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史傳口頭敘事的詞匯表現(xiàn)
——以韻語、語氣詞和方言詞為中心

2018-11-30 04:46:32
求是學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公羊傳史傳尚書

魏 瑋

先秦時期,口頭和書面是兩種并存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和傳播方式??陬^敘事,指的是一種“經由口頭傳達的、信息提供者亦不能核實其來源或早先作者的、對某一事件的描述”,①Axel Olrik.Principles for Oral Narrative Research,Bloomington:Indiana Vniversity Press,1992,p.1.就是以口頭形式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敘事方式,是人們敘述事件和表達思想的方式??陬^敘事是瞬時的,先秦時期原生態(tài)的口語不可能留存至今,對于先秦時期口頭敘事的探索,實質是通過書面文字所保留下來的口頭內容。《國風》是民間口頭歌謠的記載,《論語》是孔門弟子記錄當時的口語,《易經》中的彖辭和象辭記錄下來的俗諺,都是接近口語的作品。②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3頁。史傳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浩蕩長河中的璀璨支流,在形成文本之前是口誦的形式,③徐中舒、徐北文、趙逵夫、王靖宇、葉舒憲、伏俊璉、羅軍鳳、徐剛、林崗以及史嘉伯(David Schaberg)、柯馬丁(Mar?tin Kern)等多位學者都曾撰文敘述先秦史傳作品的口頭傳統(tǒng)。雖然早已著于竹帛,但其中還保留著大量口頭的痕跡,體現(xiàn)在產生語境、傳播方式、結構特征、敘事手法、語言特征和美學特征等多個方面。從語言特征來看,韻語、語氣詞、方言詞是最能體現(xiàn)口頭敘事特征的詞匯,對三者的分析也是還原先秦史傳的口頭敘事形式。

一、韻語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歌吟源于勞動,“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發(fā)展開去,直到發(fā)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①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310頁?!痘茨献印费裕骸敖穹蚺e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②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31頁。人類早期的口頭敘事,無論是神話還是史詩,能夠流傳至今的長篇內容大多是韻文形式。因為韻文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韻律協(xié)調,字數整齊,便于記憶,也便于口口相傳。《荷馬史詩》采用六音步詩行,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韻散結合,韻式復雜。藏族史詩《格薩爾》和蒙古族史詩《江格爾》都是韻散結合,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則全部是韻語,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陡袼_爾》在60萬行以上,《江格爾》《瑪納斯》也都體制宏大。講誦藝人很多不識字,甚至還有盲人,他們卻能演唱幾十部史詩,就是因為韻語為他們記憶提供了捷徑。

阮元在《文言說》中言:“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xié)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于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雹廴钤骸稉C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06頁。韻語有相對整齊的句式,方便記憶,更適宜口頭誦說。先秦時期一些應用性文字多是韻語,就是為了方便記憶。《易經》中卦辭多為韻語。早期的兵書也多是韻文形式,“類似詩歌的韻語,以適應軍事指揮員記憶誦讀的需要”。④鈕國平、王福成:《〈孫子〉釋義附韻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頁。格言式的韻語,便于將士背誦,以便作戰(zhàn)時靈活運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相馬經》描繪馬的外貌和體格,多用四言韻語。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中也多用韻語,與《老子》中韻語的用法接近。先秦史傳中,韻語多是在人物的對話中出現(xiàn),這也正是反映了史傳文學在書面記載中保存了口頭敘事的痕跡。

《尚書》中有韻語出現(xiàn),《洪范》全篇用韻,《皋陶謨》的后半部分用韻。《國語·越語》記范蠡與勾踐討論攻打吳國的戰(zhàn)略,用四言韻語“臣聞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⑤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576頁。此段又見于馬王堆出土的黃老帛書,說明此段韻語在當時流傳較廣?!兑葜軙返膶懽髂甏唤y(tǒng)一,其中有一些篇章就是韻語?!稁煏缫娞訒x》有一定的故事性,帶有民間傳說的色彩。對話部分通篇押韻,有較整齊的四言句。《武寤》全文共18句,除最后3句外,其余皆有韻?!稌r訓》結構整齊押韻,仿佛歌謠一般,以重復性的套語串聯(lián),顯然是為了方便農民依節(jié)氣來耕種勞作,容易記憶。

《晏子春秋》中有韻語的篇章較多,據筆者統(tǒng)計,其中有20篇都出現(xiàn)了韻語?!秲绕獑柹稀ぞ肮珕柼煜轮源嫱?,晏子對以六說》以詘、卑、危為韻,從、窮為韻,利、得為韻,餒、義、滅為韻?!秲绕獑栂隆x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中叔向的一段陳述為四言韻語,以行、長、望為韻,斃、侈為韻,尤、仇為韻,隸、依為韻,優(yōu)、有為韻。押韻方式有句句押韻,有隔句押韻。一些學者甚至將韻語較多的篇章看作俗賦。⑥趙逵夫:《賦體溯源與先秦賦述論》(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毒肮珕柼煜掠袠O大極細晏子對》篇以家、故、辱、者、與為韻,皆魚部字(辱為屋部,與魚通葉),其問答形式就與宋玉的《大言賦》《小言賦》的形式十分相似,實際可以看作一篇“大小言賦”。⑦伏俊璉:《淳于髡及其論辯體雜賦》,《齊魯學刊》2010年第2期。敦煌俗賦《晏子賦》的內容也是在《晏子春秋·雜下·晏子使楚》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通篇采用人物對話形式,反復辯難,以韻語為主,有夸張和想象,風格詼諧幽默,語言口語化,具有明顯的口誦特征,實際是以娛樂為主的講唱技藝的腳本。從《晏子春秋》到敦煌《晏子賦》,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先秦口頭敘事逐漸向專業(yè)化、表演性的講唱文學的過渡。

口頭敘事的內容轉瞬即逝,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復性。先秦時期的歷史材料的傳播者,除了史官,還有瞽蒙一類的盲人,他們參加國家重大典禮,彈奏樂器,也常作為歷史顧問和政治顧問,多伴隨在君王身邊,講誦歷史故事。他們雖然目盲,卻能夠演奏音樂,記憶冗長的歷史故事,當然有賴于強大的記憶力。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輔助記憶的手段,包括程式化的重復、套語的使用、樂器的輔助,還包括韻語。上古中國“聽覺范式”早于“視覺范式”,①王小盾:《上古中國人的用耳之道——兼論若干音樂學概念和哲學概念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2017第4期。傳遞于口耳間的口頭敘事則首先要著眼于“音”。韻語產生之初就是為了口頭敘事時方便記憶,準確傳播信息。儀式性的場合中,韻語形式的歌謠形式整飭,朗朗上口,形成了固定的韻文體。祀神是人類早期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祭祀的儀式非常隆重。祭祀儀式中祝禱神靈要用“樂語”,這些“樂語”祝辭節(jié)奏鏗鏘,韻語和諧。娛神和娛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娛人的儀式也大量使用韻語。從早期的二言到四言,韻文的體量不斷擴充,形式逐漸完善和發(fā)展。早在文字產生之前,韻語為記憶而生,而在文字產生之后,韻語仍然廣泛活躍于口頭敘事中,雖然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其敘事功能逐漸被更多形式的文體所消解,但對后世的詩歌樣式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今天我們所見史傳中的韻語,雖然是口頭敘事的記錄,但并非簡單的口語記錄,而是經過加工和提升的語言形式。

二、語氣詞

先秦最常用的句尾語氣詞有“也”“矣”“哉”“乎”“已”“焉”“邪”“夫”“耳”“與”“爾”“兮”等。這些語氣詞可以表示三類語氣——陳述、疑問和感嘆,有時也可以兩個或三個詞連用。先秦史傳文學的語言風格各不相同?!洞呵铩酚浭?,一般多是提綱挈領的簡要敘述,很少有語氣詞?!渡袝范嗍怯浹?,展現(xiàn)人物的對話,十分生動地還原了人物對話的場景。有學者認為《尚書》之所以難懂,是因為“用的大都是當時的口語”。②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8頁。魯迅也曾說:“書經有那么難讀,似乎正可以作為照寫口語的證據?!雹埕斞福骸堕T外文談》,《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88頁。

《尚書》為表現(xiàn)人物對話的真實感,使用了大量的語氣詞,主要有“哉”“嗚呼”“俞”“咨”等。根據筆者統(tǒng)計,《尚書》語氣詞的出現(xiàn)頻率,為“哉”115次、“嗚呼”83次、“俞”20次、“咨”18次、“嗟”8次、“都”7次、“矣”7次、“乎”6次、“焉”4次、“其”2次、“噫”1次。“哉”在西周金文中就作為句末語助詞用于感嘆句中?!渡袝分杏蟹旁诰渲械??!赌潦摹罚骸佰迷辗蜃??!雹芸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86頁。也有置于句尾的。一般表示感嘆語氣,也有祈使之意,但在之后不如《尚書》中使用這么普遍?!皢韬簟笔潜硎靖袊@的發(fā)語詞,在銅器銘文中就已經使用。禹鼎有“嗚呼哀哉”?!渡袝分型ǔ1硎举濏?、感嘆等情感?!坝帷币话愣嘀糜诰涫祝袝r和“咨”連用,《舜典》:“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雹菘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77頁。表示猶言然哉?!班怠本褪且鹑俗⒁獾膰@詞?!顿M誓》:“公曰:‘嗟!人無嘩,聽命?!笨鬃ⅲ骸皣@而敕之,使無喧嘩,欲其靜聽誓命?!雹蘅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562頁。即是在正式場合講話前引起人注意的語氣詞?!岸肌币彩菄@詞,《尚書》中一般放在句首?!耙印被居迷陉愂鼍渲校硎娟愂龅恼Z氣,有時在祈使句、感嘆句中也會使用,在金文中沒有,在《尚書》《左傳》中就比較多了?!昂酢庇兄糜诰渲械?,也有置于句尾的。“帝曰:‘吁!囂訟可乎?’”⑦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40頁。此句表示疑問語氣。“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雹嗫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180頁。用在形容詞之后,補充音節(jié)?!把伞笨梢杂迷诰湮?,表示肯定或驚嘆的語氣?!赌潦摹罚骸敖袢罩?,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①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286頁。也可以用在句中,用作詞語的后綴?!捌洹倍啾磉_希望、命令等語氣?!秷虻洹罚骸暗墼唬骸移湓囋眨 雹诳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46頁?!渡袝分惺褂谩班妗钡闹挥?處?!督痣罚骸皩υ唬骸?。噫!公命我勿敢言。’”③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467頁。之后使用慢慢增多。

《尚書》的記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④于雪棠:《先秦兩漢文體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2頁。一種是先以文字書寫,再以口頭講誦。如《說命上》:“王庸作書以誥曰?!薄督痣罚骸笆纺藘宰T??!薄巴跖c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王執(zhí)書以泣。”⑤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331頁。另一種是先以口頭講誦,再以文字追記下來?!段鞑琛罚骸拔鞑汝?,祖伊恐,奔告于王。曰……”《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雹蘅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282頁。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尚書》是結集成冊的經典之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口頭敘事的狀態(tài)曾經存在過?!渡袝分袩o論是先有底本再口述,還是先口述再記錄的內容,都應納入口頭敘事的研究范圍。

《尚書》中的文體多源于儀式,具有實用功能。早期的儀式往往需要口頭宣讀或誦說一些內容,甚至會現(xiàn)場口頭創(chuàng)作,而這些“儀式性、口頭性的行為往往會通過書于竹帛或琢于盤銘的方式保存下來”,⑦吳承學、李冠蘭:《命篇與命體——兼論古代文體的發(fā)生》,《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以記言為主,盡可能保留對話者的語言,盡量還原說話場景。劉起釪言:“由《周書》各篇來看,不是史官代王宣王命而是史官記錄王的言論,沿用了殷人代宣王命的詞語,是表示所記為王的原話?!雹鄤⑵疴D:《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92頁?!兑劣枴肥且烈诩漓胂韧醯膬x式中所說的訓誡之語,開篇就呈現(xiàn)出一種儀式感:“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緫己以聽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雹峥装矅鴤?、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202頁。伊尹祭祀先王,諸侯都在祭祀行列,百官率領自己的官員,聽從太宰伊尹的命令。伊尹講述湯祖的功德,教導太甲。整個場合肅穆莊嚴,充滿儀式感?!额櫭肥浅赏醯倪z言遺訓,同樣也具有真實的現(xiàn)場感,“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憑玉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⑩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494頁。描述了在四月甲子這一天,成王病重,洗漱之后,召見大臣,殷切囑托大臣輔佐康王,成就周室大業(yè)。將口頭訓誡以書面形式記載下來時,有意模仿言者說話的語氣,盡量還原說話的語境,使文字記載具有真實的現(xiàn)場感,從而獲得神圣感。對話式論說形式更能表現(xiàn)對話者的情感,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文章的生動性,具有真實感。在《秦誓》當中,有“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第567頁。也就是說“各位將士不要喧嘩,聽我來說!”這樣口語化的開場白完全就是再現(xiàn)了君主講話時的場景。

《堯典》《皋陶謨》均有“曰若稽古”一詞。段玉裁言:“‘帝堯言放勛’,此本紀記事體之祖也?!尢赵辉实县实?,謨明粥諧’,此記言之體也。皆以曰若稽古先之。夏史所作,故皆云稽古也。今謂‘曰若稽古’四字,無異于竺典之‘如是我聞’?!?曾運乾:《尚書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第34頁。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指出,“曰若稽古”是“周人敘述古事時用的一種老套頭”。?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顧頡剛、劉起釪的《尚書校釋譯論》說,“曰若稽古”是史官追述古事的開頭用語。?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6頁。的確如此,“曰若稽古”,表示此后的話乃是引用早前的歷史傳說,相當于民間故事講述時經常以“很久很久以前”開頭,是程式化的套語,也是口頭敘事的典型特征。

詩歌中的語氣詞和散文中的語氣詞具有不同的功能。詩歌中的語氣詞,大多是協(xié)調節(jié)奏,即使刪掉,也不影響詩句的意義表達和結構關系,而史傳作品中的語氣詞“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①劉知幾:《史通》,浦起龍通釋,呂思勉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頁??谡Z具有即時性、隨意性,多使用語氣詞,或停頓、或疑問、或假設、或推測、或命令、或驚訝?!渡袝分写罅空Z氣詞的使用,還原了說話的場景,充滿儀式感和真實感,使人物話語具有權威性,正是史傳口頭敘事特征的體現(xiàn)。

三、方言詞

由于各種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以地域為單位的方言。先秦時期雅言和方言并存,雖然周天子不遺余力地統(tǒng)一文字,推廣雅言,但方言還是普遍存在的。漢應劭《風俗通義·序》載:“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籍奏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遺脫漏棄,無見之者?!雹趹浚骸讹L俗通義》,王利器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頁??梢娫谙惹貢r期還有專門搜集方言之制度。每年八月,統(tǒng)治者派使臣到各地采集方言,層層遞交,最后集中送呈天子。所謂“楚夏音殊,南北語異”。孟子言“齊東野人語”。趙歧注:“東野,東作田野之人所言耳。咸丘蒙,齊人也,故聞齊野人之言?!雹圳w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53頁。孟子所指的“齊東野人語”,就是齊方言?!秴问洗呵铩酚涊d吳國和齊國習俗不同,方言不通,多有不便,但吳國與越國習俗相近,方言也相通:“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雹茉S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28頁。西漢末年,揚雄跋山涉水搜集各地方言,“常把三寸弱翰,賚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編纂《方言》一書,“采集先代絕言,異國殊語”,⑤《劉歆與揚雄書》,錢繹:《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502頁。第一次以個人之力進行全國性的方言調查研究,記錄了方言的狀況?!稜栄拧烦蓵趹?zhàn)國末年,“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⑥郭璞、邢昺:《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頁。也記錄了大量的方言詞。

《公羊傳》成書于戰(zhàn)國后期,很長時間內是由師生口頭授受。何休《春秋公羊傳·序》唐徐彥疏引戴宏序說:“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雹吖驂蹅?、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頁。是言公羊高受業(yè)于子夏,傳承此書,以口耳相傳為主。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公羊子,齊人?!雹喟喙蹋骸稘h書》,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13頁。又言:“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⑨班固:《漢書》,第1715頁?!豆騻鳌る[公二年》:“紀子帛者何?無聞焉耳?!焙涡葑ⅲ骸按呵镉懈闹苁苊疲鬃游窌r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雹夤驂蹅?、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34頁?!豆騻鳌肥菍Α洞呵铩返慕忉尯完U述,除了來自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史料,大多是來自口耳相傳的民間敘事。除了內容有口耳相傳的故事,《公羊傳》的產生和傳播也是通過口語。

《公羊傳》中多處記載齊魯方言,何休訓釋中23次說到“齊人語”,明確注明是齊方言。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弊ⅲ骸叭缂床蝗?,齊人語也?!?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7頁?;腹吣辏ü?05年):“焚之者何?樵之也?!弊ⅲ骸伴?,薪也。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樵之,齊人語?!?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89頁。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怒,搏閔公,絕其脰?!弊ⅲ骸懊枺i也。齊人語?!雹俟驂蹅鳌⒑涡萁庠b、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149頁。另外還注解了“關西語”“魯人語”“宋魯間語”“關東語”“冀州以北語”。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雹诠驂蹅?、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233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后也”。“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雹酃驂蹅?、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398頁。雖然這些方言都是何休在注解中記錄的,但實際上記錄的是戰(zhàn)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方言詞匯?!豆騻鳌纺私泿熆诳谙嗍?,漢代經師多齊魯間人,所以經師相傳的內容很多都有齊魯方言。何休發(fā)掘了《公羊傳》所保留下來的齊魯方言,對我們研究早期方言和口語有極大貢獻,也從詞匯的角度確立了《公羊傳》的口頭敘事特征。另外,《國語》也出現(xiàn)了少量的方言詞,尤以海岱方言詞最多,④陳長書:《〈國語〉詞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58—59頁。這是編者身份的體現(xiàn),也是其口誦特征的體現(xiàn)。史傳中大量方言詞的出現(xiàn),說明史傳作品早期多用來講述,也是口頭敘事特征的直接體現(xiàn)。

方言自古以來就流傳于口頭,是最廣大的人群所使用的口語,實際上,地域內部通行的口語詞匯很多都是方言詞。先秦、漢魏晉、唐宋、明清方言都是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中國古代方言由此一以貫之。先秦時期的方言區(qū)域劃分不像今天這樣嚴格,對方言的了解還處于直覺、感性的階段。這時期,方言廣泛流傳于口頭,文獻記載中的方言較零散,多出現(xiàn)在口語場景中。《論語·述而》載:“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雹莺侮套?、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1頁。劉寶楠引《論語駢枝》言:“夫子生長于魯,不能不魯語,惟誦《詩》、讀《書》、執(zhí)禮,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訓典,謹末學之流失?!雹迍氶骸墩撜Z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69頁。根據文獻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講魯語,而在誦讀詩書時則用雅言,說明方言多用于口語。而另一方面,方言的差異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語音方面,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體系中有不同的發(fā)音。早期方言被文字記載,在書面文獻中不斷流傳。我們現(xiàn)在所見史傳中所記載的方言,也是為了還原說話場景,更真實地表達思想內容。

結 語

文化類型發(fā)生巨變往往是細水長流的漫長過程,口語與書面語的分離由來已久。王力說古代漢語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一個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⑦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頁。周祖謨說春秋戰(zhàn)國和漢代的書面語都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⑧周祖謨:《從文學語言的概念論漢語的雅言、文言、古文等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56年第1期。徐時儀認為:“大致說來,先秦到西漢的文獻語言基本與口語一致,東漢以后逐漸形成言、文分離的局面?!雹嵝鞎r儀:《漢語白話發(fā)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頁。實際上,漢語自古就有兩種形式,一種用于口語,另一種用于閱讀??谡Z是語言的自然形式,書面語不僅僅是口語的原生形態(tài)的記錄,而且是口語的經過提煉加工的書面形式。柏拉圖在《裴多篇》中說,文字沒有人情味,裝腔作勢,它是一種物品,并且損害了人的記憶力,削弱了腦力,文字沒辦法像口語一樣呼應。雖然這是比較極端的看法,但事實上,這些的確都是書面文字的缺陷??谡Z傳遞出喜悅、憤怒、悲傷、失落的情緒,是最直接的表達,口語中特有的音調、重音、節(jié)奏、語速、停頓、音量等,也是書面語所不及的。盡管書面語也可以利用一些符號來彌補,但仍然不如口語表現(xiàn)得那么直觀、強烈,“古人聲音之傳,勝于文字”。⑩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詩教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8頁。

韻語、語氣詞、方言詞都是典型的口語詞匯,在先秦史傳中的記錄,并非簡單的口語詞匯記載,也是在先秦史傳中所體現(xiàn)出的口頭敘事的語言特征。韻語是為了記誦之便,無論是祭祀誦詩,還是民間歌謠,都有大量韻語,發(fā)展到韻文的形式,整齊的句式、有節(jié)奏的韻律、程式化的結構,就是為口頭創(chuàng)作和傳播而來的,也是口頭敘事的典型特征。先秦語氣詞數量眾多,除了在史傳中出現(xiàn),在詩歌中也經常出現(xiàn),補足音節(jié)、抒發(fā)情感。方言詞的記載,是先秦對于語言多樣化的思索,說明當時已經對方言有意識地搜集和記錄。方言詞展現(xiàn)了口頭敘事的生動性、生活性,口頭敘事中的方言詞匯,更貼近生活。

先秦史傳文學是口頭敘事的產物,經過了記錄—整理—重述—改寫的過程,口頭的內容逐漸固定成冊。不可否認的是,在史傳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口頭敘事是具有巨大意義的,但長期以來對早期經典的認識一直囿于書寫視域。對先秦口頭敘事的研究,并不應局限于文字產生前的神話傳說,而應將文字時代的口頭敘事制度下產生的口述內容都納入研究范圍,不僅包括口頭敘述的內容,還包括口頭敘述的方式、制度,以及以文字記載下來的口述文本。從口頭敘事形式來看,按照是否和律演唱可以分為講(不和律)、誦(和律不唱)、歌(和律演唱)三大類。每一類形式都有固定的官員來執(zhí)行,分工明確。我們可以想見,口頭敘事在先秦確實是有特定的制度。早期的口頭敘事內容后來多是通過子書、史書、詩歌等作品流傳下來,不獨立記載,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找到口頭敘事的痕跡。史官在記錄、編纂歷史時,本可以將口頭敘事的內容刪改為古奧嚴肅的話語,可他們卻保留了韻語、語氣詞、方言詞這樣一些口語詞,逼真地還原說話的場景,讓我們得以看到鮮活的歷史,能夠觸摸到真實的歷史,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還原歷史事實。口頭敘事與書面的不同之處在于講述者和受眾均同時在場,口頭敘事的內容是共享的、開放的,但是語言的環(huán)境是相對封閉的、固定的。而今天從詞匯的角度來討論史傳的口頭敘事,也是希望還原當時的語境,還原先秦的口頭敘事形式。

猜你喜歡
公羊傳史傳尚書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撈:有個小白律師溫暖了涼薄
《公羊傳·隱公元年》“漸進”釋義新詮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4
以《公》解《穀》之謬
中州學刊(2018年4期)2018-06-16 09:13:58
經典詮釋與制度重建
社會科學(2017年3期)2017-04-14 00:13:41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從讀者角度看史傳文學中虛構存在的合理性
青春歲月(2016年4期)2016-08-04 05:33:50
《文心雕龍?史傳》矛盾的紀實觀及原因
魯迅《鑄劍》的復仇倫理
文學教育(2015年7期)2015-06-18 09:21:49
《紅樓夢》敘事藝術中的春秋筆法
荥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咸丰县| 瑞金市| 游戏| 自治县| 原平市| 灌阳县| 肃宁县| 东台市| 定陶县| 巫山县| 高邑县| 行唐县| 南投县| 久治县| 英吉沙县| 介休市| 阿瓦提县| 北宁市| 和田县| 攀枝花市| 绵阳市| 锡林浩特市| 特克斯县| 贵阳市| 奉化市| 陇川县| 平顶山市| 循化| 鸡西市| 蒲城县| 会昌县| 芒康县| 闵行区| 来凤县| 玛曲县| 阿瓦提县| 彭阳县| 弥渡县|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