時代性體現(xiàn)的個人在個體意義上不僅需要知行合一,同時也必須與時俱進。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僅要正確認識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同時還要樹立起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zhàn)略要求,目的就是要夯實自身的綜合素質,著力提升思想道德素養(yǎng),展現(xiàn)新的風貌,新的姿態(tài)。
三、“學而時習之”習慣養(yǎng)成的意義與價值
(1)造道不曲的擔當精神與使命?!熬訌妼W而力行”,學不是一味的模仿,其有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并且這種精神穿越古今并薪火相傳,而智慧的讀書人從來都是用生命的軌跡去印證,堅持秉承認真刻苦讀書、踏踏實實踐行的勤學篤行訓條,極力避免讓生命個體步入狹窄的書卷死胡同,從而遠離該群體所容易滋生的書呆子與書蠢的危害。同時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體悟出自《論語》以來一貫的精神主張,那就是學習不是終極目的,學以致用才是家國對讀書人的真正要求。
(2)弘揚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路坎坷,而當務之急是提高全民教育質量。新時代我們國家倡導構建學習型社會,回歸古圣先賢的“學”的初心,從而真正從融入社會實踐高度來思考當下的“學習觀”,我們或將獲得源源不斷“源頭活水”。而當代學校教育也應回歸《論語》的“學”思想,不僅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習得,學生對古今中外先賢經(jīng)驗的認真吸收,而且更加關注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本領,響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整體而言,“學”這種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大學生中間必須大力弘揚,但是不能是斷點式的只注重知識技能的積累,還需“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人在“一以貫之”的修己成德方面重點闡釋、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298.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7.
[3]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08.
[4]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057.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1.
[6]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398.
[7]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85.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3.
[9]楊樹達.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5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