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熱愛生命成為學生一種內在的思想觀念。這種對生命尊重、珍愛、敬畏的思想的建立,在某種意義上為建立美好、共融、共在的和諧社會提供了藍本。
關鍵詞:語文教育;生命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0-01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03-02
引 言
語文教育的內涵包括對人的生命的理解和闡釋,其中包含著對生命意義和外延在審美意義上的理解,讓人們在理解生命頑強精神的同時,引導其更努力地探求生命的價值,感受生命的魅力。
一、生命意識中最積極的因素
1.尊重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于尊重和被尊重,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又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從尊重自己生命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要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等都是尊重生命的良好表現;另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等同于尊重了自己的生命。有時候,尊重他人比尊重自己更重要,如果尊重他人的生命是生命本身的內涵,那么生命被相互尊重就是生命本身的互相恩賜。
2.珍愛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海倫·凱勒曾說:“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該多好??!這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并不止于個體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珍愛生命更是對自己所愛的人、對自己所敬的朋友的一種愛和給予。
3.敬畏生命
對于一個生命來說,它不畏艱險來到這個世界上,無比執(zhí)著地點燃生命的火焰,獨一無二之處是其不能像物品一樣被復制和代替。生命像秉有造物主無上崇高的旨意一樣,絕對不容許任何人去忽視、貶低,它好像始終在召喚我們去虔誠地敬畏、真誠地品讀。那么,自己的生命就應該像植物的生命那樣高昂蓬勃地生長,我們需要視生命為本真、視生命為樂趣、視生命為目的,理性地敬畏生命,真摯地熱愛一切生命。
二、語文教育的特殊功能——擔任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真是關注人的生命。我們應該將教育的核心放在以學生為本上,包括學生的個性解放、自由發(fā)展和人的自然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給予生命獨特的關懷是教育最重要的意義。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薄罢Z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罢Z文教材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據?!闭Z文課程不僅擔負著語言文字的傳承與發(fā)展,在關于生命意識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更是不可忽視。語文教育既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又要喚起學生對于社會、自然、生命的關懷[1]。語文課程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實用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
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
1.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研討
(1)解讀文學作品要凸顯生命意識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文章表達了生命的內涵,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懷,這樣的文章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魅力。藝術源于生活,文章源于生活,深刻而有內涵的文章終究要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滋養(yǎng)生活,從而表現它的生命力。
古今文壇的優(yōu)秀作品,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高尚的生命意識。例如,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向世人傾訴自己高潔的品格,寄予自己對理想人格的肯定與追求;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達對高潔傲岸人格的追求,而自己安貧樂道,獨奏一曲巍巍的生命之歌。有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對光陰易逝、生命短暫的慨嘆,也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抒發(fā)詞人對自己人生曲折的感慨,但又不乏雄渾壯闊的吶喊。
(2)解讀文學作品要學會感悟生命
語文素養(yǎng)中生命意識的外延,包含提高學生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悟。敬畏生命是人類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基礎,如善良、感恩、同情、奉獻、尊重他人等。這些高貴而又樸素的品質在許多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例如,背負著生命之重的杏林子在文章《生命生命》中,用飛蛾垂死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探尋生機,而作者在心跳聲中感受生命來告訴讀者生命的重要。這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陳述生命的價值,道出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只有奉獻才能讓有限的生命發(fā)揮無限的價值。
(3)在文學作品中感悟生命本身之“美”
培養(yǎng)生命意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感知審美的意義。文學作品的鑒賞,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其觀賞、品讀和領悟的過程。例如,《邊城》是作家沈從文建構的一個沒有被現代文明浸染的鄉(xiāng)村世界,那里的人們辛勤地勞作,享受著勞動帶來的歡樂與充實。讀者可以感到這些淳樸、向善的人們帶著鮮活而有力量的人情美。還有湘西那種人與人和睦、人與物和諧的民俗美,像是一則遙遠而美麗的故事,在讀者的心里久久回蕩。正如沈從文說的:“我要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藝術。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種“美”是對生命感悟后的升華,是對生命意義的透視。
現代文學作品是這樣,古代的詩歌亦是如此。例如,陶淵明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其將田園的自由生活與官場的黑暗禁錮相對比,將自然寧靜的深山村舍與充滿銅臭味的仕途相對比。我們可能覺得陶淵明隱歸桃園是消極避世,卻把對美的感受淡化了。若我們設身處地地用角色轉換的方法來感受和理解陶淵明的情懷,就會理解他的選擇是一種基于深刻認識到個體生命的本身之貴,由此而發(fā)的一種精神自由的渴求。陶淵明歸隱二十多年,物質生活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是非常富足而自由的。在他的詩作中,那種精神獲得自由,生命與大自然融合的感悟,正是生命真意之所在。
2.對語文教學實踐的探討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閱讀教材中有不少描述人情的作品,正是那生活中最普通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才最具有感染力。例如在閱讀《父母的心》時,貫穿其中的那種骨肉親情,對身為人子的我們來說,雖不能夠切身體會,但哪怕是在心間融入“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溫暖,語文課堂的生命教育也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又如,詩歌《贈汪倫》中詩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友情和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愛情,都會喚醒讀者對生命的感悟。利用這類文學素材喚醒生命意識,提升對生命的認識,是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生命意識最好、最切實可行的方法。
(2)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提道,“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币虼?,教師要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生命,可以給學生命題或半命題作文,間接引導學生抒寫生命的話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探尋生命的內涵和本質,對生命進行思考,進而具備積極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達到提升自身生命質量的目的。
結 語
對生命尊重、珍愛、敬畏思想的建立,在某種意義上為建立美好、共融、共在的和諧社會提供了藍本。但是,語文教育并不能作為生命教育的唯一課堂,只有通過多學科協作共同進行生命教育,社會的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做好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才能把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朱敏.用語文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J].成才之路,2011(23):30-31.
作者簡介:李怡霖(1978.11—),女,河北定州人,二級教師,先后在各級教學比賽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