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魁,博士,就職于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生物科學與醫(yī)學工程學院),兒童發(fā)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負責兒童情感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情緒能力的發(fā)展、評測與培養(yǎng)。
我的女兒在2歲半左右特別迷戀彩虹糖,每次當她想起來要吃彩虹糖的時候,非得馬上吃到才行。有時候只好采用各種方法轉移她的注意力,每次都要費很大勁才能讓她忘了彩虹糖這回事。
當我跟別人分享交流這些趣事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給我建議,諸如“你要好好教教啊,要不然大了以后會影響學習和工作……”每當聽到這樣的言論,我都是一笑了之。實際上,我相信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種經歷會讓很多年輕的父母抓狂,甚至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用“不行”“不可以”等簡單粗暴的語言阻止孩子。平時,經常有年輕的父母向我咨詢類似的問題,他們對自己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非常擔憂,生怕孩子將來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導致學業(yè)、事業(yè)甚至婚姻出現(xiàn)問題。
為什么父母們會有這樣的擔憂?這恐怕都得“歸功”于一種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Test)”。我在這里之所以說是“一種”,是因為該實驗有太多的變式,但實驗的核心范式基本一致,其本質是對延遲滿足(Delayed Satisfaction)能力的考查。
延遲滿足這一概念最早由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所謂延遲滿足,指的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斯坦福大學的Walter Mischel(沃爾特·米歇爾,被稱為“自控力之父”)首次將延遲滿足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內容進行實驗探索,也就是廣為人知的棉花糖實驗。
大多數(shù)父母都對棉花糖實驗的過程和結論耳熟能詳,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在家拿孩子做過類似的“實驗”,往往發(fā)現(xiàn)自己還沒說清楚要求,孩子就把棉花糖給吃了,這時再結合孩子平時的任性行為,很容易就會對號入座,把實驗的結論簡單地套用到自己孩子的行為上,認為自己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不行,于是非常著急,到處尋求能夠訓練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方法。那么,兒童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是否真的能有效預測將來的學業(yè)、事業(yè)甚至婚姻質量嗎?
我們先看一看棉花糖實驗的源起。棉花糖實驗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對斯坦福大學必應幼兒園學前兒童的一項簡單實驗。其實,該實驗采用的獎勵物并不是只有棉花糖,而是讓孩子們從各種食物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吃的,例如棉花糖、曲奇餅、脆餅、薄荷糖等各種食物。
實驗過程很簡單,1個孩子選擇1個自己最喜歡的食物(例如棉花糖),他/她可以選擇立即吃掉這顆棉花糖,或者控制住吃掉眼前這顆棉花糖的沖動而等待20分鐘,之后他/她就可以獲得2顆棉花糖。在棉花糖邊上有個小按鈴,孩子可以在想吃掉這顆棉花糖的時候按下這個按鈴,把實驗人員叫回來;也可以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如果實驗人員回來的時候,這個孩子沒有吃掉棉花糖,他/她就可以得到2顆棉花糖。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大約2/3的孩子吃掉了那顆棉花糖。
在1968 1974年期間,超過550名斯坦福大學必應幼兒園的孩子參與了棉花糖實驗,研究者們展開了長達40多年的跟蹤研究。研究表明,4~5歲的孩子等待的時間越長,他們在青春期時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越強,后來的SAT成績也越高,堅持時間最短的3名孩子比堅持時間最長的3名孩子整體分數(shù)差了210分。進一步分析表明,能夠堅持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青春期面對困境時往往能夠展現(xiàn)出更強的自控力,更加能夠抵御誘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獨立和自信,更加不容易被挫折困難擊垮或行為混亂。
成年以后,在25~30歲期間,當年在實驗中堅持更長時間的人報告說自己更有能力和自信追逐并達到長期目標,更少使用高風險藥物,受教育水平也更高,體重指數(shù)明顯較低。
到了2009年,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很多都差不多45歲了,研究者們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對部分男性校友作了腦功能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當年在實驗中堅持更久并且在日后不斷保持較高自控水平的人們,其前額皮層更加顯著活躍,那些當年堅持不住并且長期處于低自控水平的人們,其邊緣系統(tǒng)更加活躍,尤其是當他們極力抵御誘惑的時候。
長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看上去可信度極高,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媒體)認為,兒童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就可以有效反映其當時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能夠有效預測其將來的學業(yè)、事業(yè)甚至是婚姻質量。實際上,延遲滿足能力并不簡單等同于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影響棉花糖實驗結果的因素非常多,斯坦福的這項長期追蹤研究并沒有很好地控制這些因素。
從概念范疇上看,延遲滿足只是自我控制(SeK Control)的1個方面,并不是自我控制的全部。從行為結果上看,個體之所以延遲滿足,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獎勵或利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管對于孩子還是成人來說,延遲且能得到滿足的實際情況并不常見。因此,將兒童在棉花糖實驗中所表現(xiàn)的行為結果簡單地等同于自我控制能力,似乎過于簡單和草率了。
此外,斯坦福的這項長期追蹤研究有著很大的一個局限性——當年那些面對棉花糖誘惑的兒童都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他們的父母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那么,對于那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差的孩子來說,這項研究的結果是否依然有價值和意義呢?
2018年5月,美國心理科學協(xié)會會刊《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主標題為“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重溫棉花糖實驗)的研究論文。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Tyler Watts、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育學院Greg J.Duncan和HaonanQuan等人利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一項大型跟蹤研究中1000名4歲兒童的數(shù)據(jù),考查了簡單的延遲滿足實驗結果是否能夠預測這些兒童未來在學校和生活中的成就。
研究者將兒童分為2組,一組兒童的母親至少完成了大學課程(有學位組),另一組兒童的母親則沒有(無學位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母親有學位組的孩子在實驗中等待時間更長、未來表現(xiàn)也更好。進一步分析表明,兒童4歲時棉花糖實驗的測試結果與其15歲時的成就之間的相關性只有早期研究的一半。當研究者控制了家庭背景和智力水平等因素之后,這種相關性幾乎消失了。此外,在不控制任何因素的情況下,兒童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和今后的行為結果間也不存在相關性。這意味著,兒童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并不能影響其未來生活。影響兒童未來的,可能是更宏觀、更難改變的因素,例如兒童的智力水平、所處的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等。
本期專欄文章想告訴各位教師和家長的是,兒童早期的自我控制能力確實很重要,但是不要簡單地將延遲滿足能力等同于自我控制能力,這是需要嚴格限定適用條件的;更不要根據(jù)孩子在延遲滿足實驗中的表現(xiàn)就給孩子扣上“自控力差”的帽子,認為將來孩子的學業(yè)和事業(yè)一定會出現(xiàn)問題,到處亂投醫(yī)。就算孩子的自控力差,問題也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是否誠實守信都對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
當我們要求孩子延遲滿足時,需要考慮孩子的要求是否恰當。如果孩子的要求是恰當?shù)?,可以適當滿足,或者有條件地滿足。例如,當孩子要吃東西或者要看電視的時候,你可以要求他/她先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或者先把作業(yè)做完。即使孩子的要求不恰當,也不能用簡單、粗暴的語言或行為阻斷,更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盡可能地用平和的語言或行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想讓孩子發(fā)展出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