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萍
摘要:教育一直是社會發(fā)展關注的重點,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明顯上升,人們對教育的效率和質(zhì)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關于更好地教學方式的探究也成為相關人員研究的重點。初中的化學教學是學生首次接觸到該類型知識點的學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接受能力的差別等,學生之前的學習水平有較大的差別并不是少有的現(xiàn)象,所以采用分層教學方法可以更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是現(xiàn)實的需求。
關鍵詞:分層教學,情境設計,及時反饋
一、前言
分層教學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有一定的體現(xiàn),但是并沒有作為單獨的方式拎出來討論,所以普及程度較為有限。教育改革中有許多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分層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這種方法可以更好的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文章就當學下的分層教學方法應用現(xiàn)狀進行討論,提出了具體的應用方式,并就落實分層教育的重要性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
二、分層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應用的背景
分層教學的方法可以更好的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最大程度上的發(fā)展。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不同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的分配,使得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有一定的提高[1]。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涉及到分層的,主要是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最常見的方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提問過程中,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還可以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強化學習效果。課堂提問并不是簡單的將問題拋出,而是需要考慮到學生具體的思維能力,設計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有效問題,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有層次遞進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將練習放在課堂上來完成,課堂練習是教學過程中學習實踐的主要形式[2]?;瘜W作業(yè)的布置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水平進行不同水平作業(yè)的分配,也是分層教學法的應用。在作業(yè)設計的過程中,不同水平的學生完成的任務和要求不同,達到有效的能力針對性訓練,滿足學習的要求。
三、分層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具體應用
1,設計問題的情景
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能力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A較差的學生可以做簡單的基礎問題,通過基礎的問題來啟發(fā)和暗示他們,激發(fā)求知的欲望[3]。而能力較高的同學,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對能力的鞏固和新知識的銜接上,通過不同水平的問題來進行查缺補漏,拓展和延伸新知識的綜合性問題。而能力最好的學生,對基礎的知識點等的能力不容懷疑,所以可以通過新穎的問題來進行延伸,讓同學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自己去深入的鉆研。
2,及時評價反饋
分層的學生的教學成果需要及時評價,并進行及時的調(diào)整。能力較低的學生,需要及時的看到他們的進步,將進步作為宣揚的重點來提高她們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激勵性的評價,揭示不足的同時又肯定努力的方向,使得他們保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而高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競爭性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在相互競爭和交流中共同進步,促使學生通過自身積極性來不斷超越自己。分層的過程中,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自身學習效果的反饋,可以保持不同水平的學習動力,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四、分層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應用重要性
進行合理的分層,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學需要認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這種基礎上根據(jù)班級學生的水平進行層次分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qū)W生的潛能。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難度較大的化學知識學習,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信息,在課堂中也沒有主動性,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分層教學中,基礎薄弱的學生主要始終針對基礎進行鞏固,基礎較好的學生就可以通過新穎的題型等來進行能力鞏固和優(yōu)化,對教學進行適當?shù)募訌姾挽柟蹋瑸閷W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根據(jù)學習能力等的不同,讓學生可以找到更符合自身學習特色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更容易產(chǎn)生興趣,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育中的應用是滿足現(xiàn)實需求的重要方式。在分層教學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習的要求,因材施教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尹菊花.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考試周刊, 2016(42).
[2]張建青. 生本理念下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 2015(32):88-88.
[3]賴燕翔. 初中化學教學實施“生本理念下分層教學”的嘗試[J]. 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 2015(16):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