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華
[摘要]游戲是中小學心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很多心理學派對游戲在個體成長中的價值都進行了研究與闡述。游戲在情緒系統(tǒng)化教學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情緒感知、情緒接納、情緒表達、消極情緒疏導、積極情緒培養(yǎng)、情緒管理統(tǒng)合等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引入游戲輔助教學。
[關鍵詞]心理游戲; 情緒管理;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7-0018-04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近年來筆者開始關注游戲在心理課堂上的應用。除一般創(chuàng)設情境等作用外,游戲在專題教學中(如情緒教學)具有更大的價值。
(一)各心理學派對游戲的研究與闡述
很多心理學派對游戲都進行了研究與闡述。
1. 精神分析學派
該學派認為,兒童天生有原始本能和沖動(本我),但客觀環(huán)境(超我)的克制會導致內心抑郁的可能,緩解自身的抑郁情緒需要通過游戲來實現。游戲能夠幫助兒童形成自我的能力,宣泄壓抑與沖動,去除抑郁獲得快樂等。因此,情感需要是游戲的內核。
2. 認知發(fā)展學派
該學派認為,游戲是兒童學習新的復雜的客體和事件的重要方法,它依附于思維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是兒童在難以適應現實世界的情況下,為達到必要的情感和智力上的平衡而出現的一種應對方式。游戲的價值不僅在于情感方面,皮亞杰認為游戲對智力的發(fā)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
該學派強調了游戲的社會屬性,認為是社會形成和推動了兒童游戲發(fā)展,重視兒童與成人交往在兒童游戲產生、發(fā)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等等。
通過對上述理論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游戲對未成年人的智力、情感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情感和情緒方面更具優(yōu)勢。由此為游戲在基礎教育中的運用和推廣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青少年思維品質發(fā)展特征
按照皮亞杰的智力發(fā)展階段理論,從少年期開始,個體思維就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其主要特點是,頭腦可將事物的形式與內容分開。雖然思維中具體形象成分還起作用,但逐漸可以離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演。綜述此時個體的思維特征表現如下。
1. 抽象思維日益占優(yōu)勢,并由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
童年期兒童獲得概念,需要借助大量直觀、生動的材料。而青少年主要通過概念同化來獲得概念,即通常給出恰當的定義并加上一兩個必要的例證即可。他們逐步擺脫經驗的限制,提出方案假設,通過方案和檢驗來解決問題,不僅能對自己的思想、觀點提出論證,而且要求別人對其論點加以佐證。
2. 形式邏輯思維趨于成熟,辯證邏輯思維也在迅速發(fā)展
在形式思維的基礎上,個體能逐步將事物的個別性、差異性和普遍性統(tǒng)一起來,在思維中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運動,達到對事物全面靈活、抽象具體的認識。
3. 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進入關鍵階段
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造思維水平大幅提高但發(fā)展不均衡,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結構日趨完善。初一、初二學生的聚合思維優(yōu)于發(fā)散思維,而從初三開始,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速度逐漸超過了聚合思維發(fā)展速度。
4. 想象力迅速發(fā)展
初二、初三時是空間想象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高中階段空間想象力發(fā)展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有意想象迅速發(fā)展,水平日益提高,且更接近現實。
青少年思維品質發(fā)展的上述特征不僅為中小學心理課堂教學提供了實踐操作依據,為心理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深入運用提供了生理基礎,也為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可能。
(三)五步法——課堂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
游戲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征,而在以往教育環(huán)境下并未得到足夠重視與開發(fā)。心理游戲是個體自我感受與探索的重要形式,兼具生物性游戲本能與社會規(guī)范屬性。它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成長具有積極調節(jié)意義,是更加開放的教育形式,能夠創(chuàng)造更科學的現代化教育生態(tài)。
一般情況下,課堂心理游戲分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情境導入(故事導入、圖片、音視頻資料展示、問題設置);
第二步:游戲體驗(安全氛圍、圍繞主題、環(huán)節(jié)適當、生成性素材處理);
第三步:問題引入(問題具體明確、關注體驗和感受、保持客觀);
第四步:總結升華(注重深度、廣度、高度與溫度);
第五步:故事點睛(強化主題,令人回味)。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事物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青春期是個體情緒、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期,因此情緒教學是基礎教育學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情緒相關理論
1. 詹姆斯—蘭格的情緒外周理論
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即當外界刺激引起身體上的變化時,人對這些變化的知覺便是情緒。也就是說,人因為哭而難過,因為笑而高興。雖然該理論被質疑與大多數人的生活常識不相符,但它提示了情緒與身體的關系,為情緒感知提供了理論基礎。
情緒感知(覺察)是情緒管理的基礎。研究表明,情緒與生理變化的確存在相關性。如圖1所示。此外,還有消化系統(tǒng)活動強弱、內分泌系統(tǒng)變化、皮膚內血管的舒張和收縮引起皮膚電變化、植物神經系統(tǒng)的變化,等等。
2. 沙赫特的情緒認知理論
任何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外界環(huán)境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認知過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認知過程起著決定的作用。
3. 伊扎德的情緒分化與發(fā)展理論
情緒是個體發(fā)展的原動力,是人類行為的獨立促發(fā)因素。個體對情緒的綜合能力與個體對情緒的抽象處理能力密切相關,它不僅增加了個體內在沖突的可能性,也使個體的人格整合成為可能。
4. 薩洛維和梅耶的情緒智力理論
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覺察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緒的能力,識別情緒并使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情緒智力包括情緒評估和表達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情緒運用能力。
上述理論不僅說明情緒對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的價值,而且為情緒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
(二)情緒教學的基本框架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情緒教學主要內容是情緒控制,基本上是一課時的教學任務量。但是這存在著兩方面問題:一是教學理念上,情緒不應以控制、克制為主,而應更加主動地進行有效管理;二是教學思維上,應是更加豐滿和立體的專題系列內容,而非單一的情緒控制教學。情緒教學內容系統(tǒng)設計見圖2。
這樣,情緒教學就不僅僅是一種泛泛之教,而成為一個立體、完整的系列主題內容,從而保證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引導與支持才能更加深入。
(三)基本情緒游戲介紹
基于前述心理學流派對游戲在個體成長情感中的價值認識,在情緒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一些適當的游戲促進學生體驗與自主思考。表1介紹的是幾款基礎的情緒游戲。
情緒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自我身體感受,建立情緒與身體感受的聯結,并在情緒感知(覺察)的基礎上,學會情緒接納、情緒合理表達、消極情緒疏導、積極情緒培養(yǎng),并通過紅綠燈法則將情緒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實現情緒有效管理。
總之,基于青少年心理特征利用心理游戲組織情緒教學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體驗與思考,而且也增加了課程容量和課程深度,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學實踐探索。因此,希望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專業(yè)知識與游戲思維開發(fā)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心理游戲,讓學生樂在其中并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關少化. 關注游戲:三種心理學派不約而同[J].教學與管理,2009(11):54-56.
[2]陳萍,遲立忠. 發(fā)展心理學[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楊紅梅,朱雅勤. 中學生心理課 · 情緒管理[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中學,北京,100074)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