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階段應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但現階段,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逐漸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失去學習興趣,難以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行為規(guī)范,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在我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應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全面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生活化教學理念滲透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教學理念;滲透
小學生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應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古板,導致課堂學習氛圍較為枯燥,難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不良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深入,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一、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古板的教學方式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項全新的教育科目,教師依舊采用古板的教育方式,難以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價值,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同時,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導致學生逐漸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失去興趣。并且,教師忽略引導學生感受真實社會,從而導致學生難以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要性,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二) 學生學習興趣較低
現階段,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未曾接受過專業(yè)的培訓,僅是憑借教學經驗,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同時,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僅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忽略與學生之間進行合理的溝通,導致學生難以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失去教育價值。除此之外,教師運用此種教育模式,導致學生逐漸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失去興趣,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三) 教學難以應用于實踐
我國大部分小學生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個人主義較強。并且,受到父母的保護,對他人容易產生依賴性,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在實際學習、生活過程中,很少關注社會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懷疑狀態(tài),并認為教師講述的案例并不真實,從而不重視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同時,學生無法將學習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合理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滲透路徑
(一) 轉變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將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同時,教師應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如教師講解《我是班級值日生》時,教師應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技術,要求學生觀看整潔的教室和臟亂的教室對比圖,引導學生選擇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引出值日生的基本職責,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以身作則,在發(fā)現班級中有垃圾時,應及時進行清掃,為學生做出榜樣。通過此種方式,使學生明確值日生的職能,并能愛護班級,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品德。
(二)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既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形成道德素養(yǎng)。如教師在講述《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時,教師能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過馬路應遵守的交通規(guī)則視頻,使學生明確認識到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guī)則。并且,教師應向學生提問“如果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提出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發(fā)言,并結合學生的回答,播放交通事故視頻,使學生認識到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以此作為基礎,引出班級生活中的規(guī)定,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到遵紀守律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道德素養(yǎng)。
(三) 開展課外活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與品質觀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展課外教學活動,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如教師在講述《大自然,謝謝您》時,教師能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且,在植樹過程中,教師能向學生介紹植物對大自然的重要性,指導學生愛護植物,保護大自然。通過此種教育方式,有效規(guī)范學生社會行為方式,有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
(四) 促進實際應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結合生活實例,提升學生道德法治素養(yǎng)。如教師在講述《干點家務活》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調查,詢問學生平常做哪些家務。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白做家務不僅是掌握一項生活技能,同時,也是關愛父母的一種表現。通過此種教育方式,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現階段,小學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運用古板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并且,導致學生難以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同時,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于虹.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31):58-59.
[2]陳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討——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73.
[3]趙雪蓮.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5):121.
作者簡介:陳波,山東省淄博市,淄博市淄川區(qū)昆侖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